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阿娟,陷入了煩惱。
她在廣州工作,媽媽從老家過來看她。
期間,媽媽每天為她洗衣、做飯、收拾房間,打掃衛生,非常辛苦,無論阿娟怎么勸,她都不肯停下來放松一會兒。
與此同時,媽媽還開始暗示阿娟給賦閑在家的弟弟轉生活費、找工作,以及給老家新建的房子提供資金幫助……
對此,阿娟感到十分為難:
一方面,面對媽媽的「付出」,她內心深感愧疚;
另一方面,面對媽媽的「索取」,她又感到很不舒服,有一種被控制和綁架的感覺。
而每當她嘗試袒露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時,媽媽都會失控,一會兒暴怒,一會兒痛哭:
“我辛辛苦苦將你養大,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一點也不懂得感恩,簡直是個 ‘白眼狼’ 。”
要知道,跟媽媽的相處過程中,類似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了。
對此,阿娟充滿了無奈。
透過阿娟的經歷,我看到了當下不少孩子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付出型親情綁架」。
什么是付出型親情綁架?
它是指家人之間,以親情的名義,一邊過度幫扶,一邊過度索取。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對孩子。
即:
以 “我是你爸/媽” 為由,跨越界限為孩子付出很多;
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控制孩子。
它主要存在以下3個特征:
1、一意孤行地幫忙
付出者從不考慮對方是否有需要,一意孤行地犧牲自己過度付出,甚至在對方明確表示不需要后,仍執意幫忙。
比如有的父母常對孩子說:
我是你的爸/媽,我難道還會害你嗎?
我是你的爸/媽,我們不愛你誰愛你?
我是你的爸/媽,你為什么要拒絕我?
為了孩子的成長煞費苦心,他們付出了很多,的確很辛苦。
但他們卻從來不曾問孩子一句:你是否真的希望我這樣做?
2、每一份付出,都是為了索取
付出者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對方更好過,而是為了給對方制造「愧疚感」,以此獲得控制對方的籌碼。
他們常在言行中透露著 “我為你做了很多,所以你應該聽我的” 這樣的邏輯。
就像阿娟的媽媽,一意孤行地付出以后,緊接著就以各種名目向阿娟要錢。
3、關系雙方都不好受
在「付出型親情綁架」的關系中,雙方都不是基于愉悅的心態去付出/接受,而是基于一種非自愿的心態。
付出者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與索取,往往會將接受者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就像阿娟,她在面對媽媽的主動付出時,充滿內疚,又在面對媽媽的索取時,感到為難。
與此同時,當帶著目的去付出時,付出者往往很容易期待落空。
就像阿娟媽媽,她的付出并沒有得到阿娟發自內心的感激與體諒,她自己也對此充滿委屈與憤怒。
結果,導致關系雙方都不好受。
從中不難看出,
付出型親情綁架,它并不是一種令人舒服的良性關系模式;
相反,它充滿了限制、控制與索取,令人深感窒息與無奈。
然而,為什么會存在付出型親情綁架呢?
我認為,主要存在2點原因:
首先,父母自身的虛弱。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父母過度虛弱,往往很容易發展出和孩子「混沌共生」的關系。
一方面,父母會將這份「虛弱」投射給孩子。
他們常常逼著自己扮演無所不能的神,替孩子包辦一切,護孩子周全。
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本身的虛弱,他們沒辦法成為真正的保護神。
也因此,他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控制孩子,向孩子索取,來填補自己的虛弱。
雙方在這樣的混沌中糾纏拉扯著,阻止彼此發展出真實自體。
阿娟和媽媽的關系就是這樣——
一方面,媽媽在扮演著一個「強大的神」:
總是忍不住替小娟干這干那,甚至還操心小娟弟弟的伙食費問題,就是因為在她眼里,孩子是虛弱的,離不開她的照顧與庇護。
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虛弱,她無法獨立:
無法靠自己去庇護兒子,只能向小娟索取錢財資助兒子。
而每當阿娟嘗試委婉拒絕,媽媽都會崩潰或者大怒,因為它戳破了媽媽虛假的自我價值感。
其次,孩子內在的虛弱。
就像前面所講的,一個孩子若長期被父母索取與控制,無法獨立成長,他的自體固然也是虛弱的。
一方面,他會依賴父母的付出,不敢拒絕,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另一方面,當接受了父母的付出,而自己卻無法滿足父母的需求時,他就會產生相應的愧疚感:
“父母為我付出了這么多,我卻無法滿足她,我真糟糕。”
為了回避這份愧疚感,大多數孩子會下意識選擇順從父母的想法。
表面上來看,「順從」似乎能夠緩和沖突,維持和諧的親子關系。
而實際上,它就像一層保護膜,掩飾著父母的虛弱,并無形中強化了父母心中“我強你弱”的想象。
“孩子確實不夠成熟,離不開我的照顧。”
從而進一步刺激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與索取,加劇孩子內在的虛弱。
長此以往,付出型親情綁架會導致2個后果:
1、邊界不清
邊界不清,是「付出型親情綁架」最直接的后果。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人的關系可大致分為兩個領域—— 社會領域 和 私人領域 。
社會領域的規則是權力,每個人負責不同的事務,擁有不同的地位,一切井然有序。
私人領域的規則是珍惜,即我珍惜你本來的樣子,不把我的意志強加在你的身上。
每個領域有不同的規則,當我們把權力規則帶回到家里,混亂便很容易產生。
在「付出型親情綁架」的關系中,就是這樣——
父母把子女視作自己生活的重心,先是犧牲自己為子女付出,繼而要求子女犧牲自己去滿足父母。
他們在孩子身上,使用了權力規則,卻忽略了彼此的成長。
最終導致:親子間相互糾纏,沒有邊界,沒有自我,令人深感窒息。
2、孩子無法在關系中做真實的自己
這種邊界模糊的相處方式會讓孩子活得像一個 “演員”,按照父母所撰寫的劇本去 “演” 出他們理想中的模樣。
小到一杯水該倒多滿,大到人生規劃,都要聽父母的,常常連一件小事都無法主導。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經歷「挫敗」,并慢慢喪失掉對生活的掌控。
即便父母一再強調 “我做了一切都是為了你” 時,子女也很難從中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例如阿娟,她還來不及享受媽媽對她的好,就面臨媽媽對她的 “綁架” 式索取。
她既有愧疚,也有憤怒,但她卻無法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我們都知道,表達情緒是一個成年人劃清邊界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像憤怒這種關鍵性情緒。
但如果情緒無法表達,情緒就會反過來擠壓和攻擊自己,形成郁結。
從而令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壓抑,沒有活力,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這時問題來了,
我們具體要怎么做,才能擺脫「付出型親情綁架」的困境?
