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理性的人,未必能擁有好的關系
偉強:
是不是兩個成熟的靈魂才能擁有好的關系?
團長:
這要看怎么定義成熟,TA(交互溝通分析)理論認為趨于理性的過程叫做成熟。如果按這個定義的話,成熟的人是兩個理性的人,而我認為這樣的兩個人是無法進入親密關系的。
以前的我就是這樣的人,非常理性、成熟,在感情中很負責任很有擔當。但是也太過冷漠和無趣,我的太太常說我是個“木頭”。所以我覺得太理性的人,未必就能擁有好的關系。
好關系的關鍵是有愛。通常來說孩子是充滿愛,沒有防衛的,所以老子說我們要“復歸于嬰兒”。
當然,并不是說要完全像孩子一樣,孩子是缺乏能力的,而是說我們要有孩子的狀態,那種不去防備,全然相信,充滿好奇和愛的狀態。
因為愛本就是不理性的,愛是“真我”的體現,只要能放下防衛,敞開真我,就是好的關系。所以,親密,是在對方面前沒有恐懼。
當然,如果你定義“成熟”不僅僅是理智,還包括情緒穩定、高情商、有趣、感性等等,那答案是肯定的,兩個成熟的靈魂才能擁有好的親密關系。
擁有好的關系,首先要療愈自己
偉強:
想要擁有好的關系,我們該做些什么?
團長:
我前面提到過,只有當我們擁有愛的能力時,我們才能擁有好的關系。
一個人之所以會缺乏愛的能力,大多數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被愛過,他長大也很難去愛別人。
所以想擁有好的關系,首先要療愈自己,填滿心中那個匱乏的洞。而要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匱乏,可以先看看自己是否有下列兩種表現:
1)過敏
2)隔離
過敏,就是過分敏感。一點小事就引發很大的反應,這樣的人表現為脆弱、玻璃心、情緒化。
隔離,和過敏正好相反,是指一個人受到刺激后,為了不讓自己再感受到痛苦,本該有的反應都沒有了。
比如小時候看到父母婚姻不幸福,長大對談戀愛沒興趣;因為以前曾被有錢人不友好地對待過,自己就沒了賺錢的欲望。這都是因為在過往的事件中受到創傷,為了不讓自己再觸碰這樣負面的情緒,就選擇讓自己感覺不到這些情緒。
如果你有類似的表現,最好找心理咨詢師做治療。身體有病我們會看醫生,心理有病為什么就不能看醫生呢?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來療愈你自己。心理學是我們漏掉的一門重要學問,既可以療愈我們的創傷,又能夠讓我們更懂得伴侶。
因此,要擁有好的關系,我們需要學習心理學。
人是不愿意改變的,
除非他感受到了你對他的愛。
偉強:
對方的不完美,哪些該接納,哪些該去改變,怎么去分辨兩者差別?
團長:
把“改變”換成對伴侶有“期待”會更好。
佛陀也在期待眾生覺醒,我們普通人怎么能沒有期待呢?
但“接納”和“期待”并沒有矛盾,接納的對象是人,期待的對象是事。
因為人的行為不能代表其本質。以小偷為例,偷竊這種行為絕對不能肯定,但小偷偷東西的動機是什么呢?也許是為了生活,或者是為了讓家人活得更好。
這樣來看,他這個人并沒有錯,同時,他還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做得了開鎖那么復雜的工作,這也說明了他有學習和掌握某種技術的本領,如果他能把這項能力用在幫丟了鑰匙的人開鎖,那不是一件很有福報的事嗎。
所以,在親密關系中我們要全然接納這個人,對于這個人的行為,我們當然可以不接納。所要接納的,是這個人的情緒、動機和能力。
先說情緒,人人都有情緒,情緒沒有對錯。但我們常常會在別人傷心時安慰他“不要難過”,仿佛在說難過這個情緒是錯的。其實真正有用的說法是,“難過是可以的,我陪著你。”所以我們要接納伴侶會有脆弱的時候,生氣的時候。
接納動機是指,通過伴侶的行為看到他背后的正面動機,每個行為的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動機。
還要接納伴侶的能力,人有能力,能力沒有對錯,但能力會做錯事,就像小偷一樣,所以我們要允許伴侶犯錯。
對于人做的“事”,我們當然可以期待,也就是你說的“改變”,比如伴侶不注意衛生、工作不努力,掙錢太少等,每個人都希望生活越來越好,所以,對伴侶有所期待這沒有毛病。
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在接納了對方這個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改變他所做的事。因為人是不愿意改變的,除非他感受到了你對他的愛。
承諾、親密和激情。
偉強:
在有伴侶后,又遇到了喜歡的人該怎么辦?
