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沒有感情的酷蓋嗎?
發布時間:2021-03-18
4322閱讀
人類想讓AI擁有個性和情感,自己卻不斷追求理性、摒棄情感。可也恰恰是這些喜怒哀樂,讓我們如此鮮活地存在著……
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聊起她與“AI”男友(戲稱)的事。 她是個情感豐富的女生,有時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但無論她談到一個多開心或者多難過的事情,男友都無法切身體會。 “我沒有這種感覺”,“我理解不了”,相反的,他總會客觀地分析一堆原因。每次“冰與火的交鋒”,都有些啼笑皆非。 是男友不愛她嗎? 不,她已經是“離他最近”的人了。除了她,他甚至不會和任何人討論感受和情緒的問題,因為根本說不出什么,或者說,“沒必要”。 這樣的極度理性,讓她羨慕和好奇,也讓她有些孤單。 你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沒有感情的酷蓋嗎?
這種“冷漠”名為述情障礙
在我們身邊,會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無法描述自己的情緒,思考問題過于專注現實和邏輯,像個"機器人"。 他們似乎陷入了一種困境:無法用言語形容情緒,那就等同于,沒情緒。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們的癥狀就被冠以“述情障礙”的名字(這并不是精神診斷)。 而且人們漸漸發現,問題不僅僅表現在“說不出情緒”上——他們中的一些人連感受自己的情緒都是困難的。 我們在產生情緒的同時往往伴隨一些生理反應,比如:憤怒時氣得漲紅了臉,受到驚嚇時面色慘白,害怕時還會微微顫抖。 可這些感覺對他們而言都是困惑的、毫無頭緒的,甚至會認為這些身體上的感受是生病的表現。 覺察自己的情緒已經很困難了,理解他人的情緒更是“奢侈”。 當你聲情并茂地向他們講述一段經歷,他們可以完整地接收到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述情障礙者的邏輯能力往往很不錯),卻完全過濾掉你傳達過去的情緒。 可是,這才是我們最想讓他們體會到的部分! 比如,當你對他說: “我不小心在馬路中間摔了一跤,當時,正好有一輛卡車迎面向我沖過來!就差一米!還好最后司機踩了剎車。” 你在表達:我遭遇了危險,感到后怕,希望得到安慰。 一般人聽到這些,大多會感嘆:“這太嚇人了!”,“這太危險了,你沒有受傷吧?”…… 可有述情障礙的人給的回應,往往讓人覺得不近人情。 “這輛卡車裝載量應該不大,否則照這個速度,制動距離還會更長。” 完全沒有注意到你的驚嚇,還把焦點放在了制動距離上。 這有點像我們常說的“看不懂眼色”,但,他們是真的讀不懂情緒,更加難以做到恰當的回應。
你知道嗎?述情障礙離我們并不遠,據統計,人群中每十個人就有一位,并且男性居多。 他們的癥狀表現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有些人只是缺少了某些情緒體驗,比如不會生氣,不會悲傷,而有些人卻毫無情緒反應; 有些人的極致理性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有些人卻是在成長過程中,丟失了感受情緒的能力。 他們也會笑,只不過,這可能是為了迎合成長中學到的“人之常情”,事實上,他們內心毫無波瀾。 面對期待的眼神,或許他們始終無法“真誠”;而他們的真誠,有時也一樣是傷人的。
他們為什么成了沒情緒的孤島?
