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察的時候,改變就開始發生
發布時間:2020-08-16
1728閱讀
心理咨詢為什么能夠有效地改變一個人,尤其是長程的心理咨詢?
除了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來訪者疏泄和梳理情緒,提供更多看問題的視角外,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心理咨詢增加了來訪者對自己認識的同時,也提高了來訪者在日常生活即咨詢室之外的自我覺察能力。
什么叫“自我覺察”?“是指個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緒、行為、想法、人際關系及個人特質等方面的狀況、變化及發生的原因。自我覺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讓覺察的自我從心智中分化出來,把自己的心智作為一個對象來加以認識。”(百度百科)
講得更簡單直白一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另一個你,一個充滿覺察性的自我的你,在看你自己的生活,你在觀察你自己。
我舉自己的例子。
有一天我和老公去電影院看早場電影。提前了10分鐘到,趁著等待的時間,我一直低頭處理手機上的微信消息和郵件。等我處理完,發現時間已經超過電影票上的放映時間10分鐘了,電影還沒有放。
于是,我就出去找電影院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原來電腦中自動播放的程序壞了,值班的工作人員那天只有一個年輕女生,因為缺乏操作經驗,她正在打電話問經理怎么辦。
再次回到放映廳里,我和大家匯報了情況,并且非要叫我老公去辦公室看看那個電腦怎么操作,因為我老公是程序員,老公一邊從座位上站起來,一邊很無奈地說:放電影我哪懂啊?!
這時,也有一兩個其他觀影者出來和我們一起去影院的辦公室。
在超過原來電影播放時間20分鐘時,值班人員在經理的電話指導下進行了手動點播。
看完電影,回到家后,我陷入了思考,不是對電影,而是對自己:
雖然,我只是催工作人員趕緊解決問題,并沒有幫上什么實質性的忙。但是,我的行為表現和其他人有點不一樣。為什么大家都沒有出去,就我一個人急著出去找工作人員呢?我當時是怎么想的?我想解決問題,我想幫自己的忙,同時也想幫助大家。我想,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有自己可以做的事,可以承擔的責任。
這件事之后沒過幾天,我去上心理學培訓課,8人一個小組,課程中有一個“價值大拍賣”的小組游戲練習環節,我們需要一個組長,他要進行拍賣和分數的統計。當時,有一兩個同學讓我當組長,我也愿意,就自告奮勇當了組長。
在這個游戲中,我們每個人都有100萬,拍賣工作中的“自主性”“變化性”“助人性高”“能照顧家人”“收入高”“穩定規律”等價值,每個價值10萬起拍,最低加價是一萬,價高者得。
有的同學用100萬拍下了“能照顧家人”這個價值,有的同學用70萬拍下了“工作氛圍好”這個價值。我用71萬拍下了“助人性高”這個價值,我還非常想要 “自主性”這個價值,但在和另一個同學的競拍中,由于不夠果斷,被她以30萬拍走了。
這個游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看中的工作價值到底是什么。
這兩件小事,讓我看到,我的助人性、承擔責任以及自主自發性方面是比其他人更高的。所以,我才做得了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可以自由職業7年并發展良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經常這樣去看自己,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己,形成自我覺察的習慣:“我的情緒感受是什么?”我會思考和分析自己的行為, “我當時是怎么想的?”“我的自動反應是怎樣的?” “我為什么會那樣做?”
這就是自我覺察。
在一次次的心理咨詢過程中,來訪者一次次將自己無數的日常生活事件,尤其是那些會引發強烈情緒體驗的事件帶到咨詢空間來,咨詢師和他一起去看那些情緒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去分析他當時為什么會那么做。幫助他去認識自己,覺察自己。
還有的時候,來訪者直接會把自己的模式或者劇本呈現在咨詢中,因為一個人是一個整體,他如何對待別人也會如何對待咨詢師,他也會在咨詢中呈現他的行為模式。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總是遲到。咨詢幾次之后,我發現她好像生我的氣,我對她的感覺也從一開始的喜歡變得不那么喜歡了。
我想知道我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我覺得這個部分的反饋對她而言也許會非常有幫助。
于是,我問她:“你是不是在因為什么事情生我的氣?”
