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到底要做多久呢?
發布時間:2021-10-19
5691閱讀
在開始第一次心理咨詢前,有些來訪者會問些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是:“心理咨詢需要多久?”出現頻率遠遠高于第二常見問題。這很可以理解,畢竟好多中國人對心理咨詢不太熟悉,想要在開始之前多一些認識,無可厚非。
我通常沒有辦法給出精確答復。不是敷衍,而是這個問題涉及到的變量太多。如果問開車去某地要多久,那要綜合考慮這個地方有多遠、開的是什么車、司機技術好不好、道路是否平坦、晴天還是下雨、路上有沒有加油站,然后才能做出回答。心理咨詢也一樣。
那么,心理咨詢需要的時間,跟什么有關呢?變量可以分成三大類。
來訪者因素:來訪者的期望值、人格基礎、領悟能力、成長意愿、社會支持
咨詢師因素:咨詢師的流派、專業能力、人格健康程度
來訪者和咨詢師是否匹配
接下來一條一條說。
來訪者的期望值
假設小明身體不太舒服,具體表現有這些:最近三天,他受涼感冒了。一周以前,他下樓梯踩空,把胳膊摔骨折了。自從工作之后,他經常加班,精神緊張,得了慢性胃炎。由于他父母都肥胖,吃同樣多的東西,他比別人更容易胖。
有一天,小明問醫生:“我要多久才能好起來?”那醫生很可能要問:“哪種病好起來?”
感冒好起來,需要3-7天。骨折好起來,需要3個月。慢性胃炎,時間可就長了,得慢慢調養。至于比別人容易胖,這是基因決定的,很難改變,只能少吃多運動。
心理咨詢也一樣。希望做個量表,1-2次就夠了。希望緩解某個具體問題引發的情緒,使用認知行為療法,8-20次差不多(前提是好好做作業)。希望改善親密關系,50-100次很正常。希望獲得人格整體的成長,不太好說,因為每個人對成長的需求不一樣。我自己的個人體驗進行了3年,還沒結束。一些資深前輩咨詢師,有很多5-10年的來訪者。我聽到的最久的心理咨詢,是一個德國老師講的,他的一個個案進行了40年。
有些問題會一直存在,比如一個人的父母都得過抑郁癥,他對抑郁情緒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易感性。這件事很難解決,只能適應,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
來訪者的人格基礎
同樣是骨折,20歲的青年,比70歲的老人恢復快。
同樣因為失戀產生抑郁情緒,一個人從小得到了父母很好的照顧,一向情緒穩定,對未來樂觀,對愛有信心;另一個人從小被父母拋棄,在養父母家中遭受了暴力,想到未來非常悲觀,對愛缺乏信心。前者想要緩解抑郁情緒,通常比后者快。
來訪者的領悟能力
嚴格說來,領悟能力也屬于人格的一部分。不過它對咨詢進程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單獨說一說。
領悟能力,也可以叫心智化能力。簡單講就是來訪者能夠關注內心活動,理解自己和他人在想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并能把這些理解完整地表達出來。
我遇到過的來訪者,領悟能力最強的,只需要咨詢師提供一個溫暖、共情的環境,自己說著說著就都明白了。領悟能力最弱的,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一件事,不知道某種情緒如何命名,不知道跟別人互動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想要達到同樣的咨詢效果,前者比后者快。
來訪者的成長意愿
去醫院看病,通常是病人敘述病情,醫生開藥,或者病人躺平了讓醫生做手術。有些人認為,心理咨詢跟去醫院看病差不多,自己講講心理困擾,咨詢師提出建議,然后問題解決。但其實不是這樣。心理咨詢就像咨詢師陪來訪者一起去TA的內心世界探險,兩個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起摸索,逐漸把未知變成已知,而不是咨詢師拖著來訪者走。所以,走得快還是慢,有一半由來訪者自己決定。
一般來說,成長意愿越強的來訪者,改變越快。在認知行為療法中,積極完成作業的來訪者,比不完成作業的來訪者改變快。在心理動力學療法中,雖然不需要完成作業,但遵守設置、投入地探索自己的來訪者,比不遵守設置、把咨詢當閑聊的來訪者改變快。
來訪者的社會支持
同樣是慢性胃炎,飲食清淡、工作輕松的病人,恢復速度比經常喝酒、壓力巨大的病人快。
一周有7X24小時,而心理咨詢只占了其中50分鐘。生活中發生的其它事,也會對來訪者的改變產生影響。有家人、朋友、團體、學校、公司、社區等支持的來訪者,會比缺乏這些支持的來訪者改變快。
咨詢師的流派
認知行為療法(CBT)時間短,平均8-20次,圍繞癥狀減輕和社會功能恢復進行。當癥狀減輕到對生活的影響不太大時,咨詢就可以結束了。
