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說幾個發生在你我日常中的現象:
有些大爺大媽衣食無憂卻喜歡“撿垃圾”,在一般人掩鼻繞道而走的垃圾桶中翻來翻去,每翻出一個紙殼,就像撿了個寶,樂此不疲。
他們也喜歡在代購點、便利店、保健品店排起長龍,頂著炎炎烈日,經過繁瑣手續領一袋洗衣粉或一包鹽。
也有人家境殷實,甚至開好車住豪宅,卻總愛去早市、批發市場或拼多多買價格低廉的衣服、首飾,并喜歡吃便宜食物,就算一桌山珍海味,也還是菜粥泡饃。
還有人給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甚至要最好的、最貴的,輪到自己卻不舍的,各種討價還價、糾結衡量,最終才犒勞自己買了心儀已久的東西。
還有人對“免費”毫無抵抗力,只要聽有免費的,立馬心里癢癢的,不管多遠都要去,完全不考慮時間更值錢,一拿到手就像撿個大便宜,四處炫耀。
以上例子絕非一時沖動,絕非偶爾為之,而是多年的習慣和日常,甚至是興趣愛好,你一點都看不出他們的被動,反而興高采烈,每天沉浸其中。
從潛意識來看,這都屬于“貧窮創傷”的外在表現,都是因為曾經“窮怕了”。
上個世紀50-70年代,幾代人都有過貧窮創傷,因為貧窮失去生命的大有人在,我的一個舅舅就是因為沒錢看病活活給耽誤死了。
電影《1942》我看了兩遍,講述的是河南大饑荒,很多場景歷歷在目:
為了不再餓肚子,地主家的大小姐含淚把貓咪煮了湯;為一袋小米,母親賣掉了女兒;為幾塊餅干,一位女性獻出了自己的身體;為了果腹,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這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你看,在饑餓面前,親情、身體、愛好、尊嚴、文明,都不值一提。
你也可以回憶一下,早年經歷中金錢帶來的不堪,也許你都不愿回憶,因為回憶會讓現在的你難以名狀,羞愧難當,恨不得徹底遺忘。
潛意識卻不會遺忘。
貧窮創傷就像其他創傷一樣深刻在基因里,至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02
貧窮帶來的創傷,最直接的就是“屈辱”與“不公”。
事實上,越是沒錢,越能感到世界的不公平,越是沒錢,就越感到屈辱,而不僅僅只是買不起那碗飯。
有人這樣回憶早年:
剛上中學時,同學都是帶一天的飯,有同學居然還有零花錢,而我每次都是煎餅咸菜,咸菜是很咸很咸的那種,這樣就可以少吃點,煎餅也不夠吃的,一個星期只能帶五張,挨到周末回家再拿。
就這樣過了整整過了3年啊,那時我根本吃不飽,偶爾會偷偷撿別人剩下的菜葉,每次吃飯都不和同學一起吃,我總跑到操場沒人的角落,把煎餅泡在開水中快速吃完。
有次我去食堂撿菜葉被同學看見了,當時我無比羞恥,從此寧愿餓著也不去撿菜葉了,還有一次有同學給了我半塊饅頭,從此我再也不愿看見他。
還有人回憶道:
我買不起校服,就會想辦法不去上體育課,不去做操,因為怕排隊的時候和別人不一樣,就像一群白天鵝中硬塞進去一只丑小鴨,那種屈辱感生不如死。
是啊!貧窮中的孩子餓肚子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看到自己其實很餓。
很多孩子在宿舍從來不脫衣服睡覺,就怕被人看見自己沒錢買內衣,鞋子擠腳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人看見鞋子小——屈辱感讓整個世界都在嫌棄自己。
貧窮帶來的絕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精神的屈辱,是心靈難以愈合的羞恥,是對尊嚴最無情的踐??踏,這才是最可怕的。
03
除了屈辱,還有“貧窮引發的家庭危機”,包括父母關系和父母對待你的態度。
如果家庭貧窮,但父母感情很好,對你的態度也很有尊嚴,就不會有大創傷,還會變成動力,激發理想之光,這動力源自愛。
就像電影《鋼的琴》,盡管爸爸給女兒買不起鋼琴,但卻用廢鐵做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之琴”——這就是愛之琴。
比如在早年農村,父母沒錢給孩子買玩具,卻會親手制作:一把木頭削制的刀、一個碎布縫制的娃娃、一個手繪的塑料人偶。
這都是愛的傳遞,因為它濃縮了養育者滿滿的心意,反而更有價值。
父母也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哭窮”,而是某種樂觀向上的態度,就算一家人吃饅頭咸菜喝白水,也過得相對和睦、平靜,這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創傷。
真正帶來創傷的絕不只是貧窮,而是養育者面對貧窮的態度,好的態度會給了孩子帶來“富有感”。同樣,家境殷實的父母,也會給孩子帶來“貧窮感”。
但能帶來“富有感”的父母簡直太少了,當貧窮襲來時,父母根本無暇顧及精神層面,更不會想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而是把巨大的貧窮焦慮與恐懼充斥在日常,讓貧窮真切的轉化成了創傷。
比如父母吵架,我們本地叫“打窮仗”,越是沒錢,就越容易爭吵,就越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大打出手。
吵架的原因最終都是因為“窮”,比如:要不要存點煤、要不要買點肉、要不要把剩菜丟掉、要不要置辦個家具、孩子學費怎么交、串門走親戚買什么,過年要不要買新衣服……
你也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父親蹲在地上狠命地抽著廉價香煙,母親坐在床頭不停哭泣,孩子無所適從的站在那里——這樣的畫面歷歷在目,似乎變成了生活常態。
而對孩子的態度上,三句話就離不開錢,比如:考不上學就窮一輩子、別念書了趕緊賺錢養家、沒錢就嫁不到好人、沒錢就低人一等、你看誰家那誰不就是嘛、沒錢就……
總之,孩子變成了一個工具,除了被投射父母焦慮之外,還要承擔起改變家庭貧困命運的重擔。
還有的孩子會敏感覺察到父母面對貧窮的一切,比如:總舍不得吃、總把好的留給自己、總是強顏歡笑、總在親戚鄰居面前低三下四,點頭哈腰、討好獻媚,甚至都不敢大聲說話……
這會間接給孩子帶來創傷,你面對苦難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最初的價值觀。而孩子能做的唯一的就是:“逃離這個家、逃離貧窮”。
最終,有人考上了大學,走出了農村,去到了大城市,甚至走出了國門,好像遠離了原生家庭就遠離了創傷,然而事實并如此,沒經過足夠的心靈成長,盡管你現在足夠有錢,盡管你身在一線城市、發達國家,心中卻依然重復著“貧窮”。
還有很多窮人家的女孩,長大嫁人的唯一標準就是有錢(這會讓很多愛情騙子傷害)、就是不再回農村、就是有吃有穿,愛情在貧窮面前毫無意義,婚姻也變成了擺脫貧窮的手段。
幸福不是兩個人有多相愛,而是不再挨餓,這難道不是另一種“貧窮”嗎?
