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到底有多遠?
發布時間:2021-05-21
1646閱讀
詩和遠方,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小塊只能種花不長糧食的自留地。
最近,武漢大學的大四畢業生@磊磊學長發了一篇微博,在網上引起熱議。
畢業碰上疫情,他不但工作打了水漂,而且面對著高房價和全球經濟低迷,對未來更迷茫了。
從重點高中上到重點大學,一路順風順水的他,在現實面前,連鐵飯碗和北上廣都難以抉擇,兩條路都看不到光鮮亮麗的未來。
這位學業上的佼佼者一向相信“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是詩和遠方”,可如今,他發現,連眼前的茍且都解決不了,談什么詩?
文章一發,他瞬間成了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縮影,一邊焦慮眼前的茍且,一邊著急日后實現不了 “詩和遠方”。
看到這篇焦慮的文章,“詩和遠方”的發起者高曉松寫了封回信:
詩和遠方,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小塊只能種花不長糧食的自留地。
言下之意,詩和遠方,不是花重金下的高配生活和環游世界,而是你心中的一塊自我療愈的地方。
而后者,才更是我們應該先實現的東西。
但是,在物質橫流的當代,有的人著急把詩和遠方活成高配生活,一掀開名牌吃喝住行的包裝,底下全是焦慮和攀比,以及高額信用卡債。
有的人把大千世界的詩和遠方活成裸辭下的旅行,一揭開打卡式旅行的粉飾,底下全是迷茫和瞎玩,以及高額花唄債。
總有人說,要趁年輕,見見世面,出去走走,這沒錯,可年輕的資本換來的不應該只是高額債務。
世面沒領悟,賬單卻領一大把;精致沒感受,精致窮卻壓一身,透支著未來。
透支的禍根在于,我們割掉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腦袋里全是“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不是攀比,而是自我療傷
在經濟時代,“詩和遠方”被營銷成高配生活,每個人都在攀比,誰過得更高配,誰游覽的地方更多,誰就更快過上了詩意生活。
父母尚在茍且,有些人卻忍心炫耀詩和遠方。
可在高曉松看來,在現實生活中, “詩和遠方”不是在指環游世界,更不是指李子柒般的田園生活。
而是在指,迷茫和自我安慰。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人人在不同年齡段會碰上不同事,都是在迷茫和恐懼中變老的。
我們看著高曉松似乎一帆風順,可實際上,當年考研落榜,先是進了一家小公司,后來自己創業,干過廣告公司、圖書出版公司、唱片公司,都失敗了,最后當了個體戶。
中年還是迷茫,于是在45歲高齡涌進了阿里巴巴,比他年紀大的基本都退休了,比他年紀小的也有不少財富自由退休了。作為現任年齡最大的高管之一,他選擇重頭再來。
安慰他的詩和遠方是,人都是被捶打的牛,越錘越精神。
每一個工種的人,在每一個年齡段,都有迷茫,都需要安慰。
90后的陳建,原本有一份高薪工作——
電影美術指導,月薪四萬。
但疫情期間,他卻毅然決定,做起了外賣小哥。
圖|1818黃金眼視頻截圖
引來網友的不解和嘲笑:
大學畢業,就這樣?
一看就沒窮過!
疫情期間,誰都不容易,網友不解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但,外賣小哥的心情同樣可以理解:
從前的工作,每天熬夜通宵,脫發肥胖脂肪肝,健康出現問題;
通宵兩三天,只要甲方一句話,方案全改,壓力不是一般大。
可做了騎手后,脂肪肝沒了,瘦了40斤,擁有下班自由,在空余時間還可以接設計兼職的活兒。
最重要的是,在養家糊口之余,他做回了自己。
他并不認為做騎手不體面,他只是沒按世俗的期待活著罷了。
安慰他的詩和遠方是,有時間做回自己,有做回自己的自信和底氣。
看似很多的選擇,其實絕大多數人是沒得選,但迫于生計奮力抓起一個離自己最近的,談不上好壞,然后努力干默默干,生存是第一要素。
每個人都有他想要去的詩和遠方,不分高低;
正如人生這一份答卷,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他的活法。
詩和遠方在巴黎鐵塔上,也在菜市場案板上
很多人的“詩和遠方”都很虛無縹緲,虛無得只剩下看得見的物質,卻不知道,物質總會有的,只是每個人享有的時間和品種不一樣。
更不知道,“詩和遠方”哪有這么膚淺,它有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
最近,《后浪》視頻刷爆朋友圈。
在視頻里,我們看到了后浪青年的生活:在巴黎鐵塔下跳舞;在CBD高樓大廈穿著漢服COS;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里航行;拿著高價運動相機做各種酷炫運動。
這些生活無疑是很多青年眼里的詩和遠方,生活豐富,選擇多樣,自信有底氣。
但是,在現實里,這些詩和遠方,只是先發生在一小部分后浪身上,更多的人,還需要在沙灘上努力著。
你看,最近7歲女孩在案板下學習的照片就刷頻了。
圖|新華日報
女孩叫柯恩雅,今年7歲,讀一年級。
她的父母在集貿市場賣鹵菜。
鹵菜店是一個鐵皮板房,案板上,擺滿了鹵菜,案板下,兩邊堆放著物料,中間鐵架間蜷坐著上網課的恩雅。
4月3日復工后,家里沒人照料,小恩雅就一直在鹵菜店的案板下上網課。
她把不會寫的作業攢下來,等媽媽有空了,就可以教她。
圖|新華日報
為了女兒上好網課,媽媽將上網流量包換成了更大的,還買了一大一小兩個臺燈,
找來了大屏的筆記本電腦,并專門騰出案板下的空間,讓女兒盡可能專心學習。
看著小恩雅學習一天比一天好,爸媽覺得值得。
看著這一家子,案板上的生活,案板下的希望,網友很感動。
“她眼里的光感染到我了。”在網友看來,案板上,是人來人往的菜市場,有著最市井的煙火氣息;
案板下,是女孩一個人的小世界,透著身在井隅卻心向星光的詩意。
圖|新華日報
這是絕大多數后浪的模樣,她的心里也有詩和星光,因為她有一股韌勁。
