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好的一種狀態,是一覺醒來,充滿活力與期待去完成一天事務的感覺。
但你有多久沒有體驗到這種感覺了呢?
我見過很多來訪,一邊說自己每天沒事干,一邊說每天都很累;一邊說壓力大要休息,一邊說越休息越累......
身體究竟怎么了?為什么每天都那么心累?
有一個概念叫做“心智帶寬(Mental Bandwidth)”,它代表著一個人在某一時刻的心理負載能力。
當你感覺自己累了的時候,其實是心智帶寬不足。
心智帶寬(Mental Bandwidth),由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
心智帶寬
從每天睡醒睜眼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開始在占用自己的心智帶寬了,包括你睡覺、休息的時候。
甚至那些交給時間去消化、處理的情緒、期待、待辦......都一直占用著你的心智帶寬。它們悄悄掛在你的大腦后臺,偶爾以夢的形式出現。
當心智帶寬負載過高的時候,人就會出現累的狀態。
比如:
你明明睡足8小時剛起,卻還是沒什么精神,
可能是最近或更早期遺留的情緒緩存太多了,一直堆積在心,占用了很多帶寬;
你下班后想去運動健身、放松下身體,卻總下意識地抗拒、做不到,
可能是健身在那一刻需要占用的心智帶寬已超出你當時實際能負載的水平;
你想跟朋友開黑打游戲,卻覺得無聊、難以沉浸,甚至突然完全沒有玩的欲望,
可能是你的心智帶寬用在別的方面了,而沒有足夠的空間去享受深度的娛樂體驗;
其次,過高的心智帶寬負載,還會帶來行為降級——用少占用、或不占用心智帶寬的簡單行動,來替代高負載的行為。
比如:
你想空余時間認真學習,卻刷了半天視頻、新增多個“吃灰收藏”;
想集中注意完成一項重要工作,卻總把時間花在碎片的事務上;
想靜下心跟冷戰的愛人好好聊聊,卻開口就是爭吵;
更殘酷的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心智帶寬”這個概念,他們常常把上述的情況歸因為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就是懶、沒有毅力、能力不行、缺乏自制力、沒救了......”
于是,這種自我攻擊的精神暴力,進一步加重了帶寬負載,讓你匱乏無力、疲憊不堪。
檢視帶寬負載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心智帶寬”的概念,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上述那些自我攻擊。
過去那些“想做”與“行動”的不一致,更多是因為目標&心智帶寬的不匹配。
你需要的是管理心智帶寬的方法、步驟。
第一步,你需要自問自答以下3個問題,檢視內心都有哪些負載:
身心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心累常常會帶來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又會進一步激化心里的疲勞。最近,你的睡眠質量好嗎?
工作、學習、人際,從這些外部影響因素上分析,有哪些讓你感覺特別消耗能量的地方?
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情緒狀態,從自我內部心理環境觀察,有沒有哪些讓你感覺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的地方?
這樣的三個問題,是基于安肯BPS(B-Biology-生物,P-Psychology-心理,S-Social-社會)分析歸因理念提出的,也是當下心理咨詢行業非常推崇的循證科學。
面對這樣的三個問題,大家內心有怎樣的答案?我們可以基于自己內心的答案,嘗試降低那些高負載的事情。
即便暫時做不到也沒關系,可能你需要慢下來、花多一點的時間。
但對當下而言,“發現”本身也是一種療愈。
另外,我還想跟大家聊聊的一個常見卻難易被發掘的高負載——深度倦怠。
你面前有一桌米其林大餐,你現在也饑餓難耐,但你對著這一桌美食卻完全沒有興趣,時常有一種吃了像沒吃一樣的麻木感。這就是一種深度倦怠。
這種倦怠感,常常來源于我們背離了自己內心的選擇、沒有照顧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
比如,現在很多人不論在工作、生活、還是感情的選擇上,都越來越傾向于選擇世俗層面的“合適”而非內心的“熱愛”。
但什么叫“合適”呢?誰規定的定義?誰定下的標準?發生變化了該怎么辦?
如果這些問題你還沒有想清楚的話,僅拿世俗層面的“合適”作為選擇的唯一標準,內心是會磨損、失去活力的。
增加活力體驗
管理心智帶寬的第二步,是增加活力體驗。
比如:
我們可以盡量減少日常不必要的人際糾纏;
寫些感恩日記;
把自己想完成,又總是拖延的事務列個清單;
對于過去的一些創傷性體驗,在你感覺準備好的時候,跟咨詢師聊聊;
嘗試一些新鮮事物;
閱讀書籍
......
這些活力體驗,其實在各大自媒體上有很多。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開始”,你要先動起來,再去思考,要做多久、做到什么程度。
不然,反而給自己的心智帶寬增加新的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