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很顯然,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既不是野獸,也更算不上神靈。
所以,當我們在此討論關于“一個人”的狀態,有個重要的前提是:
在擁有基本正常的社會、社交功能的前提下,相較于呼朋喚友,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做事情。
那么,這樣“一個人”的狀態,到底正常不正常呢?
一句話說清楚:
如果你在一個人的狀態下待著很舒服,且很享受這種一個人的感覺,那就沒問題。
或許有朋友會說:就這么簡單?可我心里還是犯嘀咕……就算我自己覺得沒問題,可周圍的人也會都覺得我這樣不正常……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不妨繼續往下看。
一個人可以很好地待著,
是內在成熟穩定自我的呈現
我們總認為,一個人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或者說,是要有多么地孤獨,才會不得不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做事情。
基于此,我們難免總會對自己“一個人”的狀態感到不對勁,會懷疑這樣是不是不好很糟糕。
實際上,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做飯吃飯、一個人讀書寫字、一個人做手工、一個人擺弄花花草草、一個人發呆思考……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在“一個人”的狀態下去完成的。
并且很多人也有這樣的體驗,一個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并不感到孤單,同樣可以從中體驗到很多豐富的感受。
而一個人可以好好地待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恰恰是內在成熟穩定自我的外在呈現。
熟悉精神分析的朋友們可能會說:我們經常說人是活在關系里的,強調要跟人玩,跟不同的人玩。那么現在又說一個人待著沒問題,是不是很矛盾?
看似矛盾,其實也不矛盾。“自我”這個東西很好玩:其與他人無關,卻又是偏偏需要通過他人來確認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從很多“他人”那里獲得健康、滿足、良好的體魄,得到良好的撫育、積極得肯定和適當的回應。
所有這些從“他人”那里得到的滋養,都會內化進我們的心里,并且在日后也能夠持續地為自己獲取這樣的供給。
所謂內在成熟穩定的自我,便是這樣來的。
內在成熟穩定自我,可以讓我們擁有并維持一個健康的感覺和狀態,這會讓我們擁有穩定的身份確認感,通過自我實現、發揮各種潛能去活出更加真實的自我。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可以自己好好地待著并享受其中,恰恰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擁有“很多人”——那些被內化的、早年給予并使我們形成穩定成熟自我的“他人”。
所以說:看起來一個人的外在狀態,卻是要以內在真切地活在很多人的關系中為基礎的。
這樣“一個人”的狀態,不但不孤獨,而且內心很豐富。
更何況,一個擁有內在成熟穩定自我的人,應該是既可以很好駕馭“一個人”待著狀態,也可以在人群中自由自在的人。
對享受一個人的狀態不確定,
是 “自我感”不夠充盈
有朋友會說:我喜歡一個人待著,也感到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更舒服。但很多時候朋友們老找我玩,說實話我并不想去。總不去,大家會不會認為我是不是不正常?我的朋友們會不會生氣?我需不需要為了看起來正常去社交?
這樣的想法經常困擾著我們,甚至其為我們所帶來的痛苦,都遠遠超過了一個人待著時候的享受。
如果被這樣的痛苦所困,說明我們的“自我感”還不夠穩定充盈,在外界環境的激發下,我們便很容易搖擺不定。
很在意別人看來我是不是正常的,其實也是在讓別人對我們感到“滿意,而追求這樣的“滿意”,是源自我們對自己的“不滿意”。
對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不滿意,是因為“一個人”的狀態激發了我們內在的“羞恥感”。
我們一直都說人都是活在關系里的,最早的關系,就是我們與養育者的關系。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他人很好的照顧,是不可能很好地活下來的。
當嬰兒時期的我們意識到我竟然需要媽媽的乳房需要媽媽的乳汁才能活下來的時候,最初的羞恥感便產生了。
當然,這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發展所必經的階段。
只不過,當這個羞恥感無法被我們的養育者很好地安撫的時候,便會固著下來,在日后的歲月里影響著我們與他人的關系。
從這一點出發去理解,我們對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不滿意,本質是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感到我是需要其他人的”需求所激發出的羞恥感。
這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會經過一番反向形成的運作,讓我們自己誤以為“我很享受一個人的感覺”。
因為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不必去直面“我竟然是需要其他人的”所帶來的羞恥感了。
所以,當我們說“享受一個人的感覺”時,有必要對自己進行一下靈魂拷問:我是真的享受一個人待著的感覺,還是在逃避我其實是需要他人的羞恥感?
分清楚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待著,這對我們很重要。
逃避“一個人”的羞恥,
讓我們變成隱秘的控制者
如果說,一個人可以很好的待著,是因為他們心里已經有了“很多人”,那么沒有辦法好好一個人待著,就是因為他們心里“沒有人”。
因為心里“沒有人”,所以才需要從外界環境中不停地去為自己找很多人。
這種境況下,我們不但會認為一個人待著是不正常的,就連看到別人可以一個人很好的待著,也會激發我們內心極大的不適感。
這時候,我們往往按捺不住選擇讓自己去社交、去呼朋喚友,顯得自己很合群、不孤僻……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正是在討好他人。
我們會去進行的所謂“正常”的社交、讓自己看起來其樂融融的交朋友,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從他人那里獲得諸如“這個人性格開朗”、“這是一個很陽光的人”等等,一些列讓我們感覺不錯的反饋。
以此來支撐我們內在空虛脆弱的自我。
這樣的討好,本質上是一種控制。我們通過討好去控制他人,從他人那里得到我想要的反應。
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內心,并不會真正快樂。甚至,這些“社交”讓我們感到疲于應付。
如果我們不能覺察這背后隱秘的控制,還會做出許多對他人而言是入侵的行為。
比如,很多無法自己一個人好好待著的人,會出于“好心”去“教育”那些可以一個人很好地待著的人,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這樣是不正常的,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極力地想要改變他人“一個人”的狀態,以彰顯自己的“正常”,是因為我們無法正視對自己的不滿意和羞恥感,只能將這些糟糕的感覺一股腦拋到那些可以一個人很好的待著的人身上。
然后去改造他、讓他成為我們內心所期望的自己滿意的樣子……
真正健康的朋友、親人、或者其他的關系,都不會是讓我們用討好、控制的方式去維系和相處的。
如果我們因為不想要一個人的狀態去發展維持關系,那么我們就不是在交朋友、不是在跟親人們在一起、不是在創造享受一段關系。
我們只是在通過這樣隱秘的控制,讓別人符合我內心的期待,去構建一個我們自己內心中向往的、理想的、讓自己感到滿意的、可控的封閉世界。
這時,他人便成為了我們的工具,所有的關系都會“變味兒”,被我們搞成被物化、被利用的性質。
在這樣的關系里,顯然是不會收獲令我們愉悅和滋養的感覺的。
而且,本質上,這也讓我們仍舊身處一個自己跟自己玩兒的牢籠之中無法自拔。
說在最后
說到這里,對一個人待著的狀態究竟正常不正常,我們心中想必各自已有答案。
無論此刻的你,是處在哪一種“一個人”待著的狀態里,重要的是,當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真實的狀態,便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我們或是可以去放心大膽地享受自我充盈下的“一個人”待著;或是去為自己做一些什么,建立起更強的自我感,擁有健康的關系。
具體做什么,那就要因人而異具體分析了。
或許我們還會好奇:可以很好享受一個人狀態,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想,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到那時,我們壓根不care這篇文到底說了些什么。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