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錢就心疼,越花錢越心疼
放暑假了,包子決定帶全家人一起去度假。定好了機票,確定好了行程,卻在酒店上面犯愁了。
聽說幾個很棒的親子酒店,很想帶孩子去體驗一下,卻因為幾千塊一晚的房費望而卻步了,看了別的便宜的酒店,又不想去住。就這樣來回糾結,猶豫了很久,最終咬牙定了一個五星級酒店。
星級酒店的體驗很棒。
下午六七點鐘,一天的暑熱逐漸褪下來,沙灘上擺起自助晚餐,海鮮、燒烤的香味飄過來。酒吧的音樂響起,音樂、美酒,伴著徐徐的海風,三三兩兩的人們開始享受晚餐。
可是包子卻無心享受,盤算著酒店三個人的晚餐又要一大千,不如點個外賣送到酒店算了。
雖然從經濟上包子已經完全負擔得起星級酒店的消費,可她在花錢的時候就是會莫名的心疼,不敢。即使內心的渴望讓她最終花錢,最后卻沒有體會到金錢帶給她的享受,反而是忐忑不安。
周周買了一套新房,最近決定開始裝修。
剛結婚的時候兩個人都年輕,沒有什么積蓄,婚房在父母的支持下,馬馬虎虎地裝修了一下。十幾年過去,裝修開始舊的舊,壞的壞。
這一次,她決定用好一點的材料,裝修好一點,讓自己住得舒服一點。
到了買門的時候,她在"居然之家"第一眼就看上了"TATA"的木門。
以前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房門又不隔音,常常被吵醒。這次她選中了幾款心儀的木門,門縫上軟軟的靜音條讓她有了不被打擾的邊界感,可是臥室衛生間好幾個門算下來需要一兩萬。
她又轉了一圈其他的品牌,可是怎么都入不了她的眼,還是訂了TATA的門。結果交了定金后,本來很滿意的她竟然有點后悔了。
反正都只交了定金,干脆我去退了吧!換個普通一點的門,節約的錢又夠我買兩個空調掛機了。
可是要去退好像又有點心有不甘,不退呢,心里忐忑不安,仿佛有一個聲音在對她說:買那么貴的門干什么?不都是門嗎?普普通通將就一下不就可以了?又亂花錢。
周周沒有了裝修新房的興奮,滿是愧疚和不安。
不管是包子還是周周,都已經實現了經濟的獨立,也能夠為舒適的生活買單。可是每次在為自己花錢買好東西的時候,都舍不得,花了錢以后,還會感到愧疚心疼。
你有沒有同樣的煩惱?
我們掙了一些錢,但是每次花錢的時候都特別糾結,甚至花了錢會后悔自責。
一花錢就心疼,越花錢,越心疼,總是覺得自己不配買好的化妝品,不配買好的車子,不配買好的房子?
