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經常在文章里分析原生家庭:
一個不健康的家庭,不僅影響家庭成員的關系,還會妨礙孩子的成長,
只有看清家庭存在的問題,及其導致的惡劣后果,才有可能做出改變。
很多讀者紛紛在后臺留言:
那健康的家庭,有什么特點?
今天借此機會,我想聊一聊:
健康家庭中,必不可少的3條界線。
個人界線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個人界線,就像受到一道心理圍墻的保護。
在不健康家庭中,個人界線通常存在2個極端:
要么完全封閉;
要么完全開放。
前者常見于一些存在上癮行為的家庭成員——
比如酗酒成癮的丈夫、網絡成癮的孩子等。
他們完全封閉了個人界線,沉溺在某種上癮因子中,不主動與外界聯結,也不允許其它人走進自己。
你會發現,跟這類人建立關系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對周圍人事物毫無興趣。
在家庭中,
如果一個成員封閉了個人界線,Ta將會活得非常孤獨、自我中心,無法聯結家人;
如果所有成員都封閉了個人界線,整個家庭就會變得非常壓抑、寂靜,溫情全無。
后者常見于一些過度付出的家庭成員——
比如全職家庭主婦、討好型丈夫等。
他們完全開放了個人界線,將他人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對家人的需求有求必應,無法拒絕。
一位媽媽做了豐盛的晚餐,大伙準備開吃。
10歲的兒子突然說要吃餃子,媽媽承諾明天煮。
但兒子不依不饒,鬧著立刻就要。
這時媽媽盡管饑腸轆轆,但還是放下碗筷,走進廚房為兒子煮餃子。
聽起來,真是一位體貼的“好媽媽”呀!
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兒子正在侵犯她的個人領域,破壞她的個人界線。
在家庭中,
如果一個成員完全開放了個人界線,Ta將會常常被利用、剝削,活得非常累;
如果所有成員都完全開放個人界線,整個家庭就會變得非常混亂、權責不清。
綜上所述,
在不健康家庭中,我們會在完全封閉或完全開放的界線狀態之下,不斷壓縮自我成長,乃至失去自我。
那么在健康家庭中,個人界線又是怎樣的呢?
它既不是完全封閉的,也不是完全開放的,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它會讓一些特定的事物進入我們的生活,也會排除某些特定的事物,我們稱之為:
彈性的個人界線。
當兒子哭著鬧著要吃餃子時,處于彈性界線的媽媽,可能會說:
“你知道我其實很樂意為你煮餃子。
但媽媽忙碌了一天,實在沒有力氣了,所以這次只能拒絕你,對不起。
如果你實在很想吃,可以嘗試自己去煮,或者等明天媽媽再給你煮。”
首先在態度上,媽媽是開放的——
“我很樂意為你煮餃子,可以明天給你煮。”
開放,意味著看見與聯結:我看見你的需求了,同時也愿意滿足你的需求。
其次在行為上,媽媽是封閉的——
“我實在沒有力氣了,此刻只能拒絕你。”
封閉,意味著自我保護:我愿意滿足你的需求,但我得先照顧我自己的需求。
設定彈性界線,聽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不容易。
因為我們非常恐懼拒絕之后,會傷害到對方,或被對方拋棄。
我們為何會存在這種心理,則跟接下來要講的另外2種界線有關。
親子界線
親子界線,是指養育者(通常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
若養育者的個人界線是完全封閉的,那么這個家庭的親子界線,也會呈現封閉狀態。
在這樣的氛圍中,養育者與孩子的關系遙遠且疏離:
他們不善于表達情緒情感,也不知道如何傳達對孩子的愛;
從不跟孩子一起玩,更不會試圖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身為他們的孩子,孩童時期常常倍感孤獨,長大以后,多半也不會懂得如何經營關系。
相反,若養育者與孩子的界線是完全開放的,則很容易出現隱蔽的「情感亂倫現象」。
也許這聽起來會令人感到不適,但直接來講,這是存在的現象。
特別是在一些離異、夫妻不和的家庭里,侵犯親子界線的情況會很容易發生。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成為父母的「迷你版小配偶」。
即:
父母自身的情感需求,無法從配偶處獲得,也無法自行滿足,
于是向孩子尋求情感支持,稱他們為“媽咪的乖男孩”或是“爸爸的好女兒”。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力量,并心甘情愿地成為父母的“專屬小配偶”。
但代價卻是:孩子無法好好地做一個小孩。
身為一個孩子,Ta本該可以從父母身上獲得愛的滋養,助力Ta活出自我,活出豐盈的生命。
而如果父母自身太過虛弱、心理失調,并誘使孩子來扮演“小配偶”的角色,將會無形中掠奪孩子童年就有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被賦予這樣的角色,長大后在感情關系中,往往更容易受到生理或心理的虐待。