我還做了一個有點冒險的自我曝露:“我一開始挺喜歡你的,可是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好像沒有那么喜歡你了,我很困惑。”
她非常驚訝,因為她確實生了我的氣,也正感覺到我不那么喜歡她。她還說,這種不被別人喜歡的感覺在她的戀愛和工作中一再重復。
她認識一個男生,剛開始對方會主動追求她,很喜歡她的樣子,等關系近一點,對方好像就不那么喜歡她了,要么就不再追求她,要么就是談了一兩個月的戀愛就分手了。
進入一個新的單位,也是如此。同事們剛開始也喜歡她,和她關系比較親近,之后好像就不那么喜歡她了,關系變得疏遠。
但是她一直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之后,我們通過梳理和分析,發現她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會“勾引”別人不喜歡自己,比如她經常遲到,明知道這樣做對方可能會不高興,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她還會對別人有一些隱含的期待,這個期待是“我不說但我希望你滿足我,你要是不滿足我,我就生你的氣”。
她對我就是如此,有時候她發我的微信,我沒有及時回復,有時候她說的哪一句話我沒有很準確的理解,她就對我生氣,但是她不會告訴我她因為什么而生氣。同時,在她的內心深處,她認為自己就是不討人喜歡的,所以我才沒有及時回復她的微信,才不那么理解她。
最后,她又對別人對她的不喜歡,感到受傷和憤怒。
實際上,是因為她對人有過高的不言明的期待,當別人讓她失望,她就生氣。別人在和她的相處中,感受到她的生氣,就變得沒有那么喜歡她,開始疏遠她。
她的遲到,她的生氣都是對別人隱含的攻擊,對別人令自己失望的懲罰,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對自己生悶氣的人,也沒有人喜歡被懲罰,所以就會疏遠她,不喜歡她,而這又進一步驗證了她對自己的認知:我是不討人喜歡的,別人是不喜歡我的。她因為這個驗證而憤怒和受傷。
對別人有過高的不言明的期待——別人令她失望——她感到受傷,產生生氣或憤怒來攻擊和懲罰對方——對方感受到這個攻擊——不喜歡她,疏遠她——她驗證了自己不被人喜歡的內心信念——因此感到憤怒和受傷
這一切環環相扣,形成非常完美的劇本,不斷上演,again,again,again,堅不可摧。
當我們在咨詢中發現這樣一個劇本,自我覺察就已經開始了,她會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到自己是不是又拿起這一套劇本開始演了?自己此刻演到哪一部分了?
當她有覺察的時候,改變就開始發生。
她可以在這個劇本的任何一個環節停下來,也可以進行各種改變的嘗試。
她可以嘗試降低對別人的期待,她可以嘗試把自己的期待表達出來,她也可以把失望受傷的情緒通過不指責的方式表達出來,她可以把“我”和“我的行為”分開,告訴自己,“不是別人不喜歡我,而是我的一些行為會導致別人沒法靠近我……”
當她建立起自我覺察,且自我覺察越來越清晰深刻,她的改變就越容易發生,重新掉入劇本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以及大腦的神經系統回路,最終重新改寫自己的命運與生活。
當然,這個過程艱難而漫長,但是卻非常值得,因為它帶來的幸福感是永久性,同時這個過程可以讓一個人形成自我覺察的生活方式,能夠把自己從潛意識的心理模式中解放出,活得更通透和有智慧。
如何獲得自我覺察的能力?
除了做心理咨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著做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在觀察中嘗試著回答以下一些問題:
這件事的處理從側面反映了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的價值觀是什么?我更看重什么?
我為什么會這樣處理這件事?我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
我有沒有和別人不太一樣的地方/反應?
我的優勢、劣勢在哪里?
我有什么性格特質?如果用五個詞來描述我的正面特質,會是哪五個詞?有沒有什么事情可以說明這個特質?如果用五個詞來描述我的負面特質,又會是哪五個詞呢?有沒有什么事情可以說明這個特質?
我能、我適合、我擅長和我喜歡的事情分別是什么?
和怎樣的人相處我會感覺愉快,和怎樣的人相處我感覺不舒服?為什么?
……
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你會逐漸成為自己的觀察者,對自己的很多行為變得有所覺察,就像我們中國人說的“觀自在”,我從自己身上跳脫出來,站在外部一個更遠的地方反觀自己,像照鏡子,像觀察別人一樣觀察自己。
這一切都在幫助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讓自己更有覺知地活著,而一個認識自己的人,一個有覺知的人,他活得一定更加清醒,也一定是更容易活出自己的人。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