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場上活下來的人,ta的大腦在槍聲、炮聲和極端生存反射激活之間會建立一個連接——
這是一種特殊的激活形式,用來保護當時處于危險中的自己得以生存。
但幾十年后,當ta早已離開戰場,卻會因為聽到馬路上駛過摩托車的聲音,而匍匐在地,驚慌失措。
這就是創傷的可怖。
也許事情早已過去,但它帶來的陰影揮之不去。
當我們長大后,那些條件反射式的關系模式、那些深深扎根在我們心底的創傷。
將定義著我們人生中的每一段關系、每一次互動和每一個選擇。
所以當咨詢師告訴我,我做出的那些連自己都理解不了的事情,其實是一種創傷遺傳時。
我才發現,人生中許多夢想、創造與愛,都因為我對創傷的沉默而遺憾消失了。
如果你也曾因創傷,毀掉或錯失過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那么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心理咨詢故事。
告訴你,從這一刻開始改變,一切還來得及。
什么都不會做錯
真的對嗎?
第一次見到咨詢師,就感覺到她身上有令人平心靜氣的場域。
她說話很溫柔,目光灼灼地看著我,讓我感覺自己被關心著、愛護著。
她問我怎么了,我說我感覺自己抑郁了。每天清晨醒來,就要面對一種瀕死的感覺。
那種感覺,就像跌入了無盡的深海,看著海平面離自己越來越遠。
我說決定來看心理咨詢,是因為無法應付家里的各種矛盾。
當時,我剛剛生完孩子,還在坐月子。媽媽和婆婆都來家里幫忙,但她們倆經常爆發矛盾和爭吵。
我一個新手媽媽,本來就因為孩子手忙腳亂,如今更是夾在中間難以應付。
更可笑的是,當感覺一切都失控了,我卻始終無法向我媽、婆婆說出拒絕的話,也不知道該怎么和老公提要求。
只由著自己每天都沉浸在焦慮、煩躁的負面情緒中,一切獨自硬扛。
有一陣子我太累了,不想喂奶,給寶寶喝奶粉。和婆婆閑聊時,聊到小區有位寶媽沒有奶,求著別的媽媽給自己的寶寶喂奶。
沒想到婆婆隨口一句“媽媽都是為了寶寶,能多喝點奶就多喝點奶”,讓我瞬間崩潰了。
我覺得自己那么累,卻得不到理解,腦子里那根緊繃的弦因為這句話崩掉,我當場把手機摔了個稀爛。
這不僅嚇到了婆婆,也嚇到了我自己。
當說出生活中那些越發失控的行為時,我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咨詢師,害怕被評價、被審視,被指責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沒想到,她卻無條件接納我的一切。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什么都不會做錯,真的是對的嗎?”
她的話音剛落,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狠狠擊中。
我發現在她面前,我所有的行為、模式、語言都是“存在皆合理”。
她會看到那些深層的東西,理解我的情緒,并引導我去尋找語言與行為背后的動機。
而我也因此確認了,自己愿意在咨詢室里,敞開所有的心扉。
我不是麻木
只是太多感受被吞噬
和我的心理咨詢師一起工作,是一個自我認知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我們一起探討了很多心理困惑與痛苦。通過討論,咨詢師發現我有點回避型人格,習慣于自我批判和否定內心。
比如有一次,我們聊到了我的性格方面。
當時,我已經做了一陣子咨詢了。咨詢師說,來訪者一般會在這個階段開始攻擊咨詢師,釋放在潛意識里的憤怒。
但我對咨詢師一直都是很尊重、很隨和的態度。
如果咨詢師商量改時間或是別的事,我都能接受,從不會說什么話傷害她,永遠讓她覺得很舒心。
咨詢師會抓住這些片段,去幫助我分析背后的成因,我的原生家庭又是怎么成年累月地助長了我如今的人際關系模式。
我和咨詢師說了很多童年的經歷。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世了。后來母親再婚,重組家庭。
其實父親離開時,我還很小,沒有太多印象,也沒有什么痛苦。
真正讓我感到壓抑的,其實是母親對我的教育。
因為經歷了親人的突然離開,母親的性格變得很強勢。控制欲極強,我想是因為她需要掌控一切,把未來的風險降到最低,不想再失去親人了。
