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跟阿姨/叔叔打個招呼~”
“你說,阿姨/叔叔好~”
帶娃出門遇到熟人,你是不是也要求過娃打個招呼?
如果不管你怎么引導,娃就是不開口,你會怎么做?
有些父母會特別苦惱,擔心孩子一聲不吭是不是不太禮貌,不懂社交。
但其實,孩子不主動打招呼,既不是沒禮貌,也不是“嘴笨”,完全是正常現象!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
為啥不愛打招呼?
孩子拒絕打招呼的時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
有一次我坐電梯下樓,遇見一位鄰居正帶著孫子出去玩。
鄰居熱情地讓孩子叫人,孩子剛開始不回應,在被反復要求后,孩子突然惡狠狠地對我說了句“阿姨好”。
那一瞬間真的讓我記憶猶新,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打招呼變得如此尷尬?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
如果說大人的打招呼目的,是讓別人覺得自己友善,那對于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就無法有這樣的思考了。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曾經做過十分著名的三山實驗,提出幼兒在思維方面存在著「自我中心」的特點。
他準備了三座顏色和頂部都不同的山。一座山上有紅色的十字架,一座山上有一間小房子,第三座山有積雪。
處于2-7歲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能說出從布娃娃那個角度看到的,離布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是認為離自己最近的山,就是離布娃娃最近的山。
幼兒傾向于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因此,低年齡段的孩子對于“打招呼”這件事情,是無法像我們成人一樣考慮到友好、不讓熟悉的人尷尬等復雜的想法的。
對于他們來說,要不要“打招呼”只是從自我出發考慮,也就是這事情對我來說有沒意義。
孩子會想:既然對我沒有意義,那么我為什么要打招呼呢?
大人的越催促,孩子越不愿意打招呼
成人會要求孩子打招呼,本身是基于希望孩子學會禮貌的“動機”。
而這一動機如果被不斷的加強(例如反復提及、催促),就會變成孩子“打招呼”或禮貌行為的阻力。
心理學家耶克斯(R.M Yerkes)與多德森(J.D Dodson)曾提出:
任何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和效率之間是一個倒U形的曲線關系,動機過分強烈,會對行為產生阻礙作用,致使工作效率下降。
因為成人的反復提及和催促會致使孩子產生焦慮感,從而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情會從“為什么要跟他打招呼”變成“都是這個人害我被罵”。
在這種厭惡的情緒下,原本簡單的社交方式變成了一種情緒對抗,這種不良的體驗促使孩子自然地去討厭打招呼這件事情。
打招呼的常見誤區
誤區一:小孩得先打招呼
不,了解長輩比先打招呼更重要
相信很多成人小時候都被叮囑過,見到大人記得先打招呼,但是,大人先跟孩子打招呼會怎樣呢?
仔細想想,好像也沒什么特別不好的。
其實,打招呼的本意是傳遞善意,建立聯結,但如果這種善意被施加了束縛,自然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像上面所說,低年齡段的孩子,傾向于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思考問題。
所以如果你告訴他“因為要尊敬長輩,所以得先打招呼”,那孩子基本理解不了這個事情,在他的內心會充斥著疑問。
與其讓理解不了的孩子先打招呼,不如讓他先了解要打招呼的人。
這點也可以從很多孩子和長輩的相處中看出,慈祥溫柔的長輩通常你不告訴孩子要尊敬,孩子他都會主動去打招呼和熟絡。
但是經常在孩子面前嘲諷或亂開玩笑(例如笑孩子胖,說父母太嬌慣孩子)的長輩,一般也是很難讓孩子主動去打招呼。
因此對于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應該是誰先打招呼,而是這個人對于孩子的意義,為什么孩子要尊敬他。
只有讓孩子真真切切的了解這個人,打招呼才不會淪為一種推讓。
誤區二:不打招呼就是沒禮貌
不,孩子只是沒走出他的安全圈
見到人不說話,或者見到家里來人就跑開,這種情況一般都會被家長補一句“沒禮貌”。
可跑開的孩子自己沒去玩,只是偷偷墻角觀望;不說話的孩子雖然低著頭但耳朵卻一直是在聽著大人說話。
