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發問」本身,帶給我們最多震撼
發布時間:2021-03-23
1689閱讀
我們長久以來的想法和感受
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 ——愛默生
年前,我問了編輯部的同事們一個問題: 你們有遇到哪些提問,是直擊你們心靈的?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曾在一段感情糾纏了一年,在痛哭傾訴時,朋友的一個靈魂拷問,讓我瞬間幡然醒悟,后來我離開了那段關系,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這樣的靈魂拷問在我的人生發生了很多次 —— 一個困惑已久的問題、一個無法走出的困局,轉頭卻被某個人的一個發問所解救。 反過來,同樣的,自己一個不經意的發問,或許也曾帶給別人改變。 因此我發起了這場「直擊你心靈的問題」的交流會。 有些人分享了從小就反復自我拷問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分享了一個問題給自己帶來的巨大改變。 那些問題有的好笑,有的感人,也有的令所有人陷入沉默。 我將他們的“靈魂拷問”整理如下,希望也能帶給你靈魂撞擊。
- One -
之前參加公司內部的團體活動,討論到一個被父母干涉婚姻的案例,女主后來還是結婚了,但她的婚姻一直無法被父母接納。
心理咨詢師在分享的結尾對我們說了一句話:
我們都要去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的父母,不能如我所愿地愛我,我該怎么辦?”
我當時聽到這個問題差點哭了。
盡管表面我想要逃脫家庭,但總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本質上還是想要迎合他們,想跟他們說——“我都做這么好了,現在你們可以愛我了嗎?”
但他們還是老樣子——批評,否定,不理解。
咨詢師的這個問題最直接地揭露了事實——無論多努力,我要的愛父母沒辦法給。
最要命的,是后半句——“那我該怎么辦?”。
它要求我從過去的「自憐」中走出來,開始自我負責——去想“我該怎么愛自己”。
也讓我在跟父母的關系僵局中,找到了一個走下去的方向:至少要好好對待自己。
- Two -
曾經我跟一個朋友吐槽,老板太居高臨下地評價我,在權威面前我無力為自己辯護——
他覺得我做不好,那就是我沒做好;他說我不努力,我再解釋,他就會說我在找借口…… 朋友很淡定地說,下次他再評價你,你不用費力解釋,就問對方一句: 哦?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 他繼續說: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共謀的。 在關系的兩端,如果你輕視自己,對方的話事權就會變得更重一些,這個關系就開始不平衡。 你認同了他給你扣的帽子,就很難脫掉,至少在那場對話里沒辦法。 只有跳出他的邏輯,用你的邏輯去發問,你跟他變得相對平等,此時誤會才有可能澄清。 “哦,你是這樣想的?”,你是在提醒對方——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更不是事實。 問出這個問題的你,也跳出了被害者的思維,讓領導看到你的不卑不亢,從長遠來說,這也是領導想要的。
- Three -
失戀的時候,我曾用過很多方式想要回對方的愛——我寫了很悲傷的朋友圈、喝醉酒、發短信等等。
好朋友看不過去,問我:“你做了這些,那又怎樣?” 對啊,那又能怎樣?我想要的,對方已經不在乎了,繼續作踐自己,又能怎樣? 沒有你,不就是從兩個人的生活中走出來,重新適應一個人的生活?沒那么糟。 后來我經常用這句話。 在上班遲到很驚慌時,問自己:那又怎樣呢? 事情已經發生了,最壞的結果,就是被領導白眼或被扣工資,我能承受。 聽起來很耍賴皮,但是這真的減少了我很多焦慮,我明白最壞的結果,然后就去承擔。 遇到小錯,多問自己“那又怎樣”,才能輕松應對,而不是被恐慌吞噬。
- Four -
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我總拿捏不定主意,這時候我就會問上司“怎么辦?”,她每次都會看著我,問出魔鬼般的四個字:
你 覺 得 呢?
我一開始很錯愕:我在問你問題,為什么反問回來,難道是在諷刺我嗎?
