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是個“窮人”?
發布時間:2021-10-10
2052閱讀
1你為什么是個“窮人”?
人人都想自己成為富人,很可能有許多人一輩子都處于“成為富人”的渴望中,而永遠覺得自己是窮人。
有一位朋友,其實事業做得挺出色,但他永遠有一種在“填坑”的感覺:總覺得自己做得再好,也只是把“欠下的債”給還了,永遠不會有一種,啊,我賺了很多錢,我做成了很多事情的成就感。
而只是感覺,啊,我又把這個坑填平了,但接下來,新的坑馬上就要出現,自己又要開始周而復始的填坑運動,只要自己稍微懈怠一點,坑馬上就會陷得無比巨大,以至于總有無法填滿的恐慌感。
當我問他,你有過“富足”的感覺嗎?
他認真思考了幾分鐘,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體驗中,真的沒有“富足”二字可言。一個從來沒有富足體驗的人,又怎么能夠體會當一個“富人”是怎樣的感受?
這樣的人,也許他們的收入并不少,按照現實的標準來看,絕對不算“窮人”,但他們就會一直處在“窮人”的狀態。
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窮人思維”決定了你的“窮”,但“思維”還不是一個最底層的東西,我們可以往下再探索一步:
那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你的“窮人思維”?
2別讓領薪水限定了你賺錢的自由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窮人思維正在毀掉你》,其中有一個特別鮮明有趣的觀點:
當你去為一個工作領薪水,你的“窮人思維”就已經開始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領薪水不是賺錢的開始嗎?
但細思一下,就會慢慢體會出如果你只是作為一個“雇員”去領薪水,為這份薪水工作,其實這種感覺,就相當于在“填坑”。
當老板雇傭你給他干活,好像就是給了你一個“坑”,你就應該負責把它填完,然后獲得所有的報酬(薪水)。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會體會到很多“被迫”的感覺,“欠債”(應該)的感覺:我應該做某事某事,因為老板給我錢了,就是叫我做某事某事,我如果不做某事,我的錢就會沒有,所以我是不得不去工作。
而且你會發現在職場上,很多工作崗位拿的是死工資,除非你是做銷售的,業績與提成掛鉤。所以即使你工作得很出色,也不見得就能獲得相應的口頭或者經濟的嘉獎。
只要這種“被迫”的,“填坑”的感覺一直伴隨著你,你就不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在為自己賺錢,而只是一頭“社畜”。
但這并不是說,一旦“領薪水”,一旦不做老板,而受人雇傭就是“窮人思維”,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你形式上是不是領薪水,而是你內心是不是只把你的工作當作是領人薪水,替人勞碌的事情,而沒有真正去想過:
我,要通過這份工作,達到我怎樣的目標;我,用怎樣的方式,能夠更有效率地賺錢?
3主體性:企業家思維的精髓
一個打工仔也可以擁有企業家思維,而不必陷入“窮人”思維,其關鍵,就在于是不是對于自己的發展有“主體性”。
一個有主體性的打工仔,雖然拿著的是老板的工資,但考慮的是自己的事業,他考慮事情所有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填”老板給的坑,而是如何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記得房產界傳奇人物歐神在他的《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中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你還在上班,下午有一個重要會議,另外有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筍盤可以去看,你選擇哪一項?
大部分都會選擇去參加那個重要會議,而歐神的選擇當然是去看筍盤,因為有可能一個筍盤就能給你帶來比薪水多幾倍幾十倍的收入,那么即使你為了去看筍盤缺席會議被開除了,也是值得的。
這樣一個“打工仔”,雖然同樣是領薪水,但他沒有被薪水所束縛,他做的決定不是考慮達成別人的要求,而是任何最大化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這,就是主體性。
如果你懼怕因為“不聽話”而由此帶來的規則的“懲罰”的話,可能就不得不束縛在“為別人工作”的填坑感中,無法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就感。
這種受限的感覺,永遠不能給你提供真正“富足”的感覺,因為它是被別人限定的,這是你無法突破“窮”的感覺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于現實層面: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主體性去思考: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更有效率地賺錢,并且用于付諸行動去嘗試去實踐的話,很可能在現實層面你就永遠拿著那些“應得”的工資,辛勤耕耘著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難在財富的積累上有本質的突破。
“企業家思維”并不是說你一定要開一個公司,而是說你能夠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企業”來經營,一個真正能夠在市場中自由搏擊的“主體”必然是只需要遵守市場的規則和規律,而不會太care 一個形式上的“領導”或者“老板”如何要求和評價自己。如果對方的要求正好符合自己的需求,大家雙贏皆大歡喜,如果有悖,大可不必憤憤然委屈著繼續合作,而可以瀟灑分手,相忘于江湖。
“窮人思維”不如“企業家思維”具有主體性,因為擁有這些思維的人,他們在尋求一個權威的“允許”,而不是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決定”。
4富足的感覺:不需要允許的人生
什么是富足的感覺?其實就是被允許感覺到滿足和愉快。
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被允許感覺到滿足和愉快的,特別是在小時候。
“不能驕傲自滿!”“知不足而后進!”“你這孩子一天到晚,啥好高興的,傻樂!”“你當個公交司機就滿足了?沒出息!”……
類似的話,經常在耳邊,沒有人允許你滿足,你好像就不能滿足,就在等待一個允許。
等待允許是小孩子的狀態,因為他們總要等待成年人的允許,才能去做某事,這是對于具體事務的允許。
等到小孩子長大成人,也許他們不再需要具體事務上得到成年人的允許,但那種滿足的,高興的,愉悅的感覺,似乎還不能自主得到,總還在等待一個永遠也等不到人給他們允許。
這個人,或許是他們內心深處,那個永遠也無法愉悅開心的母親,或者是永遠對他們“更上一層樓”要求的嚴苛的父親。
也許,現實層面上的父母,并不是這樣的,然而,這些成年“孩子”的內心,卻并不愿意放棄這些形象,他們似乎在用這種糾纏,這種自己永遠不快樂,不富足的狀態,在報復著什么,在等待著什么。
5只有自己能允許自己富足
“富足”是一種內心的狀態,而并不是一種現實標準。
毀掉你的“窮人思維”并不是只讓你在經濟上陷入困境,更主要的是讓你在心態上陷入困境:我永遠是為別人做事的,我永遠也無法體驗到富足,自由和自主的感覺。
無法真正離開內心那個永遠對你說不允許滿足的父母,也就無法真正為自己做一個獲取金錢的決定。
你,在等待別人的允許中,也就永遠是一個“窮人”。
當你開始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決定”,你就有了更多自主性,更多創造性:賺錢這件事,不會有人教給你,只有你可以為自己找到一條路,而走上這條路,首先需要的是去做一個又一個的決定。
每個決定后面可能帶來收益,也可能帶來風險,這都是作為“企業家”們必須去承擔的,而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家”,永遠將目光矚目于如何可以更好地發展,而不是我又失去了什么,我還缺乏什么。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褚時健能夠在七十四歲高齡時候重啟事業的原因:別人眼中的風燭殘年,他心中的風華正茂,顯然,他的富足感不需要任何人“允許”,這就是他“逆勢”而為的巨大能量所在。
而你的富足感,究竟被什么封印住了呢?這也許是每個覺得自己“窮”而又渴望“富”的人可以最先去探索的問題。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