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什么造成了同齡人成熟度的巨大差異”,吸引了1.3萬人關注。
原來,很多人都覺得,在成熟這件事上,自己和同齡人是有差距的。
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而且不是和同齡人對比,而是一個比我小5歲的女生。
她是我的同事小A,剛入職時只有25歲,但待人處事非常成熟。
舉個例子。
當時她在公司負責展廳的銷售,有一次,一個媽媽帶著孩子過來逛。
小孩到處跑到處摸,為了讓他安靜點,小A說,姐姐這邊有糖,你想不想吃?
小孩果然跑過去要糖。一般人可能直接就給了,但小A在給之前說了一句:
你得先問問媽媽能不能吃哦。
小孩果然地問了媽媽,經同意后才要了那顆糖。
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卻被她的成熟驚訝到了。
我們從小都被教育“不要隨便拿陌生人的東西”,但很少人在給陌生人東西時,也這樣去替別人考慮。
除了待人接物,在工作上她也非常成熟。
老板分配的任務,一般人接到就去做,她會反復問幾遍:
“X總,我復述一遍,您是要我做這件事嗎?”
“我想了解一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我初步的想法是這樣的……您有更好的建議嗎?”
這些問題,很多人連問都沒勇氣問,她卻不卑不亢,問完才去執行,遇到問題就反饋。
入職半年,她在公司的業績非常突出。
我問過她,從大學出來職場也就2年,為什么比同齡人成熟那么多?
她說,我不覺得這是成熟啊,只是從小到大的習慣而已。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我們以為幼稚的人,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成熟得多。
而我們以為成熟的人,很可能是裝出來的。
例如蔣方舟,被很多人稱為才女。
7歲開始寫作,9歲出散文集,12歲和余秋雨一起接受采訪,24歲成為《新周刊》副主編。
在旁人看來,她應該屬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一類人。
事實并非如此。
在2018年某一期《奇葩大會》上,她坦然,自己20多年來一直在討好別人。
例如,和一些年紀稍大的前輩聊天,有時明明對方在胡說八道,她卻回應,“你說得太棒了,再來一段”。
心里積累了很多不滿,卻不表達,因為害怕起沖突,害怕別人生氣。
更嚴重的一次,是和男朋友鬧矛盾,對方一直打電話過來罵她,她很害怕,對著電話足足道歉了兩個小時,但這種道歉,卻讓對方覺得很敷衍。
于是,在掛完電話后,對方又不斷打來。
看著滿屏的來電顯示,她又恐懼又氣憤,卻不敢打過去跟對方說一句:你別再打來了,我生氣了。
為什么會這樣?
蔣方舟說,從小到大,做什么事情,我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讓自己滿足,而是別人怎么想。
有人說過,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不再在乎別人的評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20多歲時的蔣方舟,并沒我們想象成熟。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足夠成熟?
在心理學上,評估一個人是否成熟,有很多個維度,例如:
經濟成熟:不僅僅指經濟實力,更指一個人實現經濟獨立的信心。說白了,就是相信憑自己努力可以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心智成熟:如何看待自我,真正的心智成熟,是接納真實的自己,無論優點還是缺點。
交友成熟:能否維持自己和朋友之間相對平衡的關系,既不以自我為中心,又不一味妥協退讓。
很多人對成熟的理解不是太狹隘,就是太表面,所以常常會做一些自以為成熟的事。
例如:
拼命追求獨立,哪怕遇到困難也自己扛,不能麻煩別人;
遵循世俗標準,什么年齡做什么事,如結婚生子,買房買車,人有我有;
在工作中和老板、同事鬧矛盾了,明明很氣憤,卻告訴自己“對事不對人”,“不能帶情緒”;
婚姻里隱忍求全,全身心為伴侶、孩子付出……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