可是,接著我鬼使神差地出了很多主意。
原來我這么有想法……為什么之前總想依賴上司能告訴我怎么做呢?
后來我理解這件事,其實是初入職場的我,習慣了學生時代那一套“一遇到難的,就去看參考答案”的模式。
“你覺得呢?”這樣的發問,把我的問題還給我自己去思考。
不依賴“答案”“命令”是會很有壓力,但得到的是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過去我害怕這個問題,但現在我不怕了。
每次我反饋工作都是這么說的:事情是這樣的……我認為我們可以選擇……
我已然是一個有自信有素養的職場girl。
- Five -
現在90后的工作群體,一天如果不喝一杯奶茶或咖啡,好像,就無法活下去。
因此我們公司有人建了一個奶茶群,叫“開車續命”。(車是“購物車”的車) 在一次吆喝上車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了一個好奇:如果我不喝,會怎樣? 結果,當天我徹底忘記要喝奶茶這件事。
而且發現,沒有咖啡因和糖,我也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這個問題,后來被我應用到很多“腦子想做,但身體不想動”的事情上—— “如果我現在起身收拾一下去健身房,會怎樣?”“如果我再做最后10個卷腹,會怎樣?” “如果我做/不做……,會怎樣?”——你會如何填寫這個句式呢? 一次只能填一個哦。
- Six -
記得我讀大學時,有很多情緒瀕臨崩潰的時候。 那時候我去問過老師:以后會好嗎? 我也問過男友:以后會好嗎? 我還問了那些生活經歷比較多、比較有智慧的人:“以后會好嗎?” 那時候的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活下去的意義是什么。 但就是不斷地去問這個問題,在每次質疑,每次不知如何是好,每次崩潰……它都幫我撐過最難熬的時刻。 以前日記寫得最多的也是“以后會好嗎?”,但最近一年日記本沒有這句話了。 我想我現在應該是有點“好了”。
- Seven -
初中住宿的時候,每次我遭受到委屈,我都會打電話問我媽,“媽媽,我是可愛的對不對?”
每次我媽都會給我不同的回答。
但每次回答的最后,都是“可愛”。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媽突然反問我:那你覺得媽媽可愛嗎?
我說,媽媽很可愛。
她回答:我可愛,那你當然也是可愛的。
- Eight -
我在一位咨詢師那里,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一位來訪者,在初中時遭受了全方位的夾攻: 在家里,父母也給他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變優秀的要求; 在學校中,因為成績差,老師打壓他,身邊像考試機器的同學也不待見他。 家和學校都壓抑得令他喘不上氣,他4次走到學校的天臺,想要結束一切痛苦。 每次站在邊緣的時候,他都反復地問自己很多個為什么: 為什么我要去死?為什么該死的人是我?為什么每次我想死的時候都站在這里但不跳下去?…… 神奇的是,每一次,他都安然地回來了。 咨詢師說:在危機的關鍵時刻,那幾個問題救了他一命,將他和死神拉開了距離。可以說,是他自己干預了自己的自殺。 好消息是,現在的他,已經沒有自殺傾向了。
-Nine-
在咨詢室里,我說了一個家庭互動的場景,我的心理咨詢師問了我一句: “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回答了很多的想法: 可能他們真的很忙,顧不上我;可能我就是他們的一個累贅:可能他們并沒有想要把我拋在那里…… 我的咨詢師還是問:你這時候,是什么感覺?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這樣的問題他問了我很多很多次,我一直都無法回答,直到有一次他說: “不是你的分析,也不是你的想法,你本人,此時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我緩緩說出了:憤怒。 那一次咨詢結束,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舒暢! 因為,我說出來了。
那個我隱藏、壓抑了很久的“模糊的不舒服”,終于有了一個名字,叫「憤怒」。
寫在最后
過去我們總想要找一個答案,卻沒想到,原來是「發問」本身,帶給我們最多震撼。
不要停止發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身邊人,因為那可能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