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善言辭”就不會被人歡迎與接納
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在人際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對人際關系敏感的人就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諸如,自己是否會說話,是否幽默,是否說話圓滑,自己說的話是否被人重視等。因此,當他的表現沒有達到期待的時候就會變的緊張,除了自慚形穢,也擔心別人的不接納。
一位男性患者,工作后因為受到舅舅的否定(舅舅是領導,在家族當中很有地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很欠缺,之前他一直以為只要學習好其它的不重要。而他的表哥卻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看見表哥可以游刃有余地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他就更加自卑。舅舅也經常夸獎表哥,所以每年到舅舅家拜年的時候,就是他最糾結的時候。當問他內向與不善言辭對他的意義的時候,他談到:不擅交際,在酒桌上表現的不好,不能喝酒,就不能有發展,就是個不好的人。而且別人也會因為這一點而認為我不行。
是否會說話真的是人際交往成敗及人生成敗的關鍵么?
如果我們理智一點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成功者也并不都是能言善道的人,有很多反倒屬于內向的性格。就好比很多推銷員就比他們老板更會說話,但他卻不比他們老板成功。
所以好的口才,只能說是人際及事業成功的良好條件,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就好像高個子是打好籃球的優勢,卻不是全部。畢竟,無論人際還是事業,都需要一個人的投入,執著,和用心。好的口才僅僅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甚至都不是必要條件。
退一萬步說,就算不善言談是一個缺點,但誰沒有缺點呢?就算他的表哥也同樣有很多其它的不足。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人,接受本來的、真實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年輕時候我因為不善言辭而自卑的時候,看到了雜志上的一句話對我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很多青年因為內向而自卑,其實大沒有必要,畢竟內向的人也能給人誠實和穩重的印象,這恰恰成了人際中的一個優點,所以要保持本色,甘于寂寞,以樸實自然的面目出現在交際圈子,你不僅會得到別人的認可,甚至也會得到一些人的欣賞。
2、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一個失敗者
一些人因為自卑而恐懼和他人交往,他自卑的理由往往是某種能力的缺失或既往的失敗經歷,抑或是和別人的比較。當沒有價值和失敗成為他自己的標簽的時候,他整個人就會不斷地自由落體向下——不敢努力與嘗試,結果就顯得更加的失敗。
一位女性患者總是認為自己很失敗,她總是能記住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卻總是容易忘記自己成功的經歷,就算有些工作是她可以勝任的,但她也總是會輕描淡寫地說:我能勝任的工作,其實是一些不重要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工作。而她辭職的時候領導挽留她,她也會認為如果老板發現了她的無能,就絕不會挽留了。她總是能輕易地說出諸多她失敗的例證,而幾乎想不到自己有什么成功與可取之處。因此他不敢和以前的朋友聯系,因為他害怕別人看不起他。但她又會因為這些年幾乎沒有做成什么事情,而更加自卑,更加恐懼見人。
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敗?什么是有價值的人,什么又是沒有價值的人?想必,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是不同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評價尺度與衡量標準的不同。用錢來做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人有一百萬,也許在一些人眼中是有錢人,但在大城市,這也許連一套房都買不了,所以一百萬在大城市,又不算什么。因此,結論因標準的不同而不同。
并且,有時這一切也來自于我們的比較對象。你是和那些優秀的,還是一般的人在做比較?總是盯著“ABC”而不是“XYZ”表面看起來是有追求,但實際上確是一種病態的比較,畢竟總有比我們強的人,在各個方面,如果總是和那些好的比,那么沒有人是成功,有價值的人。
