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是個不怎么在意錢的人——
工作拿著低薪,我心想:沒事,我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理想;
親友借錢不還,我心想:沒事,我在乎的不是利益,而是彼此感情;
買賣明顯吃虧,我心想:沒事,吃一塹長一智,我正在花錢買教訓……
也因此,除了維持生活基本開支,我的口袋空空如也。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為自己對錢的豁達態度引以為榮:
不愛錢,說明我是個高潔之人。
但有時候,想買東西卻捉襟見肘時,我又會非常尷尬。
后來學習心理學,花了很多時間去處理“我與金錢”這個議題。
從中我才逐漸意識到:
我根本不是不愛錢;
而是不愛生活,不愛自己,甚至不愛生命。
最近看了奧南朵老師的《對財富說是》,感觸很深。
因為:她簡直把我這些年與金錢的愛恨糾纏講透了。
是什么制約我們變有錢?
奧南朵老師說,
它源于我們對金錢的無意識態度。
即:我們隱藏在潛意識深處,自我無法覺察的對金錢的態度。
主要存在3個維度。
① 錢是萬惡之源
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個人非常有錢,那他一定不太正派。
例如本來用道德、規則約束的行為,他都會用錢去搞定。
如此一來,就會對他人很不公平,甚至冒犯他人的利益。
當然,這不一定是事實的真相。
但如果你無意識里相信了這句話,你就不會允許自己去當“有錢的惡人”,甚至還會暗中限制自己。
比如,冥冥中讓自己的目標變得渺小,不自覺地遠離賺錢的行業。
曾經有個女孩對奧南朵老師說:
我很不喜歡每天坐在辦公室里處理文件,我很輕松就能協助別人促成簽單;
有人建議我調崗,去做市場營銷,這樣就能掙更多的錢。
但我不能,因為如果那樣做,我就成了“壞女孩”。
很顯然,她相信了“錢是萬惡之源”。
另外,如果家族中有人因為擁有太多的錢而受到過不公正對待。
比如家族里那個特別有錢的人,通常就會被借錢,被要求救濟窮親戚,稍有怠慢,便可能遭到眾人的嘲諷與唾罵。
那么,我們也會不自覺地承接他們關于金錢的態度:
有錢是危險的。
這個時候,我們也會在無意識層面,想方設法地阻止自己變有錢。
② 對金錢的羞恥感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書香門第常常被認為比商人家庭更高潔。
通常在知識分子的家庭,或者是道德感比較高的家庭,會有一種無意識的信念:
錢是低下的,是令人羞恥的。
當然這是很微妙很細微的感覺。
這份羞恥感,會令我們不敢開口要錢。
就像我一樣,
我雖出身一般,但從小在學校接受較好的教育。
于是無形中,我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
知識是高尚的,金錢是庸俗的。
它既造就了我內心對金錢的羞恥感——
哪怕利益受損,我也無法向別人開口要錢;
別人借錢,我更沒辦法開口向對方要回來。
也無形間限制了我變有錢的可能性——
因為一個人想要賺更多錢,必須得學會跟老板談判,爭取更高的薪酬。
但過去的我,受限于無意識的態度,認定談錢是低俗的事情,無論業績做得多好,都不敢主動開口向老板要錢。
除此之外,
當一個人無意識里對錢有羞恥感、有罪惡感,即使賺到錢他也不會讓自己去享受金錢。
相反,他會快速地將錢花光,或分發給別人,讓自己重新回到一貧如洗的“清高狀態”。
③ 錢越多越好
這是我們關于金錢最常見的無意識態度。
聽起來,這似乎是一種好的態度。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
當我們說愛某種東西的時候,是有很強的渴望在里面的。
如果沒有得到它,我們便很容易進入一種緊張、壓抑、焦慮的狀態。
這也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停下來享受。
“40歲之前還完房貸車貸,我就可以停下來享受人生了。”
好,那你就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還貸。
但問題是:
當真正賺夠還貸的錢,你真的會停下來享受嗎?
不會的。
因為那個時候,隨著你的欲望變大,或看到其他人擁有更多,你就會對自己說:
“不行,我要住更大的房子。”
“不行,我要開更豪華的車……”
只要無意識里有這樣的態度,你就會不斷跟人比較,盲目地追求更多、更多、更多……
這種態度會給你帶來壓力,讓你無法享受生活的快樂,無法確定人生的價值。
長期超負荷運轉,你的身心會越來越疲憊,甚至還有可能陷入一種「一邊拼命賺錢,一邊花錢保命」的惡性循環,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
面對金錢的態度,無意識往往比意識更有力量。
當一個人存在以上3種對金錢的無意識態度時,
在意識層面,他可能想賺更多的錢;
但在無意識層面,他會破壞這一切。
從而導致:他始終無法變有錢。
那么,這些無意識態度是從哪里來的呢?
奧南朵老師說,
它是我們從養育者那里學來的。
我們不會一出生就覺得“賺錢很困難”“我不配擁有錢”。
我們對于金錢的無意識態度,在我們頭腦里都只是一種電流脈沖,它在我們的神經通路上移動。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神經通路往往在他生命的前6年就已經形成了。
而在人生前6年,養育者(父母)無疑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人。
就拿我自己為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從不敢向別人開口要錢;
甚至被侵犯利益,我也只會吃啞巴虧不敢聲討。
后來學習心理學,通過不斷覺察、探索,我才回想起:
小時候每次向父母要錢,他們都一副苦大仇深的神情。
他們文化程度一般,雖然每天非常努力、非常辛苦地工作,卻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因為認知不高,他們還常常受到一些“精明之人”的利用和算計,導致錢財喪失。
在他們眼里,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也因此,面對我的“索取”,他們非常不情愿,常常埋怨我的存在拖累了他們的人生。
我相信了這一點。
后來慢慢地,便不再開口向他們要錢了。
在意識層面,我暗暗下定決心:
一定要考上好大學,將來賺好多好多錢,連本帶利還給我的父母。
但在潛意識層面,我卻認同了他們對金錢的態度:
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開口要錢是羞恥的;
有錢之人都是壞人……
從而導致,在金錢這個維度上,我始終無法理直氣壯地爭取、捍衛自己的權益。
我沒辦法讓自己變有錢。
為什么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會對孩子有這么大影響力呢?