♢ 你不被理解的孤獨感,源于他們的共情缺失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一位述情障礙者,你或許會覺得,和他交流起來仿佛隔著一堵墻——總有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感。 我那位朋友就談到過這樣的感受。 有一回,她和好朋友發生了爭吵,十分生氣和受傷,就去找那位“AI”男友傾訴。 可他聽了之后,很理性的將事情從頭到尾捋了一遍,并且給她分析為什么她的朋友會這么做,她又有什么做的不對的地方,還給出了N條實用建議。 最后,他還加了句,“我不能理解,這有什么好生氣的。” 聽完,我的朋友更加生氣了…… 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情緒——她和好友的爭吵讓她傷心了,她希望獲得安撫和理解,而不是指教。 其實,這不是他們在故意氣你,而是他們真的做不到回應你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從未有過情緒的體驗,他又該如何做出合適的回應呢? 即使你有再多的內心戲,到了他們那里,也不過是一部黑白影像的默片。
♢ 述情障礙可能源于“硬傷”或“創傷”
述情障礙者可能具有生理上的“特殊性”。 近年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礙具有可遺傳性,這意味著它被“寫”進了基因。 腦科學研究發現,他們大腦胼胝體的前扣帶皮層區域功能異于常人,這可能是述情障礙的起因之一。 也有研究者認為,部分述情障礙者天生無法產生情緒的生理反應,但另一類人是可以產生反應的,可惜,他們的大腦不會以特定方式來解讀這些信息。 除此以外,成長過程中的忽視和創傷,也可能是述情障礙的起因。 在兒童早期,我們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不斷學習識別情緒、表達情緒以及與他人共情的能力。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孩子沒能得到父母合適的情緒反饋,甚至情感表達也不被允許,這種能力就可能會漸漸消退。 而創傷似乎是情緒的頭號大敵,許多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會表現出對情緒的麻木。 一位名為斯蒂芬的述情障礙者回憶起六歲時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他患有產后抑郁卻未治療的母親在家中縱火,當時,他和弟弟妹妹們全都呆在家里,幸好出門上班的父親發現沒帶午餐回了趟家…… 童年余下的時光,他一直輾轉在各個福利院,所能記得的感受就只剩下恐懼和憤怒,直到長大成人。 他這樣說道:“當時,我身體里有一堆亂糟糟的情緒,我無法適當地解讀,也無法恰當地回應。” 事實上,不少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者,都會伴隨述情障礙的表現。
♢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述情障礙可能源于兩種防御機制
第一種,理智化。 在體驗和談論沖突性話題時,使用這種防御機制的人,會處于極端理性的狀態,始終就事論事、冷靜分析,不帶任何情感的色彩,以此回避沖突可能引起的焦慮。 第二種,情感隔離。 顧名思義,這種防御機制就是隔離與特定情境或想法有關的情感,“假裝”與自己無關,同時,也有效地隔離了痛苦的體驗。 這兩種防御機制并不是述情障礙專屬的,你可能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用。 比如,你要去北京工作,男友卻要到德國發展。二人談論到這件事情時,你始終在分析利弊:在北京發展有更好的平臺,但是生活壓力會很大,去國外發展有利于男友精進專業,但要學習第三語言…… 其實,你只是用這樣的就事論事來避免二人的“沖突”——讓你最不安和焦慮的,是和男友天南地北,想見不能見——這便是“理智化”防御機制。 二人分居兩地,你不和任何人說起,也完全不去想與之相關的事情,一頭扎進工作,滿腦子“我要搞事業”,看起來像個沒事人,其實是為了隔離異地戀的痛苦情緒——這就是“情感隔離”。 防御機制雖然可以保護我們,但若使用過度,可能導致極度理性,從而失去感受情緒的能力。 習慣了將自己的情緒隔離開,自然也會隔離他人的情緒。
有這樣的伴侶, 還能繼續下去嗎?
述情障礙者難以理解情感,但這不等于他們不關心他人。 大部分情況下,當身邊的人處于消極的狀態中,他們會有所感應,并因此而感到不安。 只是,他們不懂如何安慰對方,也不知道怎么緩解自己莫名的不適感。 他們并非完全沒有溫度。 只是,要想徹底擺脫述情障礙是十分困難的。就如上文所說,一些述情障礙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因為成長中受到了很大的創傷。 心理及臨床研究者為此想盡辦法,有兩種具有可行性的方式可供參考。 一種是通過專業的訓練,提高他們對自己身體反應的感知能力,以此改善對情緒的感受力。 例如,有研究者發現,能夠敏銳感受自己心率的人,也能更好地識別他人的情緒。 另一種從培養情緒調節技巧入手,比如觀看影視作品,從故事和畫面中重新學習識別情緒的能力。要是有人陪伴在身邊,與他們交流故事情節,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雖然述情障礙很難改變,但也有很多人與述情障礙者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有人因為情感豐富而備受困擾,就有人認為只有理性和邏輯的一生沒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如果你被他的理性所吸引,欣賞他不被感性左右的“天賦”,也愿意接納他回應的木訥,這仍會是一段美好的感情。 回想起我那位朋友與我談論“AI“男友的樣子,聲音輕快,笑聲爽朗——雖然會有生氣的時候,但她也愿意接受二人的不同,易被情緒左右的她還挺欣賞男友的超理性。 如果你的身邊也有這樣一位家人或朋友,你們的交流讓你頻頻受挫,希望你能明白——這不是你們任何一方的錯,也不必因此而懊惱。 只是,對于他們情感上的回應,不能抱以太高的期待罷了。
那么,述情障礙者要如何知道自己愛上了一個人呢? 大概,是這樣的…… “從前,我說我是幸福的,可其實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覺。” “后來,我見到了她。心跳似乎變快了,呼吸有些急促,手心微微出汗。如果書上的描述是真的,那我黑色的瞳孔多半也放大了些,正深深倒映著她的笑臉。” “然后,我知道了幸福是什么。” “就是這種怪怪的感覺。”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