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來求治的患者非常急于讓我幫他去除癥狀,卻不肯花時間通過癥狀來反思自己。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不僅不會幫助他擺脫疾患,反倒會陷的更深。所以,當我們進行心理治療或自?我治療的時候,我們要反思:我到底可以從“癥狀”中得到什么?
我到底可以從“癥狀”中得到什么?往往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一個問題,我們總是責怪癥狀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卻沒有意識到:也許不是癥狀一直糾纏著我們,而是我們一直不肯放棄癥狀。如果不認清這背后的目的,而只是一味地想要去除癥狀,當然會無所得。因為我們對自己缺乏深入的了解——當一個人被買了,還幫別?人數錢的時候,想必,他不是傻子,就是有隱情。
下面我們通過一系列各種被冠名以:強迫、焦慮、恐懼、抑郁等患者的經歷來更好地理解上面的話。
案例一:
一位女性患者目前存在強迫行為與思維。她的癥狀表現為:擔心不吉利的數字,比如四。如果做事情的時候想到了“四”這個數字,就必須把想過的事情再想一遍,因為他害怕這個不吉利的數字給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帶來不利的影響。后來,她又發展出了新的癥狀——她慢慢地開始擔心在一些混得很差的人面前經過,因為她擔心自己因此也成為那樣的人。最近,他的癥狀又發生了變化——他開始擔心想到他討厭的人的時候,身體會顫抖,如,嘴巴或耳朵動一下。他依然是擔心自己也會變成這樣的人(如,小商小販、拾荒者、農民工等社會底層的人)。之后,她就要想一下成功的人,然后同樣的身體部位也要動一下,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心……
當然,如果表面看來他的行為??似乎很可笑,她自己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正常范圍,但她就是無法停止這種行為。這時,除了一味地克制自己這種病態行為之外,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癥狀存在的根基——我到底可以從癥狀中獲得什么?畢竟,沒有人是傻子,當我們沉浸在一種病態行為之中,并痛恨癥狀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的時候,卻沒有反思,這種行為對自己到底有何種好處。一些患者不認為自己可以從癥狀中獲得什么,其實只是他不夠耐心,如果耐心了解與分析的話,一定可以找到我們真正的目的——畢竟,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自己來說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病態行?為到底是什么目的,讓我們甘愿忍受癥狀帶來的痛苦?想必,我們從癥狀中得到的,一定會大于我們所失去的,不然,這種行為也不會持續存在下去。
后來,這位患者談到,其實這一切也許和她原本對生活的設想有關。從小他生活一切順利,且家境較好,受到身邊人的肯定與喜愛,所以從小他就認為她的生活就應該是圓滿和美好的,而且上帝也會一直眷顧她。她一?直帶著這個幻想生活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她意識到——一切災禍,不順利,甚至是貧窮或疾病,也同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有了這樣的意識,不過她沒有因此而“進化”,反倒投入到了對幻想中的生活的捍衛之中——其實,她一切的病態行為,僅僅是竭盡全力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但他的“安全”又完全是一種幻想,就好像猴子撈月一樣。所以他要不停地撈、不停地、不停地……這樣,她的“月亮”才不會破碎……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癥狀帶給了她痛苦,但癥狀卻維系了他原本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所以他寧愿活在癥狀帶來的痛苦中,也不愿面對現實。也許,對她來說,維系幻想的重要性,要大于癥狀帶來的痛苦,所以她一直??沉浸在癥狀之中。其實,是他選擇了癥狀,選擇了痛苦……
案例二:
另一位強迫患者的癥狀要更復雜一些:她的強迫幾乎無處不在,一個關鍵詞就是“懷疑”——打掃衛生的時候,他因為懷疑不干凈,所以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不停地擦;洗臉的時候,因為懷疑沒有洗干凈,所以她就要不停地洗;拿筷子時候,因為懷疑筷子會掉下來,所以就要強迫性地握緊;看書的時候,因為懷疑自己沒有理解,她就要逼著自己反復地看,結果現在都無法看書,因為一上午,有時他一頁都看不完……
除了懷疑,她還存在另一種強迫——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想到了一個她不喜歡的人,這件事情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就算做好了,她都覺得自己做好是因為想到了那個不喜歡的人,那么自己能做好這件事情,就是這個人的“恩賜”。但被自己不喜歡的人“恩賜”,讓她感到惡心,所以他寧愿不做這件事情。這種強迫對她的影響更大,因為她幾乎做不了任何事情,無法和她認為不喜歡的人接近。有時,就算沒有想到恩賜,只要是他不喜歡的人,做了和她同樣的事情,她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了“玷污”,所以她就做不下去了。比如,她學習中醫的時候,當得知一個在她看來沒有什么文化和素質的人也在學習中醫,結果他就不學了,認為中醫受到了那個人的“玷污”……
她幾乎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也無法停止這種行為。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強迫是一瞬間的事情,似乎沒有中間變量,自己也沒有期望或要求什么”。但事情真的是如他所認為的這么簡單嗎?