心理動力學療法,長程時間久,1-2年很常見,會涉及心理的各個方面。短程大約20-25次,一般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問題。
本文提到的心理咨詢流派,主要是這兩種,因為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我們學校擅長的研究方向,而心理動力學療法是我自己喜歡的。其它流派沒提到,不等于它們無效。如果是兒童和青少年出現問題,家庭治療挺有效的。
咨詢師的專業能力
同一個來訪者,遇到專業能力強的咨詢師,改變快一些,遇到專業能力弱的咨詢師,改變慢一些。不過這個事情不絕對,后面會提到匹配的問題。
咨詢師的人格健康程度
一般人是用腦、用身體、用技能在工作,我們歸根結底,是用人格在工作。
我當咨詢師之后,有個感受是,每周都有不同的挑戰,被來訪者從各個角度戳。來訪者的依賴、懷疑、憤怒、失望、焦慮、理想化、被動攻擊、停滯不前、不遵守設置,都會帶來不同的壓力。這些都經受一遍之后,我發現自己的人格有些部分比較健康,有些部分有弱點。
人格越健康的咨詢師,越能夠承擔這些壓力,并利用自己對來訪者的感受(反移情),理解來訪者。而人格薄弱之處越多的咨詢師,越容易被來訪者激發強烈的情緒,忍不住把反移情付諸行動(比如拋棄要求特別高的來訪者),影響咨詢進程。
來訪者和咨詢師的匹配程度
心理咨詢和戀愛的共同點是,不止看條件,也看感覺。有人問:“怎么樣算匹配,一個一個嘗試嗎?”
我選咨詢師的時候,一般是看簡歷+看文章+看臉。文章和照片能夠提供很多信息,是潛意識的吸引。在篩選過簡歷,文章和照片看著還順眼的基礎上,可以約一次咨詢試試看。有時候確實要多嘗試幾個,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
我聽有的同行說,不止可以找看著喜歡的咨詢師,也可以找看著討厭的咨詢師,因為這些都是強烈的移情,可以成為理解你的線索。我自己肯定不會找看著討厭的咨詢師,不過這也是一種觀點吧,放在這里供參考。
影響咨詢時間的各種變量就說到這里。來訪者為什么要問“心理咨詢需要多久”呢?這也是個有趣的問題。據我觀察,原因多種多樣,舉幾個栗子。
第一,想對未來的投入有預期
有的來訪者預算有限,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堅持到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個人覺得,還是找個對自己經濟壓力不太大的咨詢師比較好,有利于堅持,也不會在咨詢過程中過度焦慮。
除了錢,需要投入的還有時間和精力。在開始之前想清楚,對自己的投入有預期,確實很有必要。
第二,獲得安全感、掌控感
對有些人來說,最焦慮的不是一件事要做很久,而是沒有進度條。知道咨詢到底要進行多久,可以獲得安全感、掌控感。
第三,拒絕承擔風險
有的來訪者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如果我不能保證在多少次之內解決問題,就不開始咨詢。的確,心理咨詢有風險,不一定對所有人、所有問題都有效。不過,人生中又有哪件事絕對沒有風險呢?
心理咨詢需要來訪者和咨詢師共同努力,責任與風險也是兩個人共同承擔。如果來訪者希望我給出多少次能好的承諾,其實是把自己的一份責任,推給了我。這一類來訪者最需要的,不是我的承諾,而是學會承擔責任,直面風險。
第四,對“改變”充滿緊迫感
有些來訪者,實在太痛苦了,好像被夾在雙面煎鍋中煎熬,想要快點從這種狀態中解脫,于是希望咨詢時間越短越好。
有些來訪者,可能社會功能很好,做事效率很高,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不能忍受自己的某種缺點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出于想要快點變得更好的愿望,他們希望咨詢時間越短越好。
心理咨詢到底該什么時候結束呢?每個來訪者的目標不同,但通常我們會考慮一些常見目標(參考《心理動力學療法》):
發展出更強大而現實的自我意識
改善人際關系
防御機制變得更健康、更有適應性
改善功能,比如能夠更好地工作和娛樂
具有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能力
能夠獨立
看到最后,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是改變比較慢的那種人,也不用著急。成長這件事,有人快一點,有人慢一點,就像每種花的花期不同,桃花四月開,薔薇六月開,臘梅十二月開。開花的時間不同,并不影響生命的美。我對你有耐心,希望你也對自己有耐心。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