最后,成功和價值,也和對自己的期望有關,當一個人總是幻想大成功的時候,就看不到自己的小進步,當一個人總是幻想鶴立雞群,那么當他僅僅是一只“雞”的時候,就會否定和排斥他自己。因此不是他不好,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3、只有成功,我才有價值
成功,已經成為全社會追求的目標。但把一個人的價值全都寄托與是否成功;是否超越別人;是否比別人強,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畢竟沒用永遠的強者。并且抱有“只有成功,我才能有價值”生活信條的人就算他已經成功了,他以依然會焦慮,因為他害怕自己會失去這一切。
這種價值觀有時會來自于我們的父母。有的父母會對孩子寄托了太多的期望,當這種期望成為是否接納與愛孩子的條件的時候,就會成為孩子身上的負擔。并且,這種哦功能價值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生活與看待自己的方式,即使這時父母已經不在他的身邊。
一位男性患者的父母就是如此,小時候父親告訴他只有開朗活潑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所以他努力變得開朗。后來當他學習好的時候父親就會露出欣喜的笑容,所以他就拼命學習。后來終于有一天他無法繼續保持出色,無法繼續保持比別人強的時候,他就感覺自己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他即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身邊不成功的人。
另一位患者,雖然他很成功,但他依然非常焦慮,因為他害怕自己在人前表現得不好,如果有一點做的不好他就很不安,很焦慮,無法接受自己,他的口頭禪是: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還能做點什么?所以他整日的目標就是在各各方面達到他所謂的“一般”的標準,只有這樣他才有安全感。這種凡事都要超過別人,凡事都不能比別差,凡事都要做好的要求與價值觀讓他活的很累,但卻不敢有一絲的懈怠。
如果把一個人的價值建立在比別人強、出色、成功的基礎上就會很危險,因為他總有失敗和不如意的時候,此時他就會從成功的驕傲跌落到失敗的自卑與恐慌之中。或者說他整個人就會活得兩極化,一會自負,一會自卑,他總是難以有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與面對自己的平常心。
而真正的自信并不是來自于外在的成功,而是來自于自我的肯定與愛。這一切并不是建立在某些條件的基礎之上,而是一種無條件的自我接納。如果通過外在的條件建立的自信,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是一種狂妄的自負而已。因此,去條件化(只有成功,我才能有價值),才是接納與愛自己的第一步。
4、我的價值來自于他人的肯定
一些人把他人的看法看得特別的重要,甚至用別人的看法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他整個人的生活也都是圍繞著別人怎么看而展開,當他怎么努力都無法獲得他人肯定的時候,整個人也就因此陷入到了恐慌當中——別人的的肯定成了他人生的支柱。
一位男性患者,別人看他,他就緊張,而且也擔心自己的表情讓別人誤會。比如,他給別人煙的時候,他的臉抽動了一下,之后他就擔心別人認為他很小氣。之后他就會細致觀察別人的表情,觀察別人的表情是否因為他的不自在而變的和平時不一樣。所以在人際中他非常敏感,連保姆都不敢雇。
總是擔心影響別人,那么就會無意識地在行為和表情上去討好別人,以此來贏得別人的接納。但這無形中也讓他成了一個小跟班,不能和別人平等地相處。但越是如此,就會越加敏感,也更加壓抑,內心中就會潛藏了很多對他人的憤恨與不滿。
而一個人的價值如果是建立在被他人接納的基礎之上,也說明他的內心的空洞——缺乏愛、溫暖、自我接納。他只是用別人的接納來添補他空洞的內心,缺乏內在的支撐所以才缺乏外在的肯定。
一位女性患者的母親從小就不斷在她的面前說:你這樣怎么見人?別人該怎么看你呀!所以他不得不試圖做好母親期望的一切,并且也因此覺得周圍的人總是在評判著她,因此她總是試圖討好身邊每一個人來獲得安全感,當無法維系這一切的時候,她的世界就崩潰了,整個人陷入到了恐慌之中。
因此,靠他人和外界找尋的價值總是不牢靠的,也總是靠不住的,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中接納自己的好和不好,那么就算被人肯定,他的內心也不踏實,也會害怕有一天會失去這一切。
5、余光與對視,不可承受之重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扇窗戶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內在,比如緊張、焦慮、不安、不自信、病態等。因此它成了暴露一個人內心的“間諜”。
當緊張的眼神讓別人感覺到不適,眼睛是不是成為得罪別人的一種方式?
