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鬼如果有名字,恐懼感都減半了
前幾天,我在衛生間里用白色大浴巾擦剛洗過的頭發。我把浴巾披在頭上,然后搖頭晃腦地扮鬼逗孩子,然后問孩子:“我像不像鬼魂阿童?”
丈夫在旁邊聽到了,很疑惑:“鬼魂阿童?”
“就是寶寶繪本里面那個鬼魂阿童啊!”我答。
“哦,那個鬼叫‘阿童’啊?”
“是啊。”
說完,我們倆都忍不住同時哈哈大笑起來。
我們的笑點在哪里呢?因為有了“阿童”這個名字,鬼這個原本可怕的東西不僅不可怕,還一下子就變得可愛了。
我們很多人都怕鬼,我小時候也挺害怕的。在心理咨詢中,我曾遇到一個怕鬼的來訪者。
這位來訪者因嚴重失眠前來咨詢。她一個人獨居,記不清最初是不是有一次做夢,夢見一個鬼站在自己床頭,之后她因為恐懼而開始失眠。她總擔心自己睡著的時候床頭出現一個鬼在盯著她。
我就和她討論這個鬼長什么樣?他的眼睛、鼻子、嘴巴什么樣子,非常細致的描述。
這個鬼是男的,還是女的?
如果這個鬼有名字叫“阿童”,還是“阿花”?
鬼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
現在是夏天,天氣很熱,鬼會不會沖涼?愛不愛吃冰棒、冰激凌?
鬼孩子會不會被鬼父母催婚,安排相親?
鬼界的擇偶的標準是什么?他們辦婚禮怎么辦?
白天那個鬼會不會很無聊?
……
經過這樣的討論之后,來訪者對鬼的恐懼減少了很多,最后討論的結果是她自己認為鬼有一些孤單,和她一樣孤單,這個鬼是來陪她的。
請你試著帶入這個來訪者,當你想以上這些具體問題的時候,你對鬼的恐懼有沒有減少很多呢?會不會覺得鬼非但不可怕,還有一點點小可愛呢?
咨詢這樣做為什么會有效果呢?
有幾個理由:
1、運用了解離技術,就是和自己的想法,保持一個距離,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即來訪者改變了之前和所害怕的鬼(想法的內容)之間的距離。把想法從自身拿出來,并遠遠地看著。
2、暴露療法,不回避,直面自己害怕鬼的恐懼,就能消除恐懼。
3、具體化的討論帶來確定性,讓人安全,而未知會帶來恐懼。
-02-
你是不是經常感到焦慮,
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焦慮什么
今天向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具體化。
具體化思維,即將模糊的一個事物,變成一個非常具體的,有細節的事物的過程。
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要做事情之一就是提問,針對來訪者給的信息做深入的、具體化的提問和分析。
比如:有個來訪者說自己很焦慮,很害怕自己沒錢。
我便一一和他討論如下問題:如果沒錢他的生活會怎樣?對他來說,有多少錢算有錢,有多少錢算沒錢,有多少錢對他來說才會覺得足夠?目前他的存款、月收入和每月開銷是多少?如果不出意外,他現在擁有的錢能保證他生活多久?
然后繼續深挖,害怕沒錢的這個焦慮存在多久了?第一次出現這個焦慮是什么時候?有思考過自己為什么會焦慮沒錢嗎?
以及如何賺到他認為的足夠的錢?目前他賺錢的資源和途徑有哪一些?還可以拓展的方式有哪一些?
這樣討論一通,來訪者說自己不僅沒那么焦慮了,還找到了更清晰的賺錢方法和目標。
還有那些嫌棄自己不夠優秀的來訪者,我也是如此,和他們進行討論:
他們定義的“優秀”指的是什么?
是哪一方面優秀就夠了?還是方方面面都要優秀?
他們認為足夠優秀的人是怎么樣的?
身邊有誰是比較優秀?
為什么對方優秀,自己不夠優秀?
什么東西阻礙了他變優秀?
如果要達到自己優秀的標準,他們可以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是什么?
