要多少錢,才能使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呢?
在《圓桌派》里,竇文濤說了一句話:沒有人的人生經得起審視。
“既然你現在沒有你理想生活所需要的那些錢,那你對你現在的生活,還滿意嗎?
如果我們對自己狠是為了達到外界的標準,那么我們對自己狠會讓自己渾渾噩噩,精疲力盡。
如果我們對自己狠是因為自己喜歡,為更靠近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們不僅會樂此不疲地繼續對自己狠,還會讓我們變得神采奕奕容光煥發。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易焦慮者,我想借用木心的話: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無時無刻不知如何是好。一個不喜歡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甚至討厭自己的人,更?容易有這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我發現,很多人想要追求自我改變、自我成長,最根本的動力其實來自于對自己的不接納和不認可——他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他們很期待自己有所成就,渴望自己變得更好。
但問題是,自我成長的目標通常都需??要長期努??力和付出,需要克服許多挑戰和困難,需要面對很多不確定性,需要經歷很多的失敗。
在舉國上下紛紛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疫”中,也有很多所謂的預防秘方和各類傳言層出不窮地在網上傳播,不僅誤導了公眾,造成了一些盲目恐慌和搶購,也擾亂了“戰疫”的公共秩序,增加了抗擊疫情的難度。
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需要科學、客觀、理性地認識它,知道當前并無特效藥,最好的防治藥就是不出門,而不是雙黃連口服液或其他。對其有了科學、客觀、理性的認識,下一次再有疫情治療和預防的新聞出現時,大家才能夠穩坐家中,不哄不搶。也不會對即將到來的大批疫區返崗歸家后同事、鄰居產生恐慌過激隔離行為。
找到可以安撫自己的方式,你就是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帶著這些問題去生活,往前走。
愿你能找到和自己的社交焦慮的相處之道,好好生活。
皮亞杰的“兒童泛靈論”認為,在“前運算階段”,也就是2-7歲,兒童無法區分什么物體是有生命的,什么物體是沒有生命的,而是會把自己的意識和意向推向所有的物體,認為,所有物體都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有情感的。而且,在這個時期,兒童處于對外界事物逐漸積累認知的階段,父母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重要的通道之一,在孩子對未知既恐懼又好奇的時候,父母的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時候,父母如果嚇唬孩子外面有“鬼”,孩子會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