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35歲左右,我和身邊的朋友都有一種感覺:時間變快了!
打開手機,不容“怠慢”的 “被需要”撲面而來:孩子的作業要看,工作的PPT要看,父母的體檢單要看,賬單也必須要看……正如張愛玲說的“早上一睜開眼到處都是需要你的人”,身不由己的程度到達了人生的頂點。
而另一方面,自己也感到職場目標、身體健康等個人生活需要重新設定,生活空前復雜,時光流逝的緊迫感也從中產生。
我看到的短片《你好 35歲》,將這種復雜心態演繹得淋漓盡致。
片中采訪了一群35+的普通人,與20多歲時相比,他們35歲的生活有了一些“變化”:
有人選擇創業,
有人勇敢再婚,
有人開始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
有人在職場中變得獨當一面,
有人在家庭中學會更寬容體諒……
這些外在變化,也是內在的選擇和成長。
在我看來,這些人生選擇和改變有一個相同點,它們共同指向了“個人化”——
因為這些選擇背后,寫著自己獨特的人生觀——我認為我應該或我想真正成為誰。
雖然有一些冒險和艱難,但在35歲這個人生階段,人們也正在開始接近屬于自己「獨特的自由」。
35歲開始的心智過程:精神提純
我的咨詢室里來過這樣一位能干的35歲職場媽媽,她有兩個兒子,大的10歲,小的6歲。
說她能干,不僅因為育兒專業又投入,早早為孩子做了詳細的教育規劃,還因為在職業的軌道,她也沒耽誤,升職加薪,一路收入不菲,在北京買下了兩套房。
這段時間其中一套新房正在裝修,要工作,要管孩子,而且房子的錢也是她出的,自然她就希望老公多去操心一下裝修的細節。
然而,老公卻似乎并不積極,被催得急了,甩下一句話說:“那是你的房子,寫的是你的名字,又不是我的!”
正是這一句話,瞬間讓她心里五味雜陳。
裝修只是表面問題,而深層問題是他們對生活各執己見。
一方面她看見老公對雙方經濟收入差距的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她看見了自己的孤獨和一廂情愿,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幸福的家庭卻沒那么幸福了。
顯然哪里出了錯!
十年前,她拒絕了家境優越的追求者,毅然和丈夫從小城市來當北漂,十年前,她還不是所謂女強人時,丈夫出差她難受得徹夜不眠,那時她對他完全依賴。
十年后,人生發生了戲劇性顛覆。
她問我:“到底是我錯了,還是婚姻錯了?”
咨詢中,我和她一起去尋找自己婚姻的“隱藏怪獸”,實際上也是跟著她重新審視自己。
她訴說自己對家庭的理解,如果要讓家庭更好,她是希望去不斷加高物質的安全壁壘。
“我把家庭看作一個房子,一直在修這個‘房子’,修了一層,又修一層。但丈夫追求的不只是房子多高,而更在乎一起修房子的過程中,家人是否在一起其樂融融。”
顯然“其樂融融”她不是不想要,而是一旦追求效率和執行力,就很難兼容,仿佛她得到了一種能力,就只能丟失另一種能力。
而且她“怕”,不敢停下一直“修房子”的行為, 她有那么多不安——不努力的話家庭是會搖搖欲墜,滑落深淵的。
后來她了解到,人必須學會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重修婚姻里的情感關系。
許多如這位女士的現實具體危機,大概都會指向自己潛意識里的不安和恐懼,只是以前我們沒機會深入理解,而現在危機就代表著一種理解自己的契機。
有些人表面問的是“我該不該離婚?”
但他其實想要問的是“我是不是選錯人了,我還會有愛情嗎?”
有些人表面他問的是“我要事業還是要孩子?”
但他想問的是“我到底想做一個怎樣的女性,我才是滿足和開心的?”
有些人表面問的是“該不該留在大城市?”
但他想問的是“在物質和理想之間,我到底該不該妥協?”
35歲后,你會發現,長夜難眠、直指人心的日子總會有那么幾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的煉丹爐。
經歷高溫的灼燒,翻來覆去地烘烤,讓人從過往和現在所有經驗中“提純”,從過去不曾觸達的人生真相中掙扎求生。
可以說,它是心理成長的重要步驟——內省。
從婚姻問題、職場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任何具體的生活,人都可以走進這個內省的過程,去面對真正內心的曲折。
為什么說35歲是人生一個特殊的階段呢?
自然界大多數動物達到生命的高峰(生育期),就直接死亡。只有人,過了生育黃金期,還會穩定存活20來年,然后才開始進入中老年。
心理學家認為,這一段時間幾乎是進化專為人類“精神”預留的!
因為人類大腦復雜,生存的經驗以及靈魂體驗需要結晶沉淀,并往下一代傳遞。
內省,大概是35歲開始的精神體驗里,特別寶貴的部分。
這時候正是身體未老,而日常生活復雜又潛伏著積累的危機,由此帶來的內在精神活動達到了高峰。
我們想要刨根問底,去理解為什么自己在職場和家庭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危機。
這也意味著35歲,到了一個“清算”和“重啟”的節點,我們擁有了總結前35年、并把對自己的認知推向更深處的機會。
35歲的主動選擇
如果說內省是起始站,那么35歲的下一站,就是主動選擇。
我的朋友小七,任職于某培訓公司,一直是公司里的金牌課程助理,臺柱子級別的骨干,十幾年來她兢兢業業工作,把公司崗位從財務、HR、銷售、后勤、市場…… 全都做了一個遍。
可以說除了老板,沒人比她更了解公司,沒人比她更被信賴。
但是沒人了解的“她”卻是“另一個人”。
她真正想做的是金牌講師,而不是金牌講師的金牌助理!