當和別人目光對視,如果別人發現我們的不安,它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秘密”?
當余光看到了某人,而這個人又因此而受到了影響,這是不是我們眼睛的罪過?
眼睛,該死的眼睛,為何成了煩惱的根源!
這些擔憂在“目光恐懼”患者中并不陌生,但眼睛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表象,根本的問題在于他內心中的恐懼——他恐懼別人的否定;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被他人忽視及遠離;恐懼自己無法成為自己所期望的自己及無法達到自己所期望的人際和諧。
當一個人無法承受否定與傷害,無法接受本來的自我,無法直面內心中的恐懼,那么他就會一味地沉浸到對眼神的糾結之中,就算他眼神壓根就沒啥問題。他幻想眼睛問題的解決,他就可以不必直面心中的恐懼。但這只會讓他失望,畢竟恐懼來自于內心,而不是眼睛,如果不深入了解自我與內心恐懼的來源,只是和眼神對抗,想必也只會無所得。
6、因為“癥狀”,我是一個異類、一個不正常的人
社交恐懼癥患者往往會因為自己癥狀,諸如,臉紅、口吃、手抖、緊張、余光、對視恐懼等問題而把自己當成異類或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他會異乎尋常地恐懼,恐懼別人發現他的“問題”而嘲笑他。因此在人群中他總是隱藏自我,隱藏“癥狀”,但這種“潛伏”的生活不但不能消除它的顧慮,反倒會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與眾不同”。
一位女性患者因為臉紅而痛苦,只要一和別人說話就擔心臉紅的問題被別人發現。她和陌生人在一起反倒放松一些,因為萍水相逢,她必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別人的眼光,但在熟悉的人面前她就會異乎尋常地緊張,因為她沒有辦法逃避。
當問她為何如此敏感臉紅的時候,她談到臉紅會讓別人覺得她不正常。她非常希望自己給別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生怕哪點做不好而給別人留下負面的印象,所以在臉紅之前她就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貌、著裝、說話等方面。其它方面是可以控制的,但臉紅不受控,因此他及其恐懼臉紅,幻想可以去除臉紅這個癥狀。
在治療中她也總是和我強調臉紅有多么不正常,我們暫且不去辯論臉紅是否正常,但一個人總是期待自己各個方面都正常,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所以臉紅并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一個人為何不能接受自己的“瑕疵”,總是和自己過不去呢?
有時她也會觀察別人,她發現周圍的人也同樣有很多問題,諸如,外貌的缺陷、人際的緊張、工作的不順,甚至也有臉紅的問題,但別人似乎并沒有把這一切放在心上,依然可以大方地和別人來往。
為何別人可以有缺點,為何我不行?
這個問題也引發了她的深思,當然這個問題也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
心理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表面的癥狀,而在于我們不能接納自我。因此,任何和他幻想中完美自我不符的東西都能引發患者的恐懼,諸如,放屁、撒不出尿、有白頭發、長的黑、表情嚴肅、長得兇或笑的不自然等。越是以一個絕對正常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越加無法接受癥狀存在的現實,也因此更加無法接納他自己。最后,在他自己的眼中成了一個異類。
7.我的“癥狀”會影響別人
有時患者會堅持認為自己的“癥狀”,如,緊張、臉紅、余光、對視等會影響別人,讓別人也變得緊張和不自然,因此他的內心中充滿了愧疚與自責,尤其是發現別人被自己影響的時候。雖然有時他也試圖安慰自己這不可能,但理智的想法就是無法相處他的顧慮與擔憂。
一位患者這樣寫道:在與人交往中,比如一起聊天、開會、吃飯、看電視等場合,我總會用“余光”看人,覺得自己的余光在影響別人,從而深深自責;在應酬等場合,比如給人倒酒、泡茶或者讓我當眾講話時,手會顫抖,越緊張越抖,感到無地自容,所以盡量回避這種場合。這種“余光”恐懼癥已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愿主動與同事、朋友去聊天、交往,搞得自己很孤僻,人的激情好象沒了,身心感到很疲憊,生活感到很無趣。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虛偽,我渴望別人理解,但我不敢將病情告訴他們,因為社會上的人對心理疾病還是很歧視的,我擔心講了會影響我的工作和前途。
影響了別人,這到底是客觀事實還是主觀臆斷?