······
這樣的提問過程就是具體化的思維過程。
這一堆問題討論下來,通常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的問題就被解決了一半。
很多人的痛苦正是因為缺乏這樣一種具體化的思維,他們的思維經常是具體化思維的反面——模糊化思維,指的是一個人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是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不合邏輯的。
他們遇到問題,往往處在一種“很焦慮,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焦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的狀態。這種狀態其實非常內耗一個人的能量。
-03-
解決問題的利器——具體化思維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體化思維所能夠給我們帶來幾個好處:
1、撥開云霧,認清事實,幫助你看清問題的真相。
當一個人處在模糊化思考的時候,他對事實的認識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對問題的根源極可能也是錯誤的。
具體化思考則幫助他撥開云霧,看到之前所沒有看清的問題。
2、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我們的很多問題在于對自己認識不清,心理咨詢的過程則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心理咨詢中具體化的技術和思維能夠很好地幫助來訪者更多地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當然,做心理咨詢就是在幫助自己更多地認識自己。
3、有利于解決問題。
想要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認清問題,具體化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根源,更加了解自己,這樣自然有利于解決問題。
當我們處在模糊認識時,會把問題想得很嚴重,很大,就會出現逃避心理,于是很多問題就拖著不去面對和解決。
而具體化思維恰恰是“把大化小”的思維。通過具體化分析問題之后,我們會把一個大的問題分拆成幾個甚至十幾個小的問題,這樣每個小問題就變得更容易解決了。
比如,有個來訪者告訴我,他拖延癥嚴重,因此制定的目標總是無法完成,為此很煩惱。
我讓他讓具體說說一天的時間安排是怎么樣的。
他告訴我,他周六的計劃是七點起床,閱讀一個小時,然后出門跑一個五公里,回來吃早飯、洗澡,然后10點左右到公司上班。
他說,自己閱讀和跑步都完成了,但是吃完早飯,去公司上班之前這段時間他沒有利用好,坐在沙發上休息了一下,刷了半個小時的手機,而且坐車的時間沒有算好,路上也比預計的時間多20分鐘,所以快12點才到公司。到公司之后,工作效率也比較低,也沒有完成多少事情,所以覺得自己有拖延癥。
聽他具體的描述之后,我看到的并不是他拖延的問題,而是:
• 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目標制定比較理想化、完美化,而不是依據現實,制定更合理更有彈性的目標。
• 他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管理自己的精力。加班工作效率低,是由于閱讀、跑步以及幾個事情之間切換和路上的時間消耗了他的很多精力,導致他沒法集中精力在工作上。
• 他對做一件事的時間預期并不準確也不合理。跑步這件事除了跑的時間,還有來回路上的時間;出門去公司上班需要40分鐘,他卻以為30分鐘就足夠了。
所以,拖延的問題就變成了目標制定的是否合理的問題,精力管理以及時間感知和時間管理這幾個問題了。
-04-
如何培養和擁有具體化的思維方式
既然具體化思維有這么多好處,那如何培養和擁有這種思維方式呢?
有個詞叫“語境”,它指語言交際的環境。從廣義上講,它指語言活動出現的具體情境,包括說話的場合、社會環境,時代背景等,狹義上講,這書面語的上下文和口語中前言后語等。
離開語境,單獨談某句話的意思,我們很容易出現理解錯誤或者偏差。想準備理解一句話的含義,就要結合語境去理解。
培養具體化思維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訓練自己凡事多看看語境,把問題當成一個詞句,看看其處在什么背景中,上下文各自是什么,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其實,講更直白一點,就是遇到問題,多問“是什么,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些問題,就是更深入更細致更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模糊認知的人,那從今天開始遇到問題時,就多向自己提問題吧!長此以往,你一定也能夠擁有像心理咨詢師一樣的具體化思維。
看得見的鬼其實不害怕,活在自己頭腦的想象中的看不見的鬼才可怕。
很多時候,當我們能夠好好地認真地去看自己的問題,學會化模糊為具體化,我們的恐懼和焦慮就會減輕很多。
看見中有療愈。
具體化中有確定,有辦法,也有了內心的安定。
把問題從心里拿出來,和我們自身拉遠距離仔細看,就能看清前行的方向。
本文優選旨在平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