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一個人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哪怕在人群中,他們依然覺得孤獨。
有些人在工作中和同事也能好好相處,但是和他人很有距離感,更少有說得上話的、關系特別好的人。
由于缺少存在感,他們就是休假一周都不會被人想起,一周后回到辦公室,也不會有人問一句。
有人在人群中有一種游離感,經常獨來獨往,他們獨自去餐廳吃飯,獨自上班下班,當看到別人聚在一起聊天時,也插不進話。
即使他們硬找話題參與別人,別人似乎都不太愿搭腔或附和,令人感覺很尬。
有天和朋友聊到這個話題。
她很有共鳴地說道:“不止在工作中是這樣。我好像從小就很孤獨,一直不太受歡迎,經常是被冷落的那個。我其他的朋友之間關系都很緊密,而我自己總是被順帶著一起玩的那個,好像有我沒我都無所謂的。”
于是,我在某些平臺上關注了這個話題,看到了很多人的發言,發現很多人都在團體中有被孤立感,于是產生很多困擾:
為什么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樣,被喜歡被接納、受他人歡迎?自己的身上到底有什么問題呢?
有時候會主動進入別人的圈子,好像會換來別人隱隱的抗拒,這會讓自己有羞恥感。
時間長了,他們也就假裝不再需要融入團體,選擇獨來獨往,但心里其實很寂寥。
被孤立給人帶來的負面感受,可能比想象中更大,這能從人類進化史中得到參考。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原始時代,當一個人被部落拒絕的時候,就意味著失去了食物,失去了保護和繁衍后代的屏障,從而很難活下去,只能等待死亡。
被部落拒絕的人往往就等于被判了死刑,這樣的集體無意識被保留了下來,使我們每次遇到被群體拒絕的情況,大腦的防御和強烈的不適感就會出現。
同時,這樣的體驗也會給人造成深遠的消極影響。
有過被孤立經歷的人,心中的憤怒和怨恨可能會難以疏導,影響自己的為人處事。
情緒上遭受的傷害可能會使共情他人的能力受到損傷,導致被孤立者更不愿與他人合作或幫助他人。在人群中,他們可能會表現得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
同時,有過被孤立體驗的人,可能會慢慢成為社恐人群。
一個朋友在青春期遭遇過校園霸凌。于是,在今后的人生中,她經常對團體有恐懼感,也總覺得別人排斥她。
在工作中,當她每次進辦公室之前都需要深呼吸,推開門之后,看著有說有笑的同事們繼續在說笑,假裝沒看到自己進來,她便默默的走到自己的位子上開始工作。
被孤立的人有問題嗎?
被孤立感的存在,可能有主客觀的原因。
從主觀上來說,這種被孤立感其實是一種難以融入他人的感覺,這使一些人在成年后更容易成為形單影只的人。
容易有被孤立感的人,首先是那些在生命早期缺乏被陪伴的體驗,習慣性地自己陪伴自己、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朋友A講述了這樣的體驗。她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好像就很難融入其他孩子的玩樂世界,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自己玩,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有一次,別的小朋友都在操場上玩,而她卻坐在一旁走神。當她回過神來時,發現小朋友都已放學,沒有人叫她一起走。
沒有了一起回家的伙伴,讓她感覺非常害怕,于是她一邊大哭一邊狂奔,路上碰到了一個好心的中年婦女,才將她帶回家。
朋友B說,在她小時候,她的父母嚴重忽略她的存在,更別提陪伴她了。
她的童年是黑白底色,盛滿了孤寂。她最好的回憶就是拿著籃子去田野里割豬草,在此過程中與頭腦中幻想出來的小人、玩偶、英雄一起玩耍。
久而久之,向內撤退的人或許會將內心世界塑造得無比豐富,用白日夢陪伴自己,這成了一種強大的、用于抵御孤獨的防御機制。
成年后,他們也會習慣性地在人群中撤退,并感受到熟悉的疏離感。
同時,過于自卑和自傲的人也往往是孤獨的。
經常有來訪者講述在工作中受到孤立的感受。有人很精準地描述了這種感覺:別人都是成群結隊的一起走,只有自己在獨自走一條夜路。
這樣的感受,讓人失去參照感和坐標,恐慌也隨之而來。
想開啟一個話題,總感覺很刻意,不像別人那樣游刃有余;在社交過程中,無法自然地成為自己,似乎總是需要表現得很努力和小心,很刻意隱藏起自己不好的地方,才能讓別人接納自己。
自戀匱乏的人在人群中經常會有一種需要努力抵御的羞恥感,這是因為他們心里本來就有別人不會接納自己的預設。
所以,他們會對與周圍人發生關聯的機會更加敏感,也對被孤立的感受更加敏感。
而自戀過度的人,往往根本不需要別人,也不屑于去迎合和參與他人,用一種夸大性的防御姿態切斷與外界的聯系。
還有,不合群、被孤立的人往往是那些在內心深處需要深度連接感的人。
日常工作和社交中的溝通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性需要,為了完成分工合作、共同達成一個目標,我們不得不與他人交流,而這往往是一種表淺的連接。
但是,有一些人在群體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東西,他們渴望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滿足更深的情感需求,比如被看見,有共鳴,被認同等等。
這些深度的連接感,很難在日常的溝通中從泛泛之交、普通朋友和同事身上獲得。
所以,表淺的溝通和話題可能會讓他們有一種虛無和無意義感,讓人提不起興趣。這樣的狀態,也讓別人對他們失去興趣。久而久之,連接感便開始斷裂。
這或許源于他們的內在從未被滿足的鏡映需要,因而產生一種界限感的缺失。
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經歷的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
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邊界不清的狀況可能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系中,期待能從中能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溫情。
在黑暗中的,不只你一個
容易有被孤立的感的人或許存在一些自身的問題需要覺察,因為曾經被黑暗淹沒過的生命,或許更不容易看見光明。
當然,他們也許曾經是群體中的受害者,久而久之被外界的黑暗浸透了內心。
不管是哪一種,正視和面對這樣的黑暗,并在其中從容走向前,或許都是該面對的課題。
首先,需要正確處理自己和孤獨的關系。
適當的孤獨可以使自己擺脫關系的限定,更多地成為自己,成為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孤獨實際上就是自己跟自己的關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對于一個內心和諧的人來說,這種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
那些總是需要生活在熱鬧的人群中的人,實際上是在回避由孤獨導致的內心沖突。
而一個人即使在團隊中沒有受歡迎的感覺,仍能好好接納自己、相信自己,這是一種是少有沖突、自我否定的人,也是內在和諧的。
其次,應該要找到建立真正的安全感的方式。
很多人離人群遠,這會讓他們喪失安全感。
比如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漂浮在大海上的那種無依感,身邊抓不到一個人,面對的是長久的未知、恐懼和黑暗。
也比如長久在獨自走一條夜路的來訪者,時常陷入不安和焦慮。
可是,只有成長本身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只有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才是真正穩定可靠的。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鳥兒停在樹枝上,從不擔心樹枝會斷裂,因為他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當然,在團體之外建立讓自己舒服愉快的支持系統,也是很重要的。
一些獨來獨往的人有很親密的朋友和支持型的伙伴,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愛人給自己溫情和連接感,這就如同時常穿梭在外界熟悉的寒流中,但總能回到那片可以棲息的安全島。
有被孤立感不是你的錯,勇敢接納自己,成為自己,并努力與這世界建立更好的關系。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