團長:
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完美的愛情應該由三部分組成——承諾、親密和激情。
我覺得婚姻也包含了這三個部分。
1)親密: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也就是你說的喜歡;
2)激情:就是生命力,包括性欲、情欲;
3)承諾:是維持關系長久穩定的理性因素,是人類的智性之光。
如果這三個部分中,有一些出現了障礙,人們就會覺得自己和對方之間沒有了愛。其實未必是沒有了愛,只是出現了“厭惡效應”,也就是俗話說的“遠香近臭”,看看你假期在家待7天爸媽對你的厭惡程度就知道什么是厭惡效應了。
而婚姻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理性選擇。既然是理性的選擇,就需要理性的權衡。
如果說在有伴侶的情況下,又遇到了喜歡的人,要看看是不是僅僅因為對方滿足了自己的親密需求。等真正走進親密關系后,兩個人的結合未必能帶來同時滿足這三個元素的關系。
因此,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的觀點,我個人的選擇是,發乎情,止乎禮。
你可以做出你的選擇,這是一個自由與整體平衡之間的抉擇問題,你可以選擇自由,但你的自由不能凌駕于別人的自由之上。
親密關系里的一些溝通技巧
偉強:
如何面對親密關系里的差異和沖突?
團長:
完型心理學有句話:沖突是打開關系的一扇門,所以大家不用害怕沖突。
如果你不敢沖突,你就會壓抑,對對方產生怨氣,你就會在別的地方對對方攻擊,然后兩個人就會互相對抗。這樣關系就會走向破裂。
那該如何應對沖突呢?這里有很多學問,我的課程中就有一個部分是專門教如何吵架的。由于篇幅的關系,這里分享一個關鍵的內容——如何表達情緒。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息不僅是由我們說話的內容傳遞的,還包含了聲調和肢體語言。而且它們之間的比重是不一樣的。
1、語言/說話的內容占7%
2、聲調占38%
3、肢體語言占55%
情緒也是透過這三個途徑表達的,用第一個途徑表達,叫做“表達情緒”。用第二和第三個途徑表達,叫做“情緒化表達”或“帶著情緒表達”。
比如,老公回家晚,老婆氣洶洶地說:“現在幾點了?你還知道回這個家?我還以為你是走錯門了呢。”說完轉身摔上臥室門。這就是用聲調和肢體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情緒,但這樣的表達方式只會帶來更大的沖突。
但是,如果太太能夠用第一個途徑表達情緒就不一樣了,她會直接用語言說:“親愛的,你回來了。你知道嗎?你不在的時候我很害怕,而且有點孤單”,這樣直接把情緒說出來,會讓老公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他可能會抱抱太太,兩個人的關系會更親密。
更多具體的方法我就不細說了,但有個大方向大家要明白,要求對方按自己的要求做,那叫操控;心平氣和商量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那叫溝通。
在不相關的事情上,允許對方跟我不一樣;在相關的事情上,溝通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我們就能面對好親密關系中的差異和沖突。
一段糟糕的關系,
背后也許給你帶來過好處
偉強:
如何從一段糟糕的親密關系里走出來?
團長:
一段糟糕的關系,也許給你帶來過好處。
前面提到了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其正面動機,我再補充個故事。
有個學員覺得爸爸是個"酒瘋子",動不動就喝酒發酒瘋,每一次鬧事都要兒女放下手上工作趕回家里收拾爛攤子才算完,以前他一直覺得父親是一個"蠻橫無理"的人。
后來他學到,原來每個行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動機。他不斷問自己,老爸發酒瘋的正面動機是什么呢?
最后他發現,因為兄弟姐妹們工作忙,很少回家陪老人家,每次發酒瘋后,全家就“團聚”了。自此之后,他召集兄弟姐妹們開了個會,定下了每周輪流請老爸喝早茶的計劃,從此之后,老爸再也沒有發過酒瘋。
在親密關系中也一樣,要離開一段關系,必須要看見你從這段關系中獲得的好處,有些好處是隱藏得很深的,需要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協助才能看見。
只有你能看見這些好處,并選擇其他健康的方式獲得這些好處,你才能真正離開一段糟糕的關系,否則,就算你離開了,也會進入下一個相似的輪回。
看見親密關系中的好處,就像你看見沙發上有把鋒利的水果刀那樣,你能看見它,你就可以選擇把它拿起來,放到它該放的位置,從而避免被它所傷害。
只是,要做到“看見”不容易,這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心理學才能做到,如果你還暫時無法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學習,可以先從看我的書《親密關系》開始。
任何能力都需要學習,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未必是讓自己帶著無明離開一段關系,而是調整認知,然后自我療愈,自我成長。
當我們成長了之后,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提升了,認知的邊界拓寬了,自然而然就有能力讓關系更和諧,更幸福!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