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后悔嗎?
發布時間:2021-03-02
2461閱讀
年前,《奇葩說》第六季完美收官。
終極辯題“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后悔嗎?”直擊心靈,引發熱議。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其實有些困惑:
平凡人的定義是什么?
專門去查了下詞典,給出的釋義是:平常的人、普通的人、不出眾的平民百姓。
也就是說,指個人能力、貢獻和特點的平凡。
與之相反的,是偉人、英雄、名人或者成功人士。
他們是在社會上,或者某一范圍內脫穎而出、卓爾不群、引人注目和贊譽的人物。
一旦打上這個社會烙印,人生似乎就被盛裝加冕,變得隆重、璀璨、可圈可點起來。
相比之下,平凡的人生是多么無聊又黯淡啊。
所以,原辯題其實討論的是兩層意思:
你能接受自己是個相貌平平、資質平平、運道平平,最終也沒成啥大器的普通人嗎?
這平平無奇的人生,你是否感覺值得一過?
1.
我們有多害怕平凡
去年年底的時候,和一位很久不見的朋友吃飯。
她是我的大學同學,有一些寫作功底,非常熱衷于寫小說,也拿過一些獎,堅信有天能寫出暢銷全球的小說,成為知名作家。
畢業之后,她換了好幾家單位,后來結婚了,索性把工作辭了,在家專心搞創作。
寫了幾部作品,卻多次被出版社婉拒,婆家催著生娃,也一直拖延,加上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很快家里爭吵不斷,亂成一團。
老公提出離婚,她不愿意。
她很委屈:我只是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做錯了什么?
我點點頭:夢想沒錯,生活也要繼續呀。可不可以一邊工作、生娃,一邊寫作呢?
她嘆了口氣:工作和孩子會分走我大部分的精力,就沒法寫作了,我不想變成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女人。
在她眼里,這比離婚,更讓她痛苦。
平凡,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是幼兒園時,害羞膽小沒才藝的“不出眾”;
是讀書時,中不溜秋的成績和默默無聞的個性;
是高考時,拼盡了全力也只考上的普通學校;
是大學時,掛科、失戀、虛度的光陰和未來的迷茫;
是工作時,渾渾噩噩卻又不得不養家糊口的無奈;
是結婚后,柴米油鹽、房貸車貸、奶娃哄娃的一地雞毛。
總之,“平凡”這個詞,在我們的語境中,是帶有貶義的。
不妨回憶一下,王安石的《傷仲永》里那句: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細細品一品,是不是有一股子遺憾、可惜、恨鐵不成鋼的味道?
就像被平均的分母,沒意義、沒價值、沒出息。
為了擺脫“平凡”,大家也可謂是不遺余力,隨手翻翻知乎:
怎樣能在高三迅速提高成績,考上985、211?
怎樣創業,能讓自己成功?
怎樣能成為所在領域的精英?
怎樣養出優秀的孩子?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毛不易在歌里唱: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不允許自己平凡的背后,是恐懼和焦慮:
害怕自己淹沒在人群之中,喪失了存在感,就像死亡一樣。
2.
天選之子的執念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日本版),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十四個7歲孩子的人生軌跡,每隔7年采訪一次。
7歲那年接受采訪時,孩子們的夢想都很華麗:
我想當明星。
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
當然是著名的鋼琴家。
……
笑容天真,閃著光芒。
小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最特別”的。
因為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嬰兒時期保留下來的全能自戀,讓理想毫無疆界地馳騁。
此外,父母不得要領的夸贊,鞏固了孩子的原始自戀,而對于“立大志”的鼓勵,又進一步引導理想自我的膨脹。
這個階段,不分理想和現實,心有多大,自己就有多大。
在看了仙俠片就深信自己擁有同款法術的年紀,一種意識深深埋下:
我怎么可能是平凡人呢?我可是天選之子!
對不平凡的執念,還有一層原因。
一位創業失敗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這樣告訴咨詢師:
我有個哥哥,從小就比我優秀。
我活在他的光環之下,從來得不到青睞的目光,沒有絲毫存在感。
這是我唯一的機會,我只有變得成功、不凡,才能解脫。
可是,我失敗了,活著沒有意義了。
很多父母,無意識中會選擇性地對待孩子:
當孩子表現得杰出、優秀時,滿眼都是愛和溫柔;
而反之,則是掩飾不住的失望,以及情感資源的大門緊閉。
孩子能夠敏銳地察覺到這種“偏見”,為了能被父母看見,獲得肯定和資源,他只有一個選擇:
順從父母的心意,讓自己變得不平凡。
原生家里的這種邏輯,事實上也在社會中復刻。
有一種價值觀叫作:世界只會記住第一名,第二名的存在是沒意義的。
意思是,只有不平凡,才會被看見和銘記。
因為被看見,精英階層能夠獲得更豐厚的回報、更豐沛的資源、更豐富的關系;
而無名之輩們,只能默默爭取、默默放棄、最終默默被遺忘在角落。
我是天選之子啊,怎么能夠被忽略和遺忘?