他們并沒想過“要沒禮貌”,只不過他們安全圈比較小,在不確定這段社交旅程是否安全之前,孩子不想隨意的踏出。
因此很多孩子明明想靠近卻會扭扭捏捏,想要跟做客的大人玩,卻只會直直的把玩具放他身上。
孩子不知道怎么開始,所以他只愿意在他的安全圈一點點的嘗試,這種嘗試也伴隨著警惕,如果有阻力那就縮回去,沒有危險孩子才會敞開心去鏈接。
誤區三:“打招呼”就是幫孩子學習社交禮儀
不,機械化點名養成不了社交禮儀
“爺爺好、奶奶好、外公好、外婆好、伯父好、伯母好、叔叔好、嬸嬸好、舅舅好、舅母好、姨媽好、姑姑好、姑父好、堂兄好、堂姐好、表哥好、表姐好。”
念完這么一大串,是不是感覺像念了一長段繞口令,如果孩子在見到親戚時來上這么一大段,估計是誰也歡喜不起來吧。
相信很多父母最初讓孩子打招呼,其實目的也就是想孩子學會基本的社交禮儀。
但社交禮儀的基礎是尊重,如果孩子自己都不被尊重,那他怎么去學會尊重別人。
成人能強迫打招呼,孩子就能應付。
孩子既可以像點名一般,念出一長串稱謂來打招呼,也可以選擇在親友還沒靠近時就躲開。
所以,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需要先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讓孩子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如何讓孩子學會社交禮儀
“一看、二說、三表現”,幫助孩子進入社交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A. Thomas)曾說: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出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帶著他獨特的天生氣質,展現出屬于他自己的表達方式,與身邊的每一個人互動。
因此,每個孩子在進入社交場景時,他們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作為成人,我們可以采用“一看、二說、三表現”幫助孩子融入社交氛圍。
“一看”:就是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
很多慢熱的孩子,在剛進入到社交場景中時經常會緊張、躲閃、低頭不語。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和動作,看看孩子是因為什么而緊張。
例如:孩子因為某個大人太過于熱情親昵,所以有所畏懼。
那么作為成人,我們可以多給孩子描述這個人有趣的點,讓孩子去主動發現這個人的特點,降低孩子的恐懼心。
“二說”:就是幫助孩子把心理的想法說出來。
例如:當孩子因為對方靠近,而表現出躲閃時,我們可以說“這個阿姨很喜歡你也很熱情,不過你是不是還沒習慣,需要時間習慣下?”
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釋放內心的情緒,同時也能幫孩子緩和尷尬的氣氛,爭取社交的主動權。
“三表現”:就是用自己的社交表現來給孩子做演示,用動作去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社交。
例如:我們可以邊帶著孩子,邊給孩子演示我們是如何和對方打招呼,如何去拒絕對方的一些過于熱情親密的動作,讓孩子具有一個參照的模版。
六歲前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成人的所有動作和反應,他們都會無條件地吸收。
所以我們的社交方式他們即使就看著,也是能吸收和日后運用的。
巧用“過家家”,讓孩子學會社交技巧
對于孩子來說,空白的道理不如有趣的游戲,“過家家”一直都是很好的情景化演練。
這種游戲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看到事情的兩面,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和思考。
比如:如果孩子喜歡看“汪汪隊”的動畫片,我們就可以和孩子玩一個關于執行任務的“過家家”游戲。
模擬團隊里來了新成員,新成員怎么融入狗狗們,最后執行任務。
在這個過家家的游戲,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
汪汪隊新成員過來了是否需要和之前的狗狗打招呼?
要怎么打招呼才好?
怎么去了解每個狗狗的愛好?
從游戲中把社交的禮儀告訴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明白社交禮儀的目的。
總之,打招呼,應該只是一種社交的方式,而不應該是社交的全部。
只有讓孩子了解的社交禮儀的意義,才能使他更自然的去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