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談到了敏感的人更容易自我否定。今天我們繼續來談談自我否定吧,還有哪些可能讓我們產生自我否定,我們又該怎么遠離它呢?
第一,你內在的自我否定,讓外界有了可乘之機。
在外界的否定與你自我否定之間,還有一個步驟,叫做對否定的認同。換句話說,如果當外界否定你的時候,你并不認同,那么就不會陷入自我否定。其實有可能,這種否定看起來外界造成的,倒不如說是你給自己的。這一種投射性思維在作祟。這種投射性思維就是在你的心中,你本身就覺得自己是不好的、糟糕的,你會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思維方式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會感覺到他人也覺得你是糟糕的,外界對你都是批評否認的。你一遍一遍的給自己下這樣的定義,且不斷被自己的投射性的思維所證明。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做到不去認同外界對我們的否定呢?
這就需要從源頭入手。首先我們的內心不要時刻產生對自我的否定。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對自己的否定是不是來源于一種比較的心理機制?當我們內心有一個參照標準,我們不斷拿自己與這個參照物去比較,就會產生好壞、美丑、貴賤之分。如果在比較之后,發現自己的不如它的,勢必會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感受便是比較之下的產物。殊不知,這些只是屬于在某種評價體系下得出的結論。一個身高175的人,到了東南亞便是高的,去了歐美便成為矮的。如果不能客觀的看待自己,而非要把自己與最高的標準去比。想必,結果自然是不容樂觀。
這種評價體系是怎么來的呢?
在我們小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拿我們去和他人做比較。在他們的心中,會有一個理想化的標準和過高的期待。
如果你對自己的要求總是過高,希望超越別人,比別人好。這種過高的要求是內化了父母理想化的需求。你達不到預期的理想化,便必然產生自我否定。
我們要明白,不管是跟理想化的自己比還是跟永遠比當下自己更好、更高一點的標準比,得出來的結論都是我很糟糕。
如果一個人心里有一個好的標準是完美無暇的,那他與那個標準比,就永遠是有缺陷的。自己一直都不會對自己滿意。
這種自我否定說白了,就是來自于父母對我們過高的期待、過度的關注以及習慣拿孩子的
現有狀態與理想化狀態做比較產生的。
第二,除了過度關注,另一個原因就是過度忽視。關于過度忽視導致的自我否定,這一點在上篇中我們已經談過。
第三,來自于一種極端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有一種極端化的思維,在好與不好之間沒有中間的過度狀態,在他們看來,要么就是達到理想化的一百分,要么自己就是一無是處的零分。
如果這件事沒有做到十全十美讓自己滿意,那么就會跌入到另外一個極端,將自己極度否定。
這種非黑即白的心理狀態其實是一種人格不夠成熟和完善的體現。他們還處在一種全能自戀的狀態下,就像一個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感知不到周圍世界,會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且完美的。對于一個在健康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來說,他會隨著自己漸漸長大,遭遇不斷挫折,就逐漸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事實,也能從一些失敗中獲得經驗和力量。但對于缺乏這樣同調的支持下環境的人來說,他們很難接納自己身上的缺點,很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人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不完美。所以,一旦沒有做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樣子,便會陷入極度自我貶低。無法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樣的人也有可能將來會變成一個不斷追求完美的人。
透過這些現象,我們能更多的看到或多或少都來自于原生家庭。但對于過去我們無法改變。如果我們不去談原生家庭這一部分,我們在當下如何去接受一個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才是我們此時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們是為了父母眼中的自己而活還是為了現實中的自己而活?我們與父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對自己這個個體負有很多的責任和關心。
我們對于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有人會覺得,我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只能活成一個普通的人,代表我很LOW。所以,我們這輩子的功課就是接納自己的平凡,活成一個普通人的樣子。
你要問問自己:我能不能接受,這輩子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呢?因平凡而快樂、因普通而釋然。
你是更愿意成為一個追求優秀但經常否定自己的人,還是一個甘于平凡享受當下的人呢?
文:楊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