《后浪》里有這么一句話:
因為你們,小說、電影、音樂中表現的青春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我想,能被人看見的,能讓人引以為傲的,不只是那群在物質上享受詩和遠方的后浪,而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對生活有一股韌勁的人。
而這股韌勁,是在看清萬千生活百態后,仍心向陽光,逆風飛翔。
這股韌勁,在日后,能帶她抵達和理解任何想要去的詩和遠方,她心里裝著的世界比眼前看到的更廣闊。
這股韌勁,才是真正的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不是結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直以來,詩和遠方被看成無欲無求的仙境生活。
我們看著50多歲的大爺開著車全世界自駕游,再看看自己手頭上焦頭爛額的工作,凌晨三點也被甲方奪命連環催,便對生活失去希望,恨不得立馬退休,逃避這一切。
可你忘了,成年人過日子,最真實的一面是妥協。
50多歲的大爺大媽們正是熬過了這段艱苦奮斗歲月,妥協了所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才有今天的自駕游,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那段泥濘路要走,誰也躲不掉。
有的人為了生存妥協,岳云鵬當年為了家人一口熱飯,保安、服務員都干。
生存下,他的詩和遠方,是一家人圍成一桌,吃著一盆又一盆熱餃子。
有的人為了夢想妥協,郭德綱當年為了養活德云社,被關在合肥步行街鼓樓的透明櫥窗內,面向過路人,跳舞、打拳、講段子、吃泡面、洗臉、睡覺,像個猴子一樣,呆了足足48個小時。
生活下,他的詩和遠方,是站在舞臺上,說著自己最愛的相聲,演著京劇,想演什么就演什么。
詩和遠方,是在期待里,接受妥協,是在無奈恐懼里,錘煉逆商。
而一切的期待和妥協,都要等你上了路再說,“開始”只是一個點,而人不活一個點,人活起伏。
2020年這個庚子年,是一個轉折點。
受到疫情影響,有多少計劃被迫擱淺;有多少人承受著更大心理壓力,掙扎向前;有多少人遭受生死離別,永失所愛;有多少人一夜白頭,一夜長大……
可正如影片《無問西東》開篇提出的: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若你知道世間疾苦,有不公有意外,你是否有勇氣去真實面對呢?
真實是什么?
“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這是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給學生時代吳嶺瀾的真實答案。
當時,特別擅長文科的吳嶺瀾,選擇了在他看來只有“好學生才會選擇”的理科,結果物理成績慘不忍睹。
聽了梅校長這番話之后,吳嶺瀾便終日糾結,思索到底讀書是為了什么,思索自己到底喜歡能干什么?
一日,聽到泰戈爾的演講,看到站在他身邊的徐志摩、胡蘭成和林徽因,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二十幾年后,吳嶺瀾成了清華文學教授,戰亂時去西南聯大教書。
學生沈光耀,面對父母的期望,成了滿腹經綸的文科生,突面戰爭的無情突襲,開始無所適從,在吳教授的開導下,決定直面戰爭瘡痍,毅然決定棄筆從戎。
當他駕駛著戰機,給饑餓的孩子們投下食物的時候,那一刻,他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所以,真實不只是固執地追求,不同年代有合乎時宜的追求。
在和平年代,是去大城市拼搏還是在小城鎮穩定過一生?是去創業還是保住現在的“飯碗”?是先去工作還是考研?
這些真實的想法與世俗之間的沖突,總得做出一個選擇,而不是逃避和抱怨。
面對選擇,有的人雖然辛苦但無愧于心,有的人過得自在卻內心空了個洞,每一種選擇都有代價。
無論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才是詩和遠方接地氣的一面。
詩和遠方與茍且生活,相互成就
在回信的最后,高曉松說了一句話:慌張是青春本春。
這句話引起了網上強烈的共鳴。
共鳴的背后,不是廉價地懷戀青春,而是想說:
珍惜慌張的青春吧,哪怕走錯了路,也會發現一角新世界。
慌張化成行動,那才是動力,不然,都只是百無聊賴的焦慮和無病呻吟。
邁出那一步吧,干就完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活如果不解決眼前的茍且,詩里的內涵你讀不懂,遠方的意義你也悟不出。
唐代杜甫,前半生,妻兒圓滿,可工作不順,連長安詩人100強都沒進,飽嘗冷落;可后半生,戰爭顛沛流離,近20年都在詩和遠方,想著今非昔比,寫下千古名句。
所以,抱怨無用,只有從茍且生活里體驗生存的意義,才能在詩與遠方里升華,人活一股韌勁。
否則,再多的詩與遠方,你也只是快遞和郵差。
如果你熱愛當下,深耕茍且,那么心里的詩和遠方可以助你坦然面對,遠處的詩和遠方可以助你提高眼界。
想起了余華的《活著》,很多人聲稱受挫時,一定要去看的書。不是去比慘,而是要活著。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的離亂、喪妻失子,一家八口,死剩他一個,夕陽西下,老年的他和老牛,走回了家中。
他早已不是活著了,他是堅韌本身,也是中國人的縮影。
我們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不為別的,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所有的悲劇并不是一個人的命不好,而是你感受不到“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你選擇不了命運,但你能選擇人生態度,這就是一股韌勁。
還是那一句,邁出那一步吧,干就完了,莫問前程,無問西東。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