這是因為:
孩子對歸屬感的需求,對父母的盲目忠誠。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依賴于父母求得生存。
所以孩子愿意做一切來維持這種「歸屬于父母」的感覺。
比如承接父母的態度、想法,甚至是父母的情緒、慣性。
如果媽媽是很哀傷,那我也要很哀傷,這樣我就歸屬于媽媽;
如果爸爸對錢很焦慮,那我對錢也要很焦慮,這樣我就歸屬于爸爸。
而如果,我們比父母過得更好,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心有愧疚。
在愧疚感的驅使下,我們會在無意識中不斷破壞自己:
如果父母婚姻不幸福,我們就不允許自己擁有好的兩性關系;
如果父母沒有享受過金錢,我們也不會讓自己好好享受金錢;
如果父母不成功,我們也不允許自己成功……
以上談到的這些,只是一些無意識的態度,沒有是非對錯。
我們可以試著對自己誠實一點,看一看自己有哪些無意識的金錢態度。
然后閉上眼睛,回想你父母的人生:
也許他們無法追逐自己的夢想;
也許錢對他們來說不是簡單的事;
也許他們需要苦苦掙扎才能過上好日子;
也許他們從來沒有機會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
從中認真察覺一下:
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有多少比例來源于他們?
我們當下的生活狀態,跟他們的相似度有多大?
最終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
在無意識中,我們正在復制父母的人生。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感到些許無望與無力。
沒有人想復制父母的匱乏,重復父母的痛苦。
那該怎么辦呢?
奧南朵老師說,
與父母分離,與金錢連接。
它存在2個步驟:
① 區別自我與父母。
分享一個我和我媽媽的故事。
我小時候,家里經濟糟糕,但我的媽媽非常愛美,總是偷偷買各種昂貴的衣服、首飾。
我很惱怒她這一點,發誓絕不像她那樣。
大學畢業后,我開始進入工作。
回顧那些年我的財務狀況,會發現一個規律:
無論賺多賺少,我永遠處于信用卡透支的負債狀態。
我雖不像媽媽那樣拼命購買衣服首飾,但我會購買很多無用的電子產品,或把錢仗義“送”給他人。
當時我完全不理解發生了什么,這是什么導致的。
直到多年以后,通過心理學視角,我才理解:
這是我對媽媽的無意識忠誠。
因為她從未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變好過,所以在無意識中,我也不允許自己經濟狀況變好。
其實很多人都一樣。
我們頭腦里面的很多思想和觀念、判斷和選擇,還有我們的行事作風,都是我們小時候無意識中從父母那里承接下來的。
難道我們就只能重復父母的人生軌跡嗎?
當然不是。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研究發現,我們可以改變大腦的運行方式。
只要我們看到這些舊的神這些舊的、固定的習慣,保持覺知,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改變自己無意識運作的心理。
想象自己對父母說:“我有點像你。”
不要對抗或者判斷,你只需要承認這個事實。
一旦你能夠接受自己在無意識中和父母是多么相像的事實,你就可以憑著意識去選擇清理:
哪些保留,哪些收進角落,哪些丟棄。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逐漸將自我與父母分離出來,不再盲目地復制父母的貧窮與匱乏。
② 放下“拯救者情結”。
我小時候,父母不僅過得苦,內心也很虛弱。
他們常常將責任轉嫁給我:
“都是因為你的存在,我們才受那么苦;”
我認同了他們,迫切地想要拯救他們脫離苦海。
大學剛畢業時,我有一個強烈的愿望:
我要掙很多很多的錢,給父母買一棟大房子,確保他們下半輩子衣食無憂。
在這個愿望的驅使下,我工作非常努力,對賺錢非常焦慮。
但越焦慮,我的工作效率越低下,越賺不到錢。
我的頭腦告訴我這樣才是孝順。
后來透過心理學視角,我才意識到:
這樣做,既不尊重父母,也不尊重自己。
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覺得自己比父母大,必須對他們付起責任。
但真相是,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在序位上他們永遠是大的,孩子永遠是小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渺小,看見父母的堅強——
他們從這么艱難的狀況中存活下來,并盡全力把我撫養長大。
他們是有能力將自己的人生進行下去的。
如果我們真的愛父母,就應該用他們賦予我們的生命發揮最大效能,去創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包括財富),并由衷地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你們有理由將自己置于這樣的處境,我尊重你們;
我只是你們的孩子,沒有權力為你們的人生負責;
謝謝你們賦予我生命,我會好好將它經營下去……
如此一來,他們受的苦才沒有白費,我們的生命才沒有被浪費。
錢本身沒有意義,只是一種流動的能量。
當我們深陷父輩痛苦的沼澤而不自知時——
表面上是錢財的匱乏;
但實際上,我們的生命能量也是被限制的、被破壞的。
而當我們能夠真正熱愛自己、熱愛生活時——
我們的生命會開始流動;
并收獲源源不斷的能量,財富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請放心大膽地變有錢吧,它不是一件壞事!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