而在健康的家庭中,親子界線同樣是充滿彈性的——
它會讓一部分情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自由流動,也會將另一部分不屬于彼此承接的情感,排除在外。
在彈性的親子界線中,父母通常要有意識地做到2點:
① 為自己的父母身份負責。
在能力范圍內,主動回應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
若實在做不到,向孩子坦誠自己的局限,但不要因此否定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昂貴的玩具,超出了家庭預算。
你可以這樣回應他:
“這個玩具很酷,媽媽很喜歡,你很有眼光。但實在抱歉,媽媽口袋里的錢不夠,暫時買不起。”
②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大人吵架時,盡量避開小孩。
如果實在控制不住,真的在孩子面前吵了起來,
待冷靜過后,也請記得主動去擁抱一下孩子,并告訴Ta:
“這是大人的沖突,不是你的錯,而且不影響我們對你的愛。”
總的來說,在彈性的親子界線中,父母需要做到:
看見孩子的情感需求,量力而行,不過度勉強自己;
看見自己的情感需求,自行承接,不去轉嫁給孩子。
從而讓孩子可以自由地成長,自由地追逐自己的人生。
家庭界線
家庭界線,是指將家庭視為獨立個體時,圍繞在家庭周圍的邊界。
一個家庭若不鼓勵成員向外拓展,就屬于封閉的家庭界線。
舉2個例子:
小莉莉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跟媽媽說:“丹丹媽媽剛剛教我們做蛋糕,好好玩!”媽媽卻一臉冷漠:“既然丹丹媽媽這么有趣,你干脆搬去她家住,不要回來了!”
小莉莉生日快到了,滿懷期待地跟媽媽說:“我想像丹丹那樣在家舉辦生日派對。”媽媽卻一臉抗拒:“一堆人吵死了,還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的,誰來收拾?”
這就是典型的「封閉的家庭界線」。
在這樣的家庭中,我們很少看到他們去串門,也很少看到有客人來訪。
整個家庭就像住在孤島上,越來越孤獨,越來越隔離,越來越不健康。
相反,若一個家庭允許所有人進進出出,就屬于完全開放的家庭界線。
舉2個例子:
大哥青春期叛逆,經常在外界玩到很晚才回來,有時還會夜不歸宿。但父母卻以“他長大了”為由,既不干涉,也不過問。
親戚的孩子來做客,鬧著要玩小妹的玩具熊,小妹不愿意。但媽媽卻二話不說,將玩具熊送給了對方,還責備小妹太小氣。
這就是典型的「全開放的家庭界線」。
它沒有明確的限制和規范,無法定義家庭和外界的分野,根本不像一個家。
在這樣的家庭中,
家庭成員缺乏限制,會變得越來越沒規則;
外人侵占不受限制,則會變得越來越放肆。
從而導致整個家庭的領域不斷受到侵犯,家庭成員的權益不斷受到掠奪。
而在健康的家庭中,家庭界線同樣是充滿彈性的——
它會允許大家自由進出,同時也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對進出實行限制。
比如:
它會允許大哥放學后跟同學去玩,但在規定時間必須回家;
它會允許小莉莉在家舉辦生日派對,但在規定時間必須結束;
它會允許親戚家小孩來做客,但需要小妹同意才能碰她的玩具。
在彈性的家庭界線中,
家庭成員會獲得一定的進出自由,但它需要以遵從某些家庭規則為前提;
外人也會獲得一定的進出自由,但它需要以尊重家庭成員的權益為前提。
整個家庭就像一座「安全島」,對內井然有序,對外張弛有度,
從而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成長環境。
寫在最后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
在家庭中,個人界線、親子界線和家庭界線,三者并非完全獨立,而是一脈相承。
對養育者而言——
只有擁有彈性的個人界線,才能在養育孩子中,建立彈性的親子界線,并最終在組織家庭中,形成彈性的家庭界線。
對孩子而言——
只有成長于彈性的家庭界線中,并與養育者建立彈性的親子界線,才能在規則與自由、依賴與獨立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并最終形成彈性的個人界線。
我們可以回想看看,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家是什么情況?
再對照我們現在和家庭、朋友的關系,是否有相似之處?
無論是回顧過去的原生家庭,還是在經營現在的人際關系,都請記住以上描述的這3條界線,并努力將其維持在彈性的狀態。
它將會協助我們掙脫原生家庭的羈絆,擺脫各種關系的陷阱,并從中復原。
而我們的整個人生,也會由此變得清爽、自由且從容。END
注:部分觀點參考于《小大人癥候群》 John.C.Friel & Linda.D.Friel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