所以她極其注重我的學習,嚴格管控我的生活,對我日常的大小事都會多加干涉,總是忽略我的想法,將她的個人意志強加在我身上。
從小浸淫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家庭環境中,讓我形成了追求完美,又糾結又擰巴,總要到臨界點才突然爆發的性格。
我同時也是一個不會哭的人,好像喪失了流淚的功能。長期處于一種麻木的狀態,同事說我像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是因為我媽的一個迷信觀念。
她覺得孩子不能哭,哭了不吉利,對家里大人不好,讓大人沾染晦氣,所以從小就不讓我哭。
因為她作為大人擁有足夠的權力,所以可以單憑“迷信”掠奪掉一個小孩的悲傷。
這個模式隱藏之深,以至于我自己也沒察覺。
如若不是心理咨詢,我都沒發現自己好多年都沒有流過眼淚了。
我以為這是堅強,但咨詢師告訴我,我平時的麻木狀況,其實是人在太多感受被吞噬的情況下作出的反應。
那之后,咨詢師會一直鼓勵我流淚:
“你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堵住自己表達情緒的通道。而當一個人沒有了淚水,悲傷會通過另一種變異的方式釋放它的存在——也許壓抑在心里,也許傷害著身體。”
有一次在咨詢中,我說到什么事情,忍不住流淚了,她非常高興,說這對我來說是突破。
那一天我知道了,流淚的人不一定軟弱,不流淚的人也不一定堅強。
逃避不可恥 ,但真的沒用
隨著咨詢的進展,我經歷越來越多的嚎啕大哭,也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在蛻皮、改變。
以前的我,攻擊性是向內的,習慣于自我批判。
意識到這點后,我開始學著將攻擊性向外,當我遭遇內心沖突或是感覺不舒服時,會直接地表達,不再考慮他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會不會影響人際關系等等。
當然了,“先破后立”。
一開始的時候,火候掌握得不是很好,有時可能有點過頭。
但咨詢師也在逐步教會我,怎樣更藝術地與人相處,怎樣在劃清自我邊界的同時,以別人更能接受的、或者是幽默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過去,我總覺得人際交往能力是天生的,性格決定的,很難后天習得。
但咨詢師鼓勵我,社交能力也是一種技能,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磨煉,慢慢提高的。
所以我也開始學習這些技能,并且收獲了更多的友情和溫暖,我開始覺得“世界明朗、萬物可愛”。
通過心理咨詢我明白了,逃避不可恥,但真的沒用。
逃避是小時候的我,為了讓自己在母親身邊生存下來的一種策略。
但我現在長大了,我可以選擇直面人生的慘淡和淋漓的鮮血了。
而且我也懂得了,直面創傷與痛苦,接納自己真實的一面,才是真正獲得幸福的方式。
所以后來當我面對內心的沖突時,我試著允許這種痛苦感存在,接受那種不夠好,不夠完美的事情存在。
抽屜里很亂,就讓它臟著亂著吧;門窗好像沒關好,沒關好就沒關好吧。
帶著這種缺陷感去做正常的事,該干嘛干嘛,堅決不逃避這種感覺,堅決不檢查。果斷走人,找點正事,正常的生活。
慢慢的,過頭的思維和行為會越來越淡,越來越淡。
我的一切越來越正常,世界也從非黑即白變成允許灰色的、混沌的空間存在。
真的很感謝我的咨詢師。
她像一個向導,當我在漫漫黑夜中迷路時,為我指明了燈塔的方向,為我重新構建了健康、松弛、有益的關系模式。
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有這么一個人,每周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和你一起探討人生、生命、情感與成長。
不管這一周你經歷什么,你知道這個人一定會等待著你,承接住你所有的困惑與痛苦,給予你最專業的剖析與治療。
我想,這就是心理咨詢最無可替代的珍貴之處。
本文原創,由森知心理咨詢師張虹老師的來訪者根據她們的真實咨詢經歷與咨詢感受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