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會對別人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或是一句話,非常敏感。不管是對身邊的人還是陌生人,都會因為一些細小的事情,觸動自己那一根敏感的神經。
通過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判斷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如果對方輕視自己,那么就是自己不夠好或是做錯了什么。從而導致陷入自我懷疑,這樣的感覺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糟糕。
為此,也常常陷入苦惱。
你會不會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感覺呢?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怎么產生的。
其實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內心渴望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而這種想到得到別人更多關注的需求,因為曾經沒有被充分滿足過,長大后就想通過其他的方式獲得補償。
一些父母會把孩子看成是他們的共同體,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孩子,甚至幫他們做決定。并不認為孩子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個體。除此之外,當孩子有不安、緊張、恐慌、焦慮情緒的時候,父母也都是視而不見的,有些父母只能關注到自己的情緒反應,絲毫覺察不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更別說情緒和行為背后的那些內在需求。
那些從小經常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會在心中種下一顆認為自己不重要的種子。久而久之,會形成比較低的自我價值感。對自己也很難認同,會更多在意別人的評價。從別人的評價中來判斷自己做的是否得當,是好是壞,是優秀亦或是差勁。這種把自己好壞標準交到他人的手中的人,就會特別在意他人行為或言語上的反饋。
心情也會隨著他人的態度是熱情還是冷淡而時常波動。即把自己的心情好壞的決定權也一并交予他人之手。會因為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
所以,那些比較敏感的,特別在意別人眼光的人,也會變得自我否定、自我懷疑。
對自己這樣的否定批判,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因為這樣做是有“好處”的。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這種特別也是一種變相的尋求“關注”。就像一個孩子,如果不能因為成績好而得到父母和老師的關注,那么他或許便會反其道而行之,就會通過讓自己成績差或者表現差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孩子渴望在父母的眼中的自己是被在意到的。所以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哪怕讓自己變得糟糕,也在所不惜。
這不是很不可思議?一個人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的原因,竟然是為了制造出讓自己覺得我很特別的幻覺?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會擁有更多的存在感和價值。
舉個例子吧:一個人沒有及時回復你的微信,你就會猜測對方是不是不在意我?他可能討厭我才故意不回我信息吧,換做別人,他早就回復了吧。這么想等于說他只是這么對你,而不會這么對待別人,所以你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你和別人不一樣。這種你很獨特的被對待的方式,其實是在刻意制造出一種“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獨一為二的感覺,是一種被他人“在意”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我很特別”是一種高于其他很多需求的需求。
另外一點,為什么我們非常需要有這種“我很特別”的感覺呢?即使是一種糟糕感覺,也無妨。我們以一種很痛苦的方式在體驗著“我對別人很重要”的感覺。這點在戀愛情感中,也是會常常有所體現。如果我們不能證明對方特別愛自己,他可能就要去證明對方特別不愛自己。你特別不愛我,你對我是最壞的,所以我是痛苦的,從而用自己的痛苦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一次一次讓自己感受著痛苦,從而一次又一次讓自己產生對方覺得我是重要的幻覺。
那么,怎么才能跳出因為敏感而導致自我否定怪圈呢?
首先要意識到,你在別人的世界里其實沒有那么重要。別人不會對你時刻的進行審判。且每個人的對他人的注意力也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比如某個明星的八卦新聞,即使當時鬧得沸沸揚揚,時過境遷,也沒有人再去關注。所以,作為我們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即使當時一些事情沒做好,受到批評、嘲笑。也不要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人。你以為別人會一直記得你的糗事而不停關注你。就好像他們的生活就沒有其他人或其他事。這是一種以自我為核心的假象。是不真實的。不要認為你頭頂又一片一直跟隨你的烏云,很多事情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往事如煙。
其次,給自己更多的關愛。給自己更多的關愛,而不是狹義上的“過分關注”。
關愛自己,就是彌補自己曾經沒有從父母哪里得到的關心與重視。培養自己愛的能力,哺育自己的能力,去代償曾經你缺失的部分。自己才是主導自己的人,不要時刻受外界的評價而輕易否定自己。你的好與不好,與他人無關。學會體察自己的情緒,而不要受他人情緒的影響人。時刻需要別人給與良性反饋才能認同自己的人,同樣也是沒有建立好一個穩定的、連續的主體感的體現。所以呢,我們也要不斷努力,給自己慢慢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定又能自洽的主體感。這樣才不會輕易的隨著外界人或事的變化,讓自己的內心時刻動蕩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