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焦慮是一種特質, 它有個出人意料的誘因是——自我憎恨
發布時間:2021-03-16
2693閱讀
最近疫情,給大家帶來了生活的變化。
我明顯感受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面對同樣的新聞刷屏,有的人陷入一場巨大的焦慮,也有不少人在恐慌之后,淡定地做好防護。
其根本原因是,心理特質不同。
平日容易焦慮的朋友們,這段時間就更難熬了。
一會兒擔心工作變動,一會兒憂慮孩子的學業問題,一會兒無所事事到心情煩躁。
只盼著疫情結束,一切都好起來。
但遺憾的是,對于每個易焦慮的人而言,能操心的事無窮無盡,并不會因為疫情結束就停下憂慮。
很多時候我們聊焦慮,談的是一時的狀態。
但對于大多數受其困擾的人而言,焦慮更像是一種常態和性格特質。
只有了解了易焦慮背后的機制,我們才能更好走出無時無刻的焦灼。
我最近看了一個科普視頻,其中提出了的新觀點讓我眼前一亮:
易焦慮是一種特質,它有個出人意料的誘因是——自我憎恨。
乍一聽有點玄乎,但仔細一看還真有理有據。
01.
這個來自the school life情緒急救箱欄目。
觀點來自于一些研究的分析和結論。
其中有個結論是: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完全不喜歡自己的人,患有極端焦慮的風險大大超出了平均值。
也就是說:不喜歡自己更容易焦慮。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人們普遍相信一個規律:
糟糕的人更容易遇到糟糕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自己、認為自己很糟糕沒價值,那么他會傾向于相信壞事在他身上發生的幾率很高,而好事他也不配得到。
于是在面臨各種未知的事件時,他第一時間會更傾向于去思考糟糕的結果,而不是客觀地去面對。
甚至即使沒什么特定的事情,內心也慌慌張張,因為不知道“屬于自己的壞事”什么時候降臨。
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經常焦慮。
視頻中還列了一個測試量表。
通過測量自尊程度,來推斷出我們易焦慮的概率。
所謂的自尊程度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人自我肯定、自我認可、自我尊重的程度。
可以通過4個問題,我們自測一下:
在通常情況下,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我認為人們應該感激我出現在他們生命中;在成長過程中,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應當的;如果我是個不認識我的局外人,我也會覺得我不錯。
如果大部分答案都選擇反對,那么就是低自尊者。
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甚至認為自己不應該存在,具有自我憎恨的傾向。
那么ta也很可能是一個易焦慮的人。
02.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易焦慮者,我想借用木心的話: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無時無刻不知如何是好。一個不喜歡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甚至討厭自己的人,更容易有這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
一方面是覺得糟糕的自己只配糟糕的事,所以總是預期到壞結果的到來。
另一方面,當面對同樣的事情,他們也更擔心糟糕的自己,是否能應對得了。
糟糕的預期+糟糕的自己=更糟糕的結果。
于是,就更加焦慮了。
并且在自我憎恨及其引發的焦慮推動下,我們會發展出一些應對的方式,讓一切變得更加糟糕。
1. 強迫性前行,讓人越發焦灼
每個覺得自己糟糕的人看來,生命處處是危機。
所以不斷逼著自己提升,想變得更好,試圖從中獲得一些控制感和安全感。
自認為只要自己變得更好,就能放松下來,卻不知道這反讓我們陷入忙碌和更強的焦灼之中。
比如說,報很多課程,把時間表安排得慢慢當當,卻沒有精力學習和消化,于是又給自己增加焦慮感。
更深層的原因有二:
一是強迫自己努力,會帶來過多的情緒消耗,長期下來讓人疲憊不堪,容易產生拖延、倦怠、無力,卻不敢徹底好好休息。
結果是:提升效果不佳,也加重了著急和自我否定。
二是人的提升永無止境,如果自己很糟糕的印象沒有被打破,那么即使提升了,自我要求也會提升,永遠無法自我滿意,也就意味著永遠無法放松下來。
2. 容易隱性自虐,自找焦慮
自己不夠好的人,潛意識會認為自己遭受任何虐待都是合理的,甚至是讓人安心的。
所以會允許自己呆在糟糕的事情里,反復焦慮。
即使不焦慮,也要找點糟糕的事情來焦慮;如果外界沒有虐我,那我先自虐,去拼命找事來放大焦灼。
具體容易有兩種行為:
一種是遇事先焦慮上頭,并讓自己呆在里面不出來;
另一種是讓自己找事,不能休息。
其實都是在用一種自虐的方式,來懲罰不夠好的自己,讓自己呆在“合理的”糟糕環境。
3. 焦慮和自我憎恨的循環和強化
一旦總被焦慮的情緒占據內心,我們就很可能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應對現狀,從而真的導致了結局的糟糕。
例如參加一個面試。
焦慮的人會更加擔心面試過程的突發狀況,高估自己的被淘汰率,從而更容易在面試中不淡定,無法很好地應對,最終也增加了淘汰幾率。
這造成了一個循環:
認為自己很糟糕,會發生壞事——過于緊張地面對現狀——壞事真的發生了。
以上的過程,會進一步加深焦慮者未來的消極預期,也更加肯定了他們的自我憎恨:
是吧,我這樣的人就是容易出亂子。
于是更促使他們小心翼翼地生活著,唯恐一個不小心自己又發生了糟糕的事情。
無時無刻的焦慮,就是這樣來的。
03.
