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與思想自由
發布時間:2021-12-21
4336閱讀
精神分析與思想自由
Hanna Segal原著
呂煦宗節錄整理
精神分析的科學傳統
精神分析服膺于偉大的科學傳統之下,即“從教條中將思想解放”,教條可能來自于宗教或甚至來自于科學本身已經存在的傳統。而這樣的自由得來并不容易,因為在任何文化體系中總是會有某些思想是不被許可的。
讓“無法思考的”成為“可以思考”
在弗羅伊德以前,以哥白尼、伽利略、達爾文等人為例,他們的發現挑戰了上帝與人在宇宙中的固有位置,他們想到了同時代人們所無法想見之事,因而面臨了強大的情緒阻抗。佛洛伊德揭露幼兒具有性的愿望及幻想;對至親的亂倫愿望乃至于死亡愿望,并非專屬于少數的變態者,而是一種人類的本性,這樣的發現不僅當時一般人難以想見,對佛洛伊德自己來說也是如此,他面臨了兩難的困境,最后還是放棄了“誘惑理論”,帶來了思考上關鍵性的突破。
追求思想自由是永不停止的戰爭
對“思想自由”的阻抗的起始點在每個人,可見于診療室中的被分析者與分析師自身。舉例來說,佛洛伊德藉由精神分析的方法讓轉化癥患者得以從內在的阻抗釋放出來。壓抑思考的來源來自于與內在父母的關系,對超我或內化的父母親(或內在的權威)的恐懼,內在的權威可以抑制思想(如對父母與手足的敵意)與知識的追求。
伊甸園神話故事可以如此詮釋: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將失去神的恩寵;巴別塔的神話隱喻追求上帝的知識將遭受語言(思考)被攻擊的懲罰,壓抑思考的根源之一來自于被神化的超我,就像是神話中的上帝不能忍受啟蒙或被知。比昂(Bion)對于如人面獅身獸般攻擊知識的超我有特別深入的研究。
超我的復雜結構
佛洛伊德與克萊茵皆發現:超我的殘酷特質遠超過大部分父母的真實狀態,超我的形成不只是父母禁制的內化而已,主要來源是“自我的(破壞)沖動與潛意識幻想投射在(內在的)父母形象,超我的理想化與迫害性之面向根源在嬰兒自己的沖動。”在佛洛伊德的狼人案例中,如果超我就像是雙眼瞪視之狼,也許可以說是因為內在雙親被賦予了撕咬與窺視的沖動。
自大全能幻想對思想的抵制
對思想的禁制也來自于嬰兒期自我對思想的抗拒、人類的虛榮與自我中心。哥白尼、達爾文及佛洛伊德的發現都是對人類自戀的重擊,思想限制了我們渴求之“自大全能幻想”。思想自由與自由隨想有所不同,思想的自由事實上受到知覺證據、一致性與邏輯之規范,限制了自由隨想,如同受到鎖煉的自由(前者是有責任的自由,后者是自戀的天馬行空注)(注2)。
全能自大幻想與思想的差別
佛洛伊德之“論心智功能二原則”指出:思考的發生與放棄自大全能、經驗挫折有關,也就是從享樂原則進展到現實原則。大致的過程依序描述如下:
嬰兒受到內在的需要(餓)的干擾,發生了幻覺式的愿望滿足(自大全能幻想有全然給予滿足之客體)以及其它反應如行動釋放,當他發現兩者都無法滿足需要時,失望的經驗令他放棄幻覺的方式,轉而形成對外在世界真實環境的概念,努力去對環境做真正的改變,于是發生了新的心智功能:存在于心智中的不是合意的事物,而是真實的事物(即使是不合意的)。
這是思考的第一步,取代了無心的行動釋放,佛洛伊德認為是因為“思考”而讓心智機器能夠忍受升高的壓力并延遲行動,基本上是一種實驗性的行動,因此思考發生于經驗需求及其滿足之間的裂隙”。
思考的開始—領悟真實(The Realization)
思考始于(也促進了)對現實感的領悟,了解需求并非可以被排除的客體,而是自我內在的一部份,來自于自己,也就是對客體的需求(而客體不在),幻覺是自身之產物。當認知潛意識幻想是自己的心智產物時,便進入了思想的范疇。自大全能幻想之幻覺與思考都是忍受需求-滿足裂隙的方法,前者拒絕經驗需求,后者反之,并能據以對外在世界進行探索;正因為思想來自于對挫折的接受,所以從一開始就可能受到攻擊。
佛洛伊德說現實原則其實就是符合現實感的享樂原則,席格認為“思考衍生于自大全能幻想,如此被認知,并且具有現實感…思考不僅是實驗性行動,也是對事物本質的實驗性假設”。
對思考過程的恨意根源在潛意識中,席格舉出兩個臨床案例,其一顯示了分析師與個案之間的“需求-滿足”裂隙,如何被幻想滿足所填滿,也說明了初期的思考與嬰兒擁有理想乳房的錯覺沖突,思考的發生意味了幻想的幻滅與自大全能之失落。案例二則呈現躁狂幻想的中年男子的兩個夢,顯示哀悼過程對思考發生的重要性。
潛意識幻想與思想兩者的關系比較整理如下:
在潛意識幻想或幻覺的主導下,個體處于自大全能的狀態,遵循享樂原則,享受沒有界線的自由,與外在環境的真實接觸受局限,攻擊可能帶來幻想破滅的思考,以分裂與投射為主要的防衛機制,無內外世界之區分,精神內在是貧乏的,可能處于夸大狂躁及被害焦慮狀態;
個體若是能夠在遭遇挫折時,不繼續使用原始的防衛,能夠領悟真實,則新的經驗與思想或思考可能發生,享受有責任與界線的自由,與外在環境有真實的接觸,因而有較為豐富的生命經驗,在此狀態中(即憂郁心理位置),個體開始整合自己的愿望與沖動,對內外世界形成概念,獲得較佳的現實感,能夠容忍哀悼與罪咎感,忍受沖突與矛盾并尋求解決,感受愛與關懷。
結語
思想是我們的沖動、愿望、潛意識幻想與知覺之間復雜互動的產物,非我們意欲可得。思想的自由—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意指“認知自己思想的自由”,包括“合意與不合意的”,能夠檢視思想符合內外在現實的真確性;愈能自由思考意指愈能判斷現實,經驗也愈豐富。如同任何自由一樣,思想自由意指對自己思想的責任,也是一種束縛。精神分析師的任務是要幫助患者去認識思想自由的無上價值,值得為它而奮斗,并協助患者達到最大的自由。
(注1) In “The Work of Hanna Segal”, 1981. (Jason Aronson, Inc.), p. 217-227。
(注2) 括號中這段話為節錄者所加上。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