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請求,它們可能來源于朋友、同事、親人……
其中有一些是過分的要求。
例如——
朋友一再借錢,上一次的錢沒還又想繼續借;
家人無節制地讓你承擔家務,每次都有理由……
一旦答應這些要求,不僅會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還會讓自己長期為別人的事情忙于奔命,導致身心被掏空。
你可能會說:那還不簡單,通通拒絕掉不就行了嗎?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
盡管知道只要拒絕,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很多人仍然難以做出有力的拒絕。
今天借此機會,我想談一談:
為什么我們不敢去拒絕別人?
該如何提升自己拒絕的能力?
拒絕很難
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對方的反應
表面上看,拒絕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不好意思,因為XXXX(原因),我這次幫不了你,實在抱歉。”
但很多人是難以啟齒的。
心里會擔心:怎么可以這么直接?別人會怎么想啊?
其實,真正難的地方,并不是表達拒絕。
而是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顧慮,使“拒絕”變得復雜。
這些顧慮,主要存在三個層面。
首先,是“我”的層面。
拒絕了之后,萬一我被扣上“帽子”怎么辦?
例如:小氣、自私、沒有人情味……
為什么對“我”來說,別人的評價會這么重要呢?
因為“我”的自我價值感并不高,也不穩定。
面對簡單的質疑聲,也會非常介懷。
所以,“我”需要通過幫助別人來證明:
我不小氣,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其次,是“對方”的層面。
它存在2個維度——
① 對方不接受我拒絕的理由。
拒絕別人,我們會給出一些理由:
“我這會兒有事情、最近都很忙、剛好不在那個地方……”
但對方卻不愿意接受:
“好家伙,借口真多,幫個忙都不行?”
本來是對方有求于我們,但一旦表達完拒絕,我們反而成了無理一方。
② 對方接受了我拒絕的理由,卻表現出消極情緒。
在關系中,人被拒絕后,難免會產生失落、生氣和悲傷的情緒。
這些情緒好像是因為“我”的拒絕而產生的。
這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錯覺:
我要為對方被拒絕后的“情緒”負責。
最后,是“關系”的層面。
擔心關系發生變化,甚至起沖突。
每一次拒絕的背后,都隱含著關系狀態的微妙變化。
對方會不會從此疏遠我?
關系會不會變得糟糕?
以后我也要請ta幫忙,怎么辦?
而這些不良的變化,似乎都是我拒絕后的“代價”。
綜上看出,拒絕之所以困難,是因為:
我們太在乎對方的反應,并總想為「拒絕后的一系列結果」負責。
過度在乎別人的反應
是因為自我很虛弱
當一個人固著在這三層顧慮里,不敢理直氣壯地表達拒絕,
這時,Ta往往會忽略掉拒絕難題背后,一個更深層的原因:
自我虛弱。
就像是一棵小樹苗,因為很瘦小,所以會很擔心周圍環境的變化——
刮風、下雨,或者一只小鳥要落在枝頭,都擔心會傷害到自己。
在社交上,自我虛弱的人會有以下特點:
1. 價值感低。
覺得自己的想法、感受,都是不重要的。
于是會導致失去了對自己的“最終評價權”——
我是無權說自己好的,我是好是壞,只有別人說了算。
一旦表達拒絕,對方說我小氣、沒人情味,那就說明我是一個壞人。
所以會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難以承受對方的誤解。
2. 害怕沖突。
虛弱的自我就像是一顆鵪鶉蛋,一旦發生沖突,就容易破碎。
盡管答應不合理的要求很痛苦;
但如果表達拒絕,遭到別人批判,所帶來的痛苦更加巨大。
因此,寧愿順從對方委屈自己,也不想發生沖突。
3. 自我歸因。
因為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所以無論對方有多過分,都不敢去怪罪別人。
習慣將一切糟糕的后果都歸罪在自己身上,并持續替對方的不當行為去承擔責任。
綜上所述:
處于自我虛弱狀態之下,是難以有力量去拒絕的。
如何增加拒絕的底氣
“心疼自己”
那該如何改變呢?
曾經在我的工作中遇到一個人,他曾患有重度抑郁癥,并最終康復過來。
身邊的同事對此都很好奇:你是為什么患病的?又是怎么康復的?