首先,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大意是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認為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感覺當成真相,把想法當成事實,當我們認為自己影響了別人,那么別人的任何細微的動作,諸如,眨眼和皺眉,都會被我們當成是影響了對方的證明。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越加堅信自己影響了別人。
第二,在患者圈里有一個常見的現象,當一個人余光恐懼患者把癥狀講給了一個手抖恐懼患者的時候,手抖的患者會認為余光多大的事呀,還至于這么緊張麼?而相反也是成立的。一位放屁恐懼的患者在患者群里說自己的癥狀的時候,其他患者都笑話她為何“這么大點屁事”而糾結。這也說明了“癥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它”妖魔化“,之后又“劇情化”,最后成了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
第三,當一個人不允許自己影響別人,害怕自己會影響別人,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么這是否是對別人的一種無意識的討好?這是否是為了別人而活?想必,這已經不再是是否影響別人這個問題本身,而已經升華為:你為什么不能為了自己而活?你為什么總是要取悅所有的人?難道你想獲得所有人的肯定?難道你想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無暇的人?
8、別人都針對和傷害我
一些患者恐懼人群的原因是害怕被傷害,他所謂的傷害可謂是多種多樣,諸如,被打、被罵、被否定、被非禮、被強暴、被殺等。所以他總是盡力逃避他所恐懼的情景和人群,雖然他本人有時也知道自己過于敏感,但被傷害的恐懼讓他無法用理智來思考。
一位男性患者在人多的地方就緊張,害怕別人關注自己,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目光不對勁,也害怕和比自己高的人在一起,害怕被打,被罵。但他本人又是一個非常容易憤怒的人,尤其是看到別人不按照規矩開車或不排隊的時候,他就會憤怒。所以在外面他不是緊張就是憤怒。
在超市的時候,就算身邊有老太太推著車子他都害怕,他害怕對方用購物車撞他。因為擔心被別人傷害,他也會試圖裝的自己恨強勢。一次他和一個陌生人乘電梯,他害怕對方看他,也害怕對方欺負他,所以他就故意看著別人,努力顯得自己很男人,挺直腰板,但這樣做的時候,他又覺得自己不夠禮貌,所以他都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
因為害怕別人的關注,所以他會不自覺地用余光去觀察別人,并且和陌生人在一起更加不敢直視,他對目光交流有恐懼感——他既擔心別人發現他目光的不自然,也害怕別人因此欺負他,貶低他,傷害他。所以小時候他也總是幻想成為黑道大哥,就可以不被人欺負了。
在一個不安全的世界中尋找絕對的安全感,這本身就是在緣木求魚。但對于具有病態自尊心的人來說,不被傷害和強者形象就是他人生的支柱,因此他及其害怕被傷害,這并不是說傷害無法承受,而是傷害會挫敗他的自尊心,也會打破他的強者幻想,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脆弱,讓他意識到自僅僅是一個普通人——和別人一樣,會死掉,被傷害,被打,被欺負……他不愿面對這樣的現實,就是因為他不愿面對本來的自己。
一位大學女生是如此描述自己的心情的:我不明白,我為何寧愿被自己殺死,也不愿接受被傷害。被傷害,我會崩潰的,或許我早就崩潰了,我太敏感了,我有時會控制不住的想殺死自己或者咬自己直到感覺疼,疼到比恐懼的感覺強烈才會松開。其實在生活中我從來都沒有被打過,但我依然害怕被打,害怕的要死。當自己如此脆弱到不堪一擊的時候,我就告誡自己:不要象一個娘們似的。不過我又笑了,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女人。也許是我總是試圖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女漢字,一個強者,一個絕無脆弱,絕不會被傷害的人吧。