總的來說,這里貫穿始終的原則是——
態度上:真誠堅定;
行動上:守住邊界。
接下來,我就以阿娟的故事為例,盤點一下在面對付出型親情綁架時,該如何見招拆招。
以下是四種防御性手段:
1、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是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提出的,意思是我態度堅決地拒絕你,但我本身沒敵意。
例如,當阿娟嘗試和媽媽溝通,換來媽媽的崩潰大哭時,可以這么回應:
媽,你現在可能會很生氣,無法理解和認可我說的話。
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只想告訴你,這一切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向你說“不”,并沒有惡意,也并不是想和你敵對,更不意味著否認了你的全部付出。
你依然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也依然愛你。
這是建立親子關系邊界的有效方法。
2、從小事開始拒絕;
維護邊界,特別是親子之間,可以從小事開始。
阿娟分享過一個她的故事,她說有一天她要加班,給媽媽打電話說晚飯別等她了。
可是,等她8點多加班結束回家后,發現所有人都沒吃飯,在等她。
這時,她有非常強烈的被綁架的感覺,對此感到強烈不適,她覺得這是媽媽潛意識中想用這種方式逼她就范,讓她以后都早點回家。
我給她支了個招——她對媽媽說,今晚不吃飯了,以后再有這種情況也不吃。
沒想到,她在這件小事上樹立界限的努力立刻奏效了,后來這種事再也沒發生過。
3、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在阿娟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后,媽媽帶著哭腔說道:“那你就是嫌棄我不好咯”。
這時如果阿娟就此回答 “沒有”,就是在把父母的情緒吃進去,同時也鼓勵了父母繼續以這樣的方式 “綁架” 她。
那應該怎么做呢?
先看看事實——父母的行為入侵了阿娟的邊界,讓她極為不適,同時媽媽的回應,也讓阿娟感到十分內疚。
這時,只有袒露真實的想法,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不然就容易在內疚感的作祟下,屈從于父母。
后來,阿娟試著直接向媽媽袒露——“是啊,你過度干預我的生活了,我確實覺得你這樣做不合適。”
面對這樣的回應,剛開始媽媽雖然稍感不適,但久而久之,也慢慢了解了,這就是阿娟的邊界。
4、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比如媽媽給阿娟煲湯。
本來煲湯是媽媽的事,阿娟有選擇喝與不喝的自由。
但如果媽媽用這種付出來綁架阿娟——“我為了你煲的湯,你一定要喝。” 這件事就變味了。
再比如,媽媽叫阿娟給待業的弟弟找工作。
本來失業是弟弟的事,阿娟有選擇是否替他找工作的自由。
但如果媽媽說“他是你弟,你有義務替他找工作。”,那就是在拿血緣關系,對阿娟進行 “綁架”,應直接拒絕。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正是因為重視這段關系,希望它能夠更加健康地走下去,所以才選擇用真誠的態度去直面問題,而不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經營一段 “虛假” 的關系。
因為,愛一個人,除了要照顧對方的感受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視對方的成長。
寫在最后
成長是一個很慢的過程,無論對自己,抑或是對父母,都需要多一些耐心。
我們是第一次當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雙方都需要學習、碰壁、反思,再重新去嘗試。
在這段關系里,當我們選擇表達拒絕的時候,其實也是向父母輸出一種正面的心理暗示:
我相信你是有能力面對意見的;
我相信你是有能力跨越這些崩潰的情緒的;
我相信你是可以成長變得更好的。
這么做,需要我們全然相信——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把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上,是可以活得更加充實和精彩的。
把受苦的權利歸還給父母,把自我成長的機會還給父母,不再代替父母去成長。
曾經聽過一句話:人類之所以會進步,就是因為下一代的人不聽上一代人的話。
這里,我想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子女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天生的使命,通過新的生活方式,來給上一輩帶來沖擊,讓他們的生活煥發出新的可能性。 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