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但自戀的背后,有一些哀傷。而一個人跟過度自戀打交道,是一件不太讓人舒服的事情。
自戀,希臘文是narcisse,本來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美少年的名字。傳說他看到湖中自己美麗的倒影之后,就愛上了自己,從此茶飯不思,憔悴而死。后世的心理學家用他的名字來描述那些心中沒有他人的人。
自戀的人有以下一些特征:
自戀的人會夸大自我,包括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比如一個人在潛意識層面認為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表現出來的就是覺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我們看到這樣的自我中心感是經過了某種變形的,即把別人都關注自己變成了別人都看不起自己。
記得有一次一個人跟我說,曾醫生你看不起我,我想了一下說,我沒有空看不起你,因為我在忙著擔心別人看不起我。他聽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就哈哈大笑起來。
自戀的人會唯我獨尊。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是沙灘上唯一的鵝卵石的時候,他的自戀就已經受到了損害。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會因為碰巧跟別人穿一樣的衣服而自尊心受損。還有一些人追求限量版的產品,甚至有些人會吃一些珍稀保護動物,這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獨一無二的感覺。
自戀的人還會對贊美成癮。他們需要別人隨時隨地地贊美,在別人不贊美的時候,他們就自己贊美自己。比如說自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每天早上都被自己帥醒,想找一個佩服的人就照鏡子等。
自戀的人還有一種不合理的權力感,他們期待被優待,或者別人無條件地順從自己的意愿。如果他們的愿望沒被滿足,就會生氣,這就是自戀性暴怒。比如,有人開車的時候,動輒狂按喇叭,好像他一出門,所有人都應該為他讓路;排隊沒有耐心;遇到跟自己不一樣的觀點就勃然大怒,覺得對方是跟自己過不去,等等。
自戀的人在關系上是剝削性的,他們只會索取,而沒有付出的能力。在親密關系中,常常會出現自戀性的競爭,即一方的自戀滿足需要以對方自戀受損為代價,所以這樣的關系最終可能會走向破裂。
嫉妒他人,也是自戀的人的特征。面對他人的才能和成就,他們身處不能欣賞的困境。跟他人進行近距離肉搏式的競爭,并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我們知道,這個目標并不是總能達到。
自戀的人還缺乏共情的能力,對他人的痛苦常常無動于衷。他們也可能會做一些慈善之舉,但目的并非救他人于水火之中,而是表現自己。
自戀的人常常幻想自己擁有巨大的成就、無限的權力、蓋世才華、超凡的美貌或完美的愛情,他們沉溺于這樣的幻想中,直到幻想破滅或者在運氣好的情況下幻想永不破滅。
自戀跟抑郁情緒有很大關系。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有超過7000萬人患有抑郁癥,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當我們夸大了自己的能力,有時候的確可以搞定一些事情,但是如果碰到一些搞不定的事情,夸大的自我就會破碎,抑郁就產生了,所以抑郁是自戀破碎之后的產物。極端的自戀,我們稱為惡性自戀,可能表現為自殺。
自戀也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
健康的自戀,是一個人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比如你現在正在學習精神分析,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而不健康的自戀,就表現為一個人的需要大于他的實際能力,所以他會經常處在一種不被滿足的狀態,就像兒童時期沒被父母滿足一樣。
有著健康的自戀的人是很有人際魅力的。他們的自戀會形成一個溫和而強大的引力場,不知不覺地把他人卷進去。我們說某個人氣場強大,說的其實就是他的健康的自戀覆蓋的范圍。在這個范圍里,他人會不自覺地受他的影響,而且不會感到自己被強迫。
那病理性的自戀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在生命早期的時候,孩子在跟母親的關系中,缺乏來自母親的共情性回應。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些畫面:一個幼兒在那里各種表現,希望媽媽認可和贊美,但是媽媽卻視而不見。慢慢地,孩子就必須把注意力從媽媽那里撤回到自己身上。我們同樣也可以想象,這個幼兒對媽媽是多么失望,以及對自己是多么失望。
跟自戀相關的抑郁在我們的社會中如此普遍,估計這跟文化傳統和目前的教育環境有關。我們的文化傳統要求孩子們成龍成鳳,如果成不了龍鳳,抑郁就是自然的結果。在這個基礎上,教育環境制造了太多孩子們之間的自戀性競爭,那些在競爭中失敗的人,也只能陷入抑郁之中。
自戀者的自救,是把愛自己變成愛他人。但跨出這一步真的非常不容易。學習心理學本身,的確可以增加一些對自己的了解,但如果只跟知識打交道而不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那么知識就可能成為新的、夸大的自我的一部分。
記住,獲得人格成長的唯一途徑,就是去獲得新的人際關系經驗,看心理醫生是獲得新的人際關系經驗最安全的方式。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