04
貧窮帶來的創傷,還有“低自尊與罪惡感”。
低自尊就是“不配得感”,不敢擁有好的東西,比如穿好的衣服、買貴的首飾、住好的房子、有好的工作之類。
也不敢接受別人對自己好,在細節上尤其明顯,總是“孔融讓梨”,總是把最小的、最便宜的留給自己,就算別人給他好的,要嘛繼續出讓,要嘛感恩戴德,和欠了別人多少恩情一樣。
在愛情中,喜歡的人因為“太優秀”而不敢靠近,總覺得配不上人家。
無論你的外在條件有多好,但總覺得自己很差。總是拒絕那些真正優秀的追求者,而對那些一般的、平凡的甚至是窮困潦倒的、自卑的人感興趣。
百轉千回中最終與你組建家庭的一定是一般人,甚至是很窩囊的人,盡管你也不甘心,但潛意識認為唯有此你才能配得上。
太多太多的灰姑娘是沒勇氣穿上那雙水晶鞋的。
而“罪惡感”來自背叛。
你一旦變得很有錢,就會忐忑,總是鬼使神差把錢散掉,要嘛失業要嘛破產,要嘛花天酒迷失了自己,要嘛把家庭搞得一團糟,要嘛把身體搞垮了……
這都是因為潛在的罪惡感,你認為背叛了過去,若父母還在農村受苦或已離世,罪惡感就會加重,就會無意識“自我懲罰”。失業破產、搞垮極家庭之類都屬于自我懲罰。
這就是俗話說的“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錢”,你就會充滿壓力,惶恐度日,生怕有天會失去這一切。
對孩子而言,因為貧窮誘發的罪惡感往往只是一點小事:
有位男士說,小時候家里窮,有天偷了鄰居家的半截香腸,從此就覺得自己是個“罪人”;
有位女士7歲時把留給弟弟的餅干偷吃了,被母親發現后扇??了一耳光,從此就好像低人一等,處處看人臉色,生怕被人看到自己的??“骯臟”。
05
總結一下,貧窮創傷包括:不公平感、屈辱感、關系的惡劣、被糟糕對待、罪惡感、低自尊、不配得感。
事實上還有很多,貧窮就像背景色,每個經過的人都會留下獨屬于自己的那一抹創傷。也歡迎留言補充你能想到的“貧窮創傷”。
最后,面對“貧窮創傷”,我給你幾個療愈的方向:
首先,其實你一直在“自我療愈”,只是你沒覺察。
比如本文開始談的那些現象,都屬于“對創傷的反轉”。當你在撿垃圾、買劣質衣服、吃剩菜剩飯、貪圖免費商品的時候,就是在重復貧窮創傷經歷。
但,今非昔比:第一,你已不是早年那個小孩,你長大了;第二,這都是你的主動選擇,具有絕對掌控感,而不像早年那樣被動的受罪;第三,如今你是有錢的、安全的。
永遠記住:有傘不打和沒有傘是完全兩回事,同樣,有錢不花和沒有錢完全也是兩個概念。
其次,經常與貧窮的內在小孩對話。
當你有不配得感、低自尊、不公平和屈辱感的時候,當你為了阻擋這些感受而“過度要求”伴侶孩子的時候——就是貧窮的內在小孩在向你求助。
安靜下來,走近他,聽聽他的心聲,讓大腦放空、自由聯想,讓回憶浮現,讓經歷再次靠近,然后沉浸其中細細品味,不要怕,然后嘗試去抱抱他,去安撫這個自己。
告訴他,如今可以享受一切美好,也有資格接受別人對你的好,你并不需要報答,你也更有資格對自己足夠好。
發自內心感謝一路走來的自己,是你辛苦嘗試各種辦法來擺脫創傷,無論用的方式多么荒唐,都需要被你接納、被你感謝。
最后,永遠要深入心靈成長。
這是抵御任何創傷的終身修行之法,在物質不那么匱乏的時候,心靈成長是你最佳的投資,是你擺脫“心靈貧窮”不二的法門,人生苦??短,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精神不再貧窮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如今有條件了,更要舍得為心靈投入資金,去買喜歡的書籍、課?程、團體,去花錢約心理咨詢師,讓他幫你深入探索,讓他對你支持和共情。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