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過年”是回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很多人焦慮的日子。從進入臘月開始,許多學員和來訪就表達了這種焦慮:
A:“真希望加班,希望疫情阻止我回家,因為我不愿見父母”
B:“單身習慣了,很怕他們催婚,根本不顧我的感受”
C:“至今還拉黑我媽,該找個什么理由不回去呢?”
D:“最討厭走親戚,一年都不說一句話,還要裝作很親切”
E:“我們的婚姻早就名存實亡,實在沒法假裝成雙入對”
F:“上個月剛和兒子吵了架,也不知過年他回不回來?”
G:“我爸走了7年了,過年是我最想他的時候”
H:“老家有過年上墳的習俗,每次給我媽上墳心情都很難過,像被掏空了”
“過年我爸媽總吵架”、“看著我哥和我弟幾家人,感覺我像個局外人”、“混得太差勁,沒臉回去,怕被笑話”、“討厭碰見我大舅”、“過年的熱鬧,讓我越發孤單了”、“過年很無聊”……
是的,越來越多的人害怕過年,卻又不得不回家、見不愿見的人、說不愿說的話、做不愿做的事。
今天,我就來告訴你一個新的視角:“別怕過年,別怕回老家?,這是你探索內心、療愈自我很好的機會”。
02
平常上班、看娃、忙碌的日子最適合隔離,也是逃避內心最好的借口。
而春節假期則沒了這些借口,老婆孩子父母都活生生在你身邊,你不得不審視與他們的關系,不得不應對各種復雜情緒。
探索自我必須要直面真相,哪怕會讓人羞恥和恐懼,“過年”給了你這個契機,何不借此好好探索自我呢?
事實上,你已經在做了。
比如上面那些話,一旦你開始焦慮,就一定會有反思:不愿意見父母就會思考與父母的關系;猶豫裝作親密就一定反思婚姻質量;覺得孤單就一定思考孤單的來源。
這樣的思考,有兩種作用:
第一種,提前演練。
就像模擬考試,次數多了,正式考試就不那么緊張了。任何對焦慮的思考,都在尋求化解焦慮的方法。
比如對“假性親密”的思考中,你到底在怕什么:怕面子過不去?怕傷害孩子?怕離開他你就活不了?怕他會報復?怕別人說閑話?怕遇不到懂你的人?怕良心譴責?怕孤單?
無論如何,通過直面害怕,你會理出一些思路,其中就有你的需要和獲益。
比如假裝親密也是一種親密,至少讓你覺得安全,讓你在形式上有依賴,讓大家看起來你還好。
代價就是內心的孤獨,方法就是偽裝,這讓“親密”有了繼續裝下去的理由,手挽手走親訪友也不至于過分尷尬惡心。
還會讓你理解自己是多么渴望遇見一個真正懂你的人。
第二種,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比如假裝親密,開始也許你會自我譴責,覺得自己太懦弱、太沒用,但,之后你會難過,繼而要去想:
難道我不該善待這個無助的自己嗎?
因為這就是你的內在小孩,平常被你的忙碌藏在角落里,如今面對暴露,他怎能不怕?事實上這害怕一直都在,只不過你不愿看見。
一旦看見,就要學著把自己當內在小孩,就像現實中孩子很怕,難道你還要去指責他、拋棄他嗎?
不,你要去靠近他、擁抱他,并告訴他“別怕,有我呢”。
比如“我最討厭走親戚,一年都不說一句話,還要裝作很親切”,這么想的人不是你,而是你的內在小孩,因為他太渴望能有真實的關愛,而非虛假的過場。
此刻不是指責他不懂事、不禮尚往來、不熱情不禮貌,而是看見他的渴望并尊重他的意愿,可以選擇走親戚,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去見真正想見的人。
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就是對他真實的關愛。
03
“過年焦慮”主要因為關系,特別與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因為這就是你的“原生家庭關系”。
從精神動力學角度,如今的關系模式和困惑,來自早年原生家庭的影響。
因此,成長到某個階段,你會意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僅有愛,還有傷害。
這個階段,你總對父母充滿怨恨,更不想見他們,“不見”就是在通過冷暴力表達攻擊,也在保護自己情緒失控。
然而,過年好像又會見到,這讓你左右為難,難以抉擇。
這時先接納對父母的恨,這是必然的,也有權不回家、不見父母。這是你的第一個選擇。
事實上就算不回家,也阻止不了心中的念頭,我建議把它們寫出來,就像寫日記,就像心靈書寫,在那里你與心中的父母遇見了。
寫出來之后,再讀出來,或找幾個同道讀給彼此聽,再互相反饋,這樣的方式伴隨春節的儀式,效果會更好。
效果好指的不是原諒父母,而是自我和解。
第二種選擇,選擇見面。
無論如何,很多人越不過道德層面的要求,總是不得不順從,該回家回家,該見父母見父母,該走親戚走親戚。
這時候,我要你變被動為主動,做3個心靈探索練習,以此讓各種關系互動變得更有意義。
第一個練習:“挑戰固有關系模式練習”。
列出你最不想見的人,排前三位的,然后試著去見他們。
比如你表姐,從小到大都壓你一頭,長得比你好,學歷比你高,嫁的比你好,在這之前你總是回避,總側面打聽表姐今年去不去你們家,然后避開與她會面。