于是,在這樣大、中、小系統的精密運作之下,我們開始無法忍受平凡的恥辱,走上了不平凡的征途。
“35歲以前,如果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
這是梁曉聲在《郁悶的中國人》中,提到的一名大學生的心聲。
3.
夢醒時分的痛苦
如果在理想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人生會走向病態。
好在,世界憑借著各種客觀規律,發明了一套“矯正機制”。
于是,當膨脹的理想觸及現實的邊界,就會屢屢碰壁,反彈回來一些信息,迫使我們認清真實的自己。
電影《無名之輩》里的胡廣生,從小的理想就是成為悍匪里的佼佼者,做大做強,成為他心目中不平凡的大人物。
但是,現實卻予以頻頻痛擊:
搶劫只敢搶手機店,一番操作猛如虎,到手一堆模型機;
怕疼怕得要命,上個藥膏都能夸張得渾身抽搐顫栗;
被人質一次次挑戰底線,故意激怒,槍都抵在腦門了,最后慫了,不行就睡覺!
甚至,連“眼鏡”這個行走江湖的綽號的來歷,也是吹牛杜撰,撿了條死眼鏡蛇,糊弄群眾的。
他有兩次崩潰:
第一次是看到電視里的報道,被人嘲諷為槍模型機的“憨匪”之時;
第二次是在救護車里和別人對峙,受煙花鳴放的影響,一哆嗦扣下扳機,誤傷了槍里沒子彈的馬先勇。
胡廣生懊悔、內疚、不可思議,怒吼著被耍了。
被警察按到在地上,痛哭流涕的那一刻,他也徹底接受了自己的無勇、無謀、膽小和懦弱。
不平凡的“悍匪之夢”,徹底碎了。
再來看看《人生七年》中那幾個小朋友。
好強的學霸由美,沒去成出版社,只成了一名自助餐廳的營養師;
接受精英教育的貴子,沒考上滿意的學校,費了很大功夫,才當上空姐;
只有想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的三重,憑著天賦和汗水的加持、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在棒球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朝著理想步步靠近。
卻在幾年之后意外退出,進入了父親的印刷廠工作,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夢醒的過程是痛苦的,足以令人哀命運之坎坷,嘆人生之不幸。
也充滿了戲謔和諷刺,那是高度自戀破滅時的味道。
我們在痛苦中看見了自己的局限,身體、資質、運氣、階級,全都布滿著無法逾越的溝壑。
有些人,開始接納現實,調整自戀,規規矩矩地在邊界之內奔走;
有些人,憤憤不甘地死磕,繼續碰得頭破血流;
還有些人,被迫收斂了自戀,卻把對不平凡的期待,投射給了孩子。
4.
一個真相
從標準正態分布來看,99.7%數值分布在距離平均值3個標準差之內,也就是說,真正的天選之子,不足0.3%。
所以,這個真相是:如無意外,我們終將是平凡的絕大多數。
但是,誰說平凡意味著平庸和無聊呢?
有人渾渾噩噩,但也有人其樂無窮。
即便是常規人生模板,也依然可以在局限之內,自由揮灑,創造出一些不同。
比如,曾經被大家嘲笑理想是“家庭主婦”的女同學,活成了讓很多人羨慕的樣子:
不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讓家人幸福感爆棚,對她寵愛無限;
還憑借多年練就的一手好廚藝,在老公的幫助之下,成為了一名美食博主,小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那些樂于享受平凡的人,反倒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充滿愛和詩意,以及小驚喜。
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了整合理想與現實的能力,能夠靈活調整預期和目標。
心態更加平和、穩定,因而也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滿足。
就如《奇葩說》中,邱晨所說:
人的一生很短,有些高山,我們永遠無法企及,那就遠遠看看,也行。
以及,看看自己周圍,有哪些值得爬爬的小山。
當然,非凡也好,平凡也好,其實都是充滿未知的終極狀態。
大器晚成的人也有很多,不到最后一刻,誰知道我是不是那個“意外”呢?
關鍵在于,在通向結果的旅程之中,你有沒有縱情馳騁人生:
投入喜歡的事情,充分釋放攻擊性,適時、適當地調試邊界和方向;
享受愛與被愛,在體驗中不斷得到滋養;
追尋飽滿的人格,看見和接納真實的自己。
這樣,最后即使沒成為詩人,也將人生過成了一首詩。
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