這個講師夢從大學就開始了,但畢業后,她自認自己“經驗不足”,于是她想通過成為講師的助理,站在講師身邊學習來慢慢接近這個夢想。
這一學就十幾年過去了,感覺自己已經被這個“沒準備好”的思維怪圈框死了,即使自己在公司別的崗位做出再多職業成就,再被肯定,但是她自己心里還是有一種“我沒有做到”、“我做不到”的感覺。
直到她眼看著一個才進公司兩年的同事, 剛剛在一次講師行業的比賽中脫穎而出,拿了大獎,她才意識到自己時需要“突破” 講臺恐懼,而不是沒準備好。
小七這一周在為自己的初次上臺培訓講課精心做準備,她爭取到了一次試講的機會……
這是一個資深35+少女遲來的覺醒和倔強。
很多人和小七一樣,在青年走向中年的轉變時忽然發現,有了對自己人生空前誠實的勇氣,想要過“另一種人生”,離婚、離職、離開一個城市、離開一種自我狀態,結束一種先前被外界主導的循環……
這些抉擇看起來很冒險。
但它們都在回答“我想真正成為誰”,這些抉擇指向的是我們年輕時不敢完成的事,這是我們比年輕時更通透和有力量的表現!
尋找“另一個自我”的主動選擇,通常有以下三個共同點:
① 這些選擇里包含著更多身心平衡。
從35歲時開始,不少人偶爾會感到身體有些久坐不適,或者長期熬夜再難快速恢復,你會感到身體機能在下降,這是一個“提醒”。為自己而活,就是現在!
不管是像小七給長期價值感偏低的自己一個肯定,還是有些人給自己亞健康的身體辦一個健身卡,并開始調整飲食結構等等。
這些主動的選擇里必然包含著“調效“目標的準星和對生活優先級的重排。
② 這些選擇都是主動的。
面對生活壓力,我們應該花更多精力,去創造好的事情,而不應該去避免壞的事情。
在35歲時,再去選擇另一種人生,這時候選擇的重點不再是他人的評價。
因為生命的獲取,不是你的生活開始舒適了更值得令人羨慕了,而是你和自己的連接是否更深了。
③ 這些選擇允許失控。
可能35歲左右的人,會很怕失控,也有一部分開始傾向于保守。
比如會因為房貸車貸,很怕丟掉鐵飯碗,會認為有了孩子,就不能做更自由地做自我了等等。
人的確很難打破固定的自我認同,因為那是一些安全感。
但是這種自我認同不是不變的,允許一些失控,允許一些不了解的“危險”,這是突破的前提,因為它是新事物進入生命的前奏。
比如小七沖擊金牌講師的路,讓她35歲時的職場壓力更大了。
因為她走出了一些舒適圈,雖然有一些艱難和風險,但是她卻有機會體驗前所未有的人生,并且覺得自己完整了。
這種感覺可能也是35+這個人生階段中非常珍貴的體驗——由突破帶來的自我效能感。
總之,不要害怕年齡必然帶來的危機,其中不光有失去,更包含著轉變的契機,這些“另一個自我”的主動選擇,通常就是對內省精神過程的一種現實回應。
找尋適度自由的35+人生
電視劇《小敏家》演繹了35+北漂族的經典愛情。其中,他們的約會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某天,是小敏的生日,等孩子和老人都睡了之后,小敏接到男友的電話,讓她下樓,就在小區的門口,兩個人打開汽車的后備箱,拿出鮮花,偷偷喝杯紅酒,打開手機聽首歌,過個簡單的生日,聊聊天,然后兩個人再偷偷各自溜回去睡覺,因為明早還要上班。
它完美地演繹了,現實而又克制的浪漫。
不像年輕時不管不顧,而是分寸拿捏到位,這就是他們的幸福。
他們更加不在意形式,而注重內涵,走向了更為深遠的內心。
這正是我們對35歲時人生體驗的隱喻——一種適度自由。
如果你走過了內省和主動選擇這兩關,你有望在自我和現實之間,達到有分寸感而又令人舒適的平衡,擁有某種形式簡單卻專屬于你的自由。
不瞞你說,我和我周圍一些朋友們都相當喜歡35歲以后的生活。
此時的我們,也許是成熟得剛好,日常小麻煩雖多,但還可以應付,身體又還沒有老到影響生活質量。
雖然有時候也難免焦慮,但也坦然面對,能比年輕時更理智地去找到平衡點。
而我們呢,似乎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小愛好,有一些穩定的人際社交,甚至還擺脫了一些年輕時的容貌敏感,開始關注更實際的健康……
那種感覺就是——終于可以做自己了。
此時的我們更明白了,在無限的生命中,自由并不是無所不為,而是有限與無限之間的那一片廣闊的平地。
它就是我們經歷了一些人生閱歷之后,為自己找到的一片適度的精神家園。
每天都有人抵達35歲,每一刻都有人在探索、嘗試、沉淀、升華。
如同青春期之于人生的重要,35歲也如同人生“換季”度過的長夏季,它指向真正的心智成熟期。
跨過去,就能得到一個關于自我的答案,一個呼之欲出的自由。
關于“35歲”這一季的聲音,值得我們好好聽聽。正如湯臣倍健聯合人民健康呈現的《你好 35歲》所記錄的35+人群真實的回答——
他們放下了青春的魯莽和揮霍,開始承擔“被需要”,也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的需要。
35+的人們自身,可以主動選擇、適度自由,追求健康向上的狀態和人生!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