在她面前你是自卑的,你受不了她的炫耀,受不了人們圍著她轉,而你就像個丑小鴨般附和著。
今年,我要你走近她,別再做個旁觀者,別再做那個牽強附會的傻瓜。拉著她的手與她聊天,試著談得深入點,聊心事而非家長里短。
我保證你會有收獲: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是表姐羨慕的;也許發現她也有諸多無奈;也許內心深處你們很像;也許你會釋然很多……
還要覺察聊天過程中的念頭和情緒,并留意身邊人的態度。晚上有空寫出來,思考整個過程。
其中一定會遇見不一樣表姐,也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而“遇見不一樣的自己”才是本練習的終極目標。
當然,“表姐”只是個比喻,表姐也可能是你爸、你媽、你弟、你大伯、你同學。
記住,讓我們痛苦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固有思維,多年來就是覺得應該這樣而不是那樣,所以總是不能突破和改變。
現在不同了,因為我要你把互動當做了“練習”,底層邏輯就是“跳出自己看自己、看關系”。
好像你是一個導演,一號主角是你,二號主角是你表姐,你既在關系中表演,又在場外觀察,這削弱了你的恐懼,增強了掌控感,才能獲得不一樣的關系體驗。
這樣的體驗多了,你的固有思維就會發生改變。
即便練習時你依然自卑,關系互動依然和原來沒啥兩樣,但也已經不同了,因為是你在“導演”這部片子,具有起點上的控制權。
凡事可控,是一切心安的基礎。
04
第二個練習:“自由聯想書寫練習”
本練習,需要你在面對他人態度時“暫停”,繼而回歸自身。
很多時候,不愿過年來自無法接受父母對你的態度。比如動不動就指責挑剔,或說些讓你難堪忌諱的話題,或抱怨把你養大多么不易,你如何不懂事不孝順之類。
總之,這樣的態度會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以往,你會各種應對:岔開話題、裝傻充愣、去做別的事情、開始互懟和爭辯,等等。
現在,別按之前的套路出牌,我要你把這些行為統統暫停。就只是坐在那里,一邊深呼吸,一邊看著對方,一邊留意紛亂的思緒,不說話、不逃開、不爭辯,表情平靜而堅定。
只是把對方的話當做時遠時近的背景,然后把精力集中在“自由聯想”上,即,觀察此刻腦海中浮現的任何念頭、想法、情緒,無論它們是悲傷、憤怒還是恐懼,亦或是尷尬不自然,統統統統允許。
如同靜坐觀天,看云卷云舒。每次堅持5-10分鐘,多練幾次。
這并不容易,需要你提前有意識的準備,并一定記住這是個“練習”。
之后,去到一個相對安靜點的地方,把剛剛的一切聯想寫下來、寫下來,再讀出來、讀出來,任由情緒肆意飄散。
練習時,若情緒實在難以自持可縮短時間,或停住,或事后再這樣自由聯想、寫出來,不過最好就是發生的那一刻效果最佳
這種自由聯想書寫,底層邏輯是“鏡映和確認”。
沒什么比當事人更能激發內在情結了,同樣的場合、同一個環境、同一個人、且這個人對你又同樣的態度,此刻,你已完全進入了同一種關系循環中。
那么,試著把這一切當做一面面鏡子,來映射出你的感受與困惑,并一遍遍確認它們。
好像讓你的內在小孩重新回到了原生家庭,而用此刻成年的你,去保護那個無助的孩子。
因為如今你有了強大的“功能”,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小女孩、小男孩,你把被動變為了主動,療愈自然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是在你內心悄然進行的,完全沒必要非得說給對方聽,他也聽不懂。
這個年,他們只是你的“練習道具”,只負責給你提供相似的情景。
05
第三個練習:“想象對話練習”。
適合無法與原生家庭某個成員“會面”,無論是對方離世,還是你不愿見。
這個方法,我每年都用。
我們當地有年前祭祖的風俗,每次在奶奶墓碑前,我會用一炷香的時間,陷入某種沉思和對話。
比如回到小時候,回到與奶奶生前的點點滴滴,有的畫面浮現了多次,有的則第一次浮現,其中伴隨我各種情緒,或傷心或憤怒或失落,我都允許,并以此為話題和奶奶“交流”。
結束后的幾天心情很復雜,之后就會很輕松,因為與奶奶“想象”層面的對話,看見了我的內在小孩,并越來越多的去理解了那個男孩,心結了了又了。
建議你也如此,別拘泥于形式。
你也許在城市,也許在某個路邊,也許在被窩里,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過年的氛圍讓你記起了這個人,那么,就很適合這個練習。
一切的愛恨恐懼,都來自你的不允許,千萬別以為無法見面,或親人離世就不能表達失望和怨恨,若他在天有靈,也一定不希望你背著對他沉重的包袱,艱難前行。
所以,盡可能自由表達,去看見你們之間的思念與糾葛,許多的分離故事是為了更好的與自己在一起。
過年,最大的意義不是現實關系的團圓,不是原生家庭的團圓,而是與心中關系的遇見、與自己內在小孩的遇見。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