那該怎么辦呢?
我們一般面對焦慮,都是通過直面眼前的問題來緩解,但對易焦慮者而言,這治標不治本。
這個視頻給了我們一個新思路:
既然易焦慮的誘因是自我憎恨;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是 自 愛 。
自我接納、自我擁抱、自我捍衛,提升我們的自尊水平,才是解決焦慮的王道。
我們的自我憎恨,大多源自于過去我們的經驗。
也許是因為我們真實的自己從未被接納和擁抱,我們在哭泣的時候只被要求別鬧,在失敗的時候只有譴責。
導致我們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是有一個糟糕的存在。
對待這個現狀,我們常做的是 提 升 。
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值得被愛的人。
但盡管后來真的成了這樣一個人,內心卻可能更加絕望。
因為過去因真實而不被愛的記憶還在,在我們的心里,會認為現在被愛的,不過是優秀的克制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并不討喜。
還是只能配得上糟糕的事情。
所以自我憎恨和其產生的焦慮,并無法通過變優秀,而得到比較徹底地緩解。
但自愛可以,愛真實的自己可以。
只有當我們愛自己,我們真正地認可自己還不錯,才能相信外界不會虧待我們,我們值得好的事物。
因此可以更加平靜地接受一切變化。
因為你知道你不會總遇到糟糕的事情;即使偶爾遇到了,“還不錯”的自己也能應對。
如此一來,焦慮才能徹底減少一些。
04.
怎么樣才算是真正地愛自己呢?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是如何愛別人的。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ta犯錯,我們會找理由幫ta解釋;ta失敗,我們也相信ta能下次更好。
ta真實、有缺點,也同樣值得我們去愛。
那我們自己也真實、有缺點,完全有理由可以得到同樣的對待啊。
具體怎么做呢?
我最近剛好看了《和真實的自己和解》這本書。
其中正念訓練師蒂姆·德斯蒙德提到了一個概念:
自我同情。
聽起來像是自己可憐自己。
但事實上,它指的是一個人平等地善待自己。
具體這樣做——
在遇到任何事情和困境時,不去判斷自己的好壞,不去分析自己是否和他人一樣,而是:
無論發生什么,以寬容和原諒的心態和自己相處。
它能幫我們通過自愛來緩解焦慮。
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不再是批判自己不夠好、很糟糕,而是自我同情:
你已經很努力了,慢慢來,下次會有進步。
這時,失敗不再那么可怕了。
我們可以跳過失敗的焦慮和自我否定,直接面對客觀事實,進行分析和行動。
當我們面對突發困境時,不再是覺得自己糟糕而無力面對一切,而是告訴自己:
無論發生什么,無論你做出什么反應,都是合理的。
這時,自我批判的部分消失了。
我們可以騰出精力去淡定應對。
可以看到,一個自我同情的人,面對任何事情,都會不那么焦慮。
并且,學會自我同情,還能讓我們變得更好。
自我憎恨引發的焦慮,也許能讓我們一時緊張地提升,但同時也會讓我們消耗過多情緒而無力面對眼前。
而有大量的研究表明:
懂得自我同情的人能取得更多成就。
因為他們能用和善的方式來自我激勵,于是能更好地在困難面前堅持下來,直到克服它。
這更加印證了一個事實:
愛和善意,比鞭策、要求和批判更有力量。
因此,想要放下焦慮,先從自愛、自我同情開始。
一次次諒解和包容,直到可以真正心安理得地面對任何事情,享受內心的平安喜樂。
因為真實的自己本值得一切好的事情。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