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一直無法接受別人的稱贊
發布時間:2020-06-14
1985閱讀
1.有一朋友教一成人入門的繪畫課,她說自己經常會經歷一種奇特的現象:有的學員明明很有天分,畫出了很好的畫作。可是不管她多么肯定,或者其他的學員也一致給予他們認可和稱贊,可畫作的作者就是不相信自己畫得好,他會堅持地認定那只是很普通的作品,甚至會覺得老師、同學都在拍他馬屁或者欺騙他。
在這幾年做心理咨詢和帶領成長團體的過程中,我對此現象也屢見不鮮。
遇到的一些來訪者,當我看到ta身上的閃光點或者優點的時候,無論我當時給予ta多么正面和肯定的回應,ta就是不相信自己身上蘊含著我所說的那些美好。
在成長團體中也是如此,有的團體組員無論獲得帶領者和其他組員怎樣正面評價都認定自己是不行的,自己是有很多問題和缺點的,他們甚至壓根不相信其他人積極的評價。
他們對于褒揚的態度與其說是懷疑,還不如說是近乎完全過濾般地隔離,甚至可以說是充耳不聞,油鹽不進,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對于任何一點的批評,即便是毫無道理的批評,都會立刻眼睛發亮,非常接受和認同,同時內心受到深深的傷害。
當你讓ta談論一下自己過往的成就時,ta往往會說:“我這人沒什么成就可講的。”“我的經歷很普通。”“我是個很乏味的人。”
當你讓ta談一下自己的優點時,ta說不到兩個優點,就不自覺地開始對自己的缺點如數家珍:“我長得不好看。”“我社交能力不行。”“我不夠聰明,又不夠努力。”
如果你深入了解ta,知道ta的一些經歷之后,比如你知道ta會彈鋼琴,稱贊ta多才多藝,ta立刻會說:“沒什么的,很多人都會,我的彈奏水平登不了臺面。”
比如你知道ta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夸ta真厲害,ta立刻會說:“我的這個專業很容易考的,只要稍微認真準備一下的人都能考上。”
……
他們的這些表現絕對不是所謂的謙虛,而是他們就是這么真心實意地看待自己的。在他們的眼中,他們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好”,只看到自己的“不好”——那些自己的缺點、問題、不足、無法勝任的事。
他們對于自己是看不起的,是不滿和自卑的,對于別人給予自己的肯定和稱贊,他們壓根不相信,相反的,面對別人取得的一點成就,他們卻又太過高看,總覺得別人很了不起,自己哪哪都不如別人。
總是對自己不滿,總是無法接收到他人給予的肯定的評價,總是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者,大多內在的交往態度和模式是: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他們認為無論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強得多。
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一個心理狀態呢?
只要追溯他們的成長經歷,你便有了答案。
我有一個來訪者,每次一談起他對自己的看法,他便會開始攻擊自己,對自己的樣貌、智力、學習成績、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進行毫不留情地批評和貶低,聽得我都覺得好難受。
我問他,小時候父母是怎么對待你的?
他答,父母總是拿我和別人進行比較。
他記得自己5、6歲時有些害羞,父母總說,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性格就比較開朗,你不如別人,要向他多學著點,開朗一點。
上了小學,他的成績在班級里算很不錯了,排在前五,但他的父母卻常常說,你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人家總是考第一名,還在重點小學,你得好好努力。
上了中學,青春期的他比較喜歡讀書,沉浸在閱讀世界中,不太懂得與人溝通,這時,他的父母又會說,你看你三叔家/二姨家的某某某,人家跟你一樣大,那張嘴多會說話,你就是嘴笨得不行!
……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想要不自卑都很難。
小時候,是父母覺得他不好,他不行;長大了,他內化了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自己覺得自己不好,自己不行。
這類自卑者的父母要么常常批評和挑剔他們,要么極少肯定和稱贊他們,再要么就是總是將他們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每一次比較,他們都是被比下去的那一個。
這些父母非常認同 “夸獎會導致驕傲,驕傲會使人落后” “批評才能使人進步”。所以,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懂得肯定和贊美孩子,而采用貶低、打擊、批評的方式,結果孩子都被摧殘得自卑的很,自我評價偏低,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人贊美和肯定。
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跟他人的比較過程中,總有不如他人的情感體驗(而實施比較這一動作的人大多是他們的父母),這樣的體驗長期積累下來,如果沒有一個外在積極的干預(改變的契機),他們自卑的狀態就容易被固化。
自卑者是具有攻擊性的,他們每一次與他人的比較就是與他人的較量和競爭,而較量和競爭則是一種攻擊性。
這種攻擊性幾乎是一種自動化的程序,看到別人——開始比較——很快認定對手比自己強——攻擊性朝向自身。
在咨詢中遇到此類來訪者,我會這樣描述他們的心理狀態:你還沒有出門與別人交戰,就已經先把自己猛揍了一頓,并且還把自己給揍趴下了。
2.我注意到自己寫心理類的文章,常常有人會在文章后面留言: “你只說出了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沒說。”或者說:“沒有干貨。”
很多人希望有一套具體可操作的方法,立刻解決問題,改變自己這一心理,我非常能夠理解,但是如果我們不把問題看得清楚透徹,不在其中充分地感受,然后不靠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辦法,而依賴外在所謂的干貨指導,實際上得到解決辦法也是無效的,因為這個辦法根本無法促使你改變。
對我上文講到的自卑者而言,想要改變自己自卑的狀態,
第一步需先對自己的內在模式有一個非常清晰地了解,或者說深刻地自我覺察。
然后可以嘗試停止這一模式。
對于任何一個壞模式,改變并不是將其變為好模式,而是停止繼續重復這一舊模式,你可以理解為經濟學上的“止損”,但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你想想看,一個人重復了幾十年的習慣,你讓ta要消除這個習慣,就是在跟自己做斗爭啊,這一過程往往充滿了折磨人的反復和艱辛。
一旦自卑者能夠停止自動化地與他人比較,或者自動化地猛揍自己這一方式,當別人與他互動時,肯定和贊賞ta時,ta便容易接收到這樣正反饋的信息。
同時,ta可以嘗試對自己進行肯定,對自己溫柔以待而非批判和攻擊。
這樣便擴張了自己的經驗。收獲了新的經驗后,慢慢用新經驗覆蓋舊經驗,建立起新的適應模式。
張國榮有一首歌叫《我》,國語版的幾句歌詞是:
I AM WHAT I AM
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
快樂是
快樂的方式不止一種
最榮幸是
誰是造物者的光榮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我喜歡我
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里
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造物者的光榮。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自信的聲音,只是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與這內在的聲音失去了聯結。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重新聯結上這內在自信的聲音,我們便能學會對自己滿意,擁有自我肯定與欣賞的能力,學會悅納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贊美,也可以很堅定地對自己說“別人很好,我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