一個人越是沉浸在強者幻想之中,越是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越無法認清真實的自己。為了維系他強者形象的幻想,他在生活總也試圖按照“戰神”的姿態來生活,來捍衛自己的自尊,但他真實的他并沒有超能力,因此他總是會恐懼,總是對自己不滿意,也總是因為可能的傷害而焦慮。但這并不是說外界真的就如此可怕,而是他不能接受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9、別人都在看著我
社交恐懼癥患者往往有一種強烈的被關注和審視的感覺,就算并沒有人在關注他,他都能感到有一雙眼睛在無時無刻不監視著自己。因此有人的地方就會讓他感到緊張。嚴重的時候就算他一個人在家里,他都感覺有雙眼睛在看著自己,也許在窗外,也許在某個位置,他也知道這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但他依然無法放松下來。
一位患者給我寫來了這樣的信:一個癥狀讓我活的疲憊和痛苦不堪——當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無論做什么,在做之前我頭腦中總感覺“有人在看著我”,然后就想“他會怎樣看我”。所以,當我做事情的時候根本就無法集中注意力,心思全部放在了這些擔憂上。然后我做事的時候就會去監控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又因為確定不了“他人的看法”,所以我做事緊張焦慮、小心翼翼,做完之后又會去擔憂他人的看法。最嚴重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竟然在監控著自己的呼吸,監控著自己的軀體感覺。就好像,我在呼吸,我在感覺的時候,我都在想著“他人會怎樣看我”,又因為不確定他人的態度,我呼吸都變的緊張。時間長了,我整個人就變的很麻木,感覺自己好像“沒有軀體感覺”一樣。所以,我整天大腦昏昏沉沉,魂不守舍。
擔心別人在看著自己,其實來自于焦慮別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想自己,或者說是擔心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又說明一個問題——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總是希望別人看到的他是完美的,總是要求別人對他的評價是正面的。因此,他會監控自己,和敏感別人的想法,畢竟只有如此才能達成他完美的期待與要求。
這一切壓根就和別人沒關系,他就好像是一個戲子,有人的地方就是舞臺,他始終在表演,因為他不能放下他對完美自我的執著,因此他不允許自己搞砸這一切。在痛苦的背后隱藏著一顆自負,貪婪的心,如果不能放下貪婪,那么也注定無法擁有平靜的心情。
10、別人都討厭我,憎恨我,鄙視我
當一個人不喜歡他自己的時候,就很容易擔心別人也討厭他。此時,他整個人也會變的非常的敏感,非常容易將別人細微的表情和動作解讀為一種對自己的否定,如,別人皺了一下眉毛、咳嗽。有時患者的敏感幾乎到了妄想的程度——就算別人在閑聊,他都擔心在議論他;就算別人隨口說一句“有病”,他都擔心是在講他;就算別人多看他兩眼,他都認為對方發現了他的“問題”;就算別人說一些中性的話,他都能解讀出否定性的意味……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只要班級里有人講臟話,難聽的話,他就會認為是在講自己,所以無心學習,對前途茫然,終日思慮。而另一位女性患者,非常擔心別人發出“絲”的聲音,當問道為何如此敏感,她談到因為“絲”和“騷”發音上類似,所以她會認為這是別人在罵她騷。
此種現象其實并不是說明他身邊的人如此無聊,只是說明他內心中對自己的憎恨,當一個人越加自恨的時候,就會在內心中謾罵自己,而越是如此,就會把如此的自恨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也一定是這樣看待自己的,進而把別人一些與他無關的言行聯系到他自己的身上,解讀為一種對他的否定與鄙視。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內心對自己的恨與排斥。當一個人的內心越加憎恨,無法接受自己,那么在外界他就越加敏感別人的憎恨,或認為別人已經開始憎恨他了。
因此,解決這種擔憂的最好方法是:找到自己憎恨自己的原因。當自己可以接納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外界也因此變的和諧。?或者說外界一直都沒有變,而是我們的內心的沖突減弱了。此時,我們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