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完孩子的第一年,生不如死。
缺覺,神經始終緊繃;兩代人合住的摩擦不斷,三天兩頭吵架;老公像個長不大的巨嬰,隨時不在線;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委屈不知向誰傾訴。
我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
漲奶漲得痛不欲生,打電話給剛出差回來卻不著家的老公,聽到他說在跟朋友喝茶,我當即就摔了手機。
我媽幫我搬家的時候,一邊收拾房間一邊揪著家庭瑣事碎碎念,我拿起手邊的杯子就砸在了地板上。
我沒辦法看到自己痛苦的時候別人不痛苦,我也不允許別人看不到我的痛苦。
自殺的念頭倒是沒想過,但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當時,我還不清楚有產后抑郁這回事,但是我知道自己出了問題。
我買了一堆心理學的書,里面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案例看得我淚流滿面。
我漸漸發現,自己不是這世上唯一痛苦的人,同時,我也意識到,我所承受的這種痛苦,唯一的解藥還是我自己。
即使困境有著別人的原因,但出路始終還是要自己找。
從憤怒到平和,從質疑到釋然。對于當時高壓狀態的我來說,書本就像是溺水時抓住的一根有力的樹枝,我順著樹枝慢慢攀爬,最終將自己打撈上岸。
讀書,是一場放過自我的修行。
2
曾加過一個同學群,群里有位同學經常發些危言聳聽的謠言。
例如,央視幾套又曝出哪個地方出了豬瘟,已經死了多少人了,這段時間大家都不要吃豬肉,請大家趕緊擴散;
或者是:《貞子》幾月幾號要在中國上映了,制片人發表過什么瞧不起中國人的言論,請大家不要去電影院,是中國人就轉;
又或是:本周三晚上某行星經過地球會引起大量輻射,請大家在晚上十二點到三點一定關機,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起初,群里還有人提醒說,不要轉發這些謠言。后來見著勸阻無效,群主忍無可忍,把他踢出去了。
其實轉發謠言的同學并非惡意,但是因為自身知識有限,沒有辦法識別謠言。
沒有思考能力的人,最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個人都會獲取太多無用信息,如果不加識別,那些危言聳聽、博眼球的垃圾信息就成了駕馭大腦的工具。
有一次《圓桌派》節目上,蔣方舟這樣談讀書:一個人如果不看書,那她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因為他沒有別的輸入的渠道。
讓人活明白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人生體驗,或是生活中對自己人生的體驗,或是在閱讀里對他人人生的體驗,只有對這個世界有了足夠多的認知,人才會逐漸成長。
讀書是一個自我塑造的過程,是我們從混沌走向睿智的最佳途徑。
3
曾有人鼓吹“讀書無用論”,拿那些沒上過多少學的名人說事。
有個反駁我覺得特別有道理:我只知道有許多名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沒看到過哪個名人不讀書。
換句話來說,他們雖然離開了校園,卻從來沒有放下過書本。
拿李嘉誠來說,他雖然小學肄業,但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
有一次接受記者的采訪,他說,讀書是他最大的享受。
他坦承,很擔心自己在知識上“落伍”,所以無論多晚睡覺,他都至少會留半小時出來閱讀;而每天早上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也是翻閱當天的報紙。
比爾·蓋茨更是出了名的愛讀書,他認為,有時間跟人閑聊,還不如去書里面跟先知對話。
雖然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可是他從書本里汲取的營養絲毫不比在學校里受的教育遜色。
即使是坐擁著富可敵國的財富,他依然每天會抽出一個小時來閱讀,常年保持著每周一本書的閱讀速度。
越是站在高處的人,越懂得知識的重要性。
林語堂先生曾說:“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讀書是對生命的滋養,它讓我們的視野格局豁然開朗。不多讀點書,又如何撐得起自己的野心?
4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有什么區別?
底下有一個神回復:讀書的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讀書的人覺得別人什么都不懂。
不讀書的人,很容易進入一個思維的誤區,認為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與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就是錯誤的;認為別人追求的就是自己想要的,認為追隨大眾就是最好的。
看著別人都結婚了,自己也便不敢單著;看著別人都很穩定,自己也便不敢折騰;終其一生,也不過是按照別人的模式耗費了一生,并沒有真正活過。
讀書是一個撥云見日的過程,它可以讓人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白生命中哪些東西更有價值。
知識的力量就是如此,在書本里,我們就是在著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些認真讀過的字句篇章,都會融進我們的骨血,嵌入我們的靈魂,滋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談吐、心態、信念悄然改變。
讀書不能打敗貧窮,卻可以生出希望;讀書不能馬上成功,卻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讓我們縱有千般不順,也能在浮躁中靜下心來,以四兩撥千斤的姿態去面對眼前的障礙。
那些從書本中獲取的人生能量,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讀書,才是對人生最好的投資。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