那么是時候來看看擰巴的后面藏著些什么了。
不敢花錢是曾經在花錢的需求上
體驗到了"羞恥感"
包子想起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自己想買什么東西,父母不會清爽地告訴她是因為自己能力有限買不起,或者只是不想給她買。
父母常常為了彌補自己不能滿足孩子需求的無力感,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證明孩子的需求本身是錯誤的。
比如:“講究吃穿干什么,你好好學習才是正道理”,“剛剛才吃過飯,還買什么零食”,“要這要那,以為你爸爸媽媽掙錢容易嗎”,或者冬天不能吃冰淇淋,外面館子里的東西不衛生等等,理由層出不窮,主旨就是一點:不是我不滿足你,是你這個需求不對。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想要花錢買東西的需求不但得不到滿足,還會產生"我有這個需求是不好的,是不對的"羞恥感。
長大后,雖然父母不在我們身邊了,我們也有能力為自己買單了,但是我們會強迫性重復童年花錢"別扭"的感受和體驗。我們自己變成當初那個苛刻的父母,怎么也不愿意爽快地滿足自己一次。
因為花錢滿足自己的需求等于墮落,等于羞恥。
不敢花錢是一個"好孩子"
在忠于自己的家庭
包子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爸爸媽媽非常節約。除了生活必需品,從來不買享受型的東西。
出去玩舍不得"打的",也舍不得在外面吃飯。每年過年,爸爸告訴她把壓歲錢存起來,如果一年都不花,就會有獎勵。于是包子認同了爸爸的觀點:節約是美德,不亂花錢就是好孩子。
當她躺在五星級酒店的沙灘躺椅上享受生活的時候,想起在家節約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的父母,一種負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她感覺自己把父母深深的拋棄了。
為了抵消這種拋棄的內疚感,她也試著買一些好的東西回去給父母,可是父母并沒有像她想象中的開心,要么責備她亂花錢,要么把她買的好東西放在一邊不用。久而久之,即使掙了一些錢,包子也不敢花。
從小,包子父母"制造了這樣一個產品":沒有需求,沒有欲望,不花錢,不享受。忍受清貧、壓抑自己是她生命的底色。
當她長大成人后,擁有了賺錢的能力,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攢了一些錢,如果她像父母一樣不敢花錢,每天都把攢的錢在心里數幾遍,不但感到安全,也忠誠于父母對自己的設置。
但是如果她開始學著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爽快花錢,她就狠狠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背叛了父母對自己人格的設置。
當我們事業或者經濟上超越自己的父母太多的時候,強烈的俄狄浦斯沖突會讓我們擔心背叛后會有可怕的懲罰在后面。
所以我們想要爽快花錢去享受、去過一種舒適的生活時,如果這種生活和原生家庭相去甚遠,對家庭的背叛和對父母的拋棄會讓一個人產生深深的內疚。
周周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小時候聽爸爸說起單位的領導,都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對于身邊一兩個有錢的親戚,爸爸媽媽總覺得有錢親戚會瞧不起他們,也不怎么來往,有時候爸爸也抱怨:那些有錢人就是暴發戶,掙的都是黑心錢等等。
在周周的潛意識里,就埋下了這樣一顆種子:有錢人是冷漠自私的,有錢人是唯利是圖的,有錢人的錢不是通過正當途徑獲得的……
長大后周周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攢了一點錢,也舍不得花。像父母一樣小心翼翼地花錢,省吃儉用的過清貧生活,讓她有忠于父母,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歸屬感。
潛意識里,當自己可以大把掙錢,爽快花錢的時候,自己就墮落成當初父母眼中那些自私冷漠,唯利是圖的壞人,也完完全全的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這是我們害怕的。
告別過去,滿足自己
小時候想買東西常常不被允許,長大后即使有錢了也不敢花,也會強迫性重復小時候的那種痛苦的體驗。
同時在花錢上面的擰巴也會讓孩子體會到當初你所受的那種痛苦和煎熬。
我們無法言說的痛苦,可以通過言行來讓孩子感同身受。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還會像"傳家寶"一樣傳遞下去,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形成代際傳遞。
當我們在花錢時感到心疼、內疚,不敢為自己爽快地花錢,當我們一次次陷在過去的泥沼里苦苦掙扎的時候,記得回頭看一看,我們的過去怎樣影響和限制了我們的現在?
找到這些原因,我們可以告訴自己:以前花錢不被允許那不是我們的錯,不是我們不好,花錢滿足自己也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可以先在一些小錢或者小的消費上面,試著不糾結不猶豫地為自己花錢。在這些小的花錢習慣的改變中,慢慢去體驗舒適的生活為自己帶來的美好的感受。
同時也試著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和自己的父母分化出來,我們允許父母不敢享受好的生活,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自己追求美好而舒適的生活,即使我們花錢享受生活也并不會受到可怕的懲罰。
當們的內疚感逐漸降低,再試著擴大我們對金錢的駕馭和使用能力。
當我們能夠爽快地花錢的同時,也接納和改善了我們和金錢的關系,同時也擴大了我們掙錢的能力。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