他的回答非常簡練經典,讓我記憶至今——“以前我人太好了,所以抑郁了,后來學壞了,人就好了。”
他這里說的“好”——
其實就是指以前的他不會拒絕任何人,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好人。
但也意味著他要背負起非常多的期待,最終把自己壓垮了,導致抑郁。
而后來“學壞了”——
則是他懂得了拒絕。并且能夠承受別人對他不好的評價,允許有人說他是個壞人。
這時他把背負的包袱卸下來了,病就好了。
他坦言,自己是在接受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讓自我慢慢變得強大。
當中一個關鍵的過程,就是他學會了重視自己的感受。
其實,在任何一段關系中,都會有兩股力量在較量:
自己的感受VS對方的感受。
如果一昧考慮對方感受,忽略自己,就會導致崩潰抑郁。
要知道,生活中很多場景,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我們需要學會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失望的事實。
更具體來說,就是學會心疼自己,能夠為自己的遭遇感到難過。
或許你會有些意外,因為聽起來和拒絕不太沾邊。但,這可能是提升你拒絕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在我剛做咨詢師不久的時候,一位女士找我咨詢。
她被丈夫家暴了,但她卻不愿意報警,也不愿意采取措施保護自己。
因為她擔心一旦報警,老公會對她不滿,身邊的親戚會說閑話。
在后來的咨詢中,我陪著她一次次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被家暴的經歷,細細去詢問她的感覺,去共情她,引導她確認自己的真實感受。
幾個月后,她老公又家暴了,而她,則果斷報警了。
我既替她欣慰,又感到驚訝,好奇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她說,是這段時間的溝通中,讓她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并且能夠體會到被欺負背后的那份難過,懂得了心疼自己。
當一個人能夠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傷時,也意味著另一個想法正在萌芽——“我”是珍貴的,是重要的。
當意識到這一點后,那么,當“我”受到傷害、侵犯時,則會體驗到難過、心疼。
這種痛楚會轉化成力量,并形成一個信念:我要保護自己。
所以,她在暴力面前,就敢于直言:不行,你不可以這樣。
拒絕家暴是一個特殊事件,但它本質上與日常的拒絕是一樣的,就是——
心疼自己的不容易,從而培養在沖突之中照顧自己感受的能力。
比如:
拒絕別人借錢,背后的核心在于去“心疼自己賺錢不容易”。
拒絕別人讓自己加班替ta干活,則是要“心疼自己總是忙碌沒有休息空間”。
這時就會發現,前面的顧慮全部都變得不值一提了。
拒絕,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日常中連接真實感受
當然,我并不鼓勵你拒絕所有需要幫忙和求救的人。
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在人際交往中,表達真實的自我。
一段關系是否融洽,不在于過度犧牲自己去成就對方;
而在于關系沖突時,是否最大限度地維護和表達自我。
尤其,在“拒絕別人”這點上。
有時候,在關系中過度幫扶,受傷的不僅是自己,還是雙方——
一方面,倘若我幫忙的結果不如意,還要承擔不必要的麻煩;
另一方面,雖然我的幫忙改善了對方的處境,但ta終究沒有學會如何自己解決。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實在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時候,
我們旗幟鮮明地拒絕,也是讓彼此重新認識這段關系的開始。
如果你還覺得,“我始終是個不會拒絕的人”,也不必懊惱。
可以試試以下3件事,增強“拒絕”的力量——
1、在關系中,允許自己表達負面情緒。
我們常說“以和為貴”。
也意味著,我的情緒不重要,關系穩定才重要。
然而一段好的關系,應當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情緒,尤其是雙方內產生的負面情緒。
比如,對方的某個行為、說了什么話,使我們覺得受委屈,受傷害了。
你不去表達憤怒和悲傷,對方永遠不會看見你的底線。
而在表達這些情緒的過程中,你和對方「自我」的真實面目更清晰,從而走向一段深度的關系。
你也真正做到心疼自己。
2、在關系中,允許自己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平時,人通過在不同關系中獲得認同感,來構建一部分的自我。
所以,我們往往需要通過一些與自己相同的聲音、意見和行為,來獲得認同支持。
但如果關系中,長期只有同質化的聲音和意見,雙方的差異性就會消失,我們也就越來越不會反對和拒絕。
甚至,個體的特性會被關系或群體所淹沒。
而不同聲音和意見,是為了表明,我可以不合作、不遵循對方的意志。
比如,當大家都說某首歌好聽,你卻有不一樣的觀點時,可以試著直言表達自己并不喜歡這首歌。
這是一種有界限的關系,表明每個個體是獨立且可分離的。
3、真的太難拒絕時,選擇性且有限度地幫忙。
礙于各種人情冷暖、權力地位的因素,有些請求實在很難拒絕。
那么,可以選擇性且有限度地幫忙。
也就是說,只幫對方一小部分,或者一個環節。
這是向對方表明——
我很樂意幫助你,但我能力有限,只能幫忙承擔一部分;
我的“功能”有限,不是拿來即用的“工具人”。
多試幾次選擇性且有限度地幫忙,你會發現,直言拒絕也并不難。
最后,愿我們都能在關系中,學會通過恰當的拒絕去善待自己,成全他人,形成良性循環。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