首先,我們來看的“懷疑”,他談到因為懷疑,所以打掃家務的時候手就停不下來,雖然理智上她知道已經很干凈了,但理智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理智,其實僅僅是一種社會主流的觀點——從?他人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或不正確的。而“懷疑”其實是來自于她個人化的價值觀與評判標準。所??以先不要急著用理智來否定“懷疑”,我們要先放下理智,進一步靠近“懷疑”,傾聽“懷疑”,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懷疑”其實是和“確定”是相對應的。當我們的“懷疑”有問題的時候,是否提示著,我們想要的“確定”有問題?任何事情都“懷疑”,其實提示著,任何事情都需要“確定”。那么患者到底需要怎樣的“確定”?當她怎么做都“懷疑”,當她無論怎樣都無法“確定”的時候,是否提示著,他一直在追求一種“百分百”及“絕對”的確定?簡單來說,她做家務的時候,就是在逼著自己做到一塵不染;看書的時候就是在逼著自己做到絕對、完全地理解。如果一個人有著如此絕對的追求的話,想必他一定會產生無處不在的懷疑。
第??二,我們來看看的“玷污”,因為害怕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受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的“玷污”,她幾乎無法做事情。還?不僅僅如此,有時她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句話,如果發現這句話出現在一本他認為不好的書上,那么他原本很喜歡的這句話,在他的世界中也會變得很“惡心”;本來他很喜歡大城市,如果一個她不喜歡的人也去了該城市,那么這個城市也會變得“惡心”。從中我們會發現,其實“玷污”來自于對“純潔”的極致追求——正是因為他一直在追求絕對的純凈,極致的完美,所以才如此容易被“玷污”。想必,害怕被“恩賜”也是同樣的道理……
??到這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她所有的強迫行為都是為了達到“極致的完美”這一目的。正是因為他一直在追求“極致的完美”,所以才會引發各種維系完美的強迫性行為。當然,患者是不會甘心承認自己有如此的追求,他往往會反駁到:難倒別人不也是如此嗎?難道愛干凈有錯嗎?我的要求高嗎?我看一些人的要求比我還高呢,為何別人不強迫?所以并不是我有什么極致的追求,一切都是被強迫害的,這一切都是強迫的延伸……她會把這一切都責怪到強迫的頭上,似乎自?己沒有半點干系。但真的是如此簡單嗎?到底是極致的追求才導致了強迫,還是強迫才引發了對極致完美的追求?
相信在他強迫之前的經歷會給出答案:初中的時候她并沒有強迫,但那時她就非常自卑和敏感人際關系。所以她就特別關注外貌和打扮,容不得一點瑕,而且看不起那些不注意著裝和打扮的人,看到這樣的人都會感到“惡心”。當問道為何如此關注外表的時候,她談到做到這一點,就感覺自己??比別人強了……
案例三:
一位社交恐懼癥患者,他目前的癥狀表現為——越是重要的人,他就越加擔心自己的表現及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在親近的人身邊他還算放松,越是在半身不熟的人面前,他越容易緊張。整日在生活中就好像有“一雙眼睛”在監控自己的言行,這雙眼睛既關注著自己的言行,也同時關注著別人的表情和態度。他談到這雙眼睛似乎是在尋找一種“確定感”——因為他不確定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形象和位置。
因為這雙眼睛的存在,他整日活的緊張不安——當“眼睛”出現的時候,他只顧關注周圍人的一言一行,而這些畫面就會在頭腦中定格,不斷地閃現在大腦當中,讓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情,因此痛苦和疲憊不堪。
因此,他整日生活的小心翼翼,比如,在單位的時候,如果自己看一些娛樂網站都會緊張,看手機也怕領導發現,在領導身邊的時候,他都不敢大聲說笑,如果他人有些責備性地語氣對他說話,他整個人就會無意識地回想當時的情景,所以在嚴肅的人身邊,他就倍感壓力……
不僅在人際中,在工作中他也存在嚴重的問題。對待工作,他總是很著急,急著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像他學生時代的時候看書一樣,那時他總是想一下子把一本書看完,有時,工作的時候明明制作一個表格,包含A的功能就可以了,但他總要求自己做的表格也要包含B和C的功能,結果就算制作一個簡單的工作表格,他都要比別人累很多。再比如,一個上午,他只能干完A,但他卻要求自己要一上午把ABC都干完,雖然既往的經歷也告訴他,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當他無法完成的時候,他就陷入到自責當中,也擔心別人發現他的效率低下,因此總是擔心別人問他工作的進度。這種要求自己又快又好完成工作的壓力,加上人際的糾結,讓他每日的工作和生活好似戰場——每天都是在糾結,每日都是在抗爭。只有在沒有工作壓力,人際上平平穩穩,生活中沒有任何波瀾的時候,他才能感到一絲放松……
當然在治療之初,他只想讓我幫他消除這些癥狀,之后做成一個正常人,好像身邊正常人那樣生活,不再如此的糾結。當然,這也是我的職責所在。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理解這些癥狀存在的緣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怕,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焦慮。
“一雙眼睛”,這雙眼睛是一個大問題,在很多社交恐懼及抑郁患者身上都曾出現過這個現象,那么這雙眼睛到底來自于哪里?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
該患者談到,這雙眼睛有兩個作用——監控自己與觀察別人。一個人為何要監控自己,一個人又為何要觀察別人???在治療中他談到:在人際中我不是敏感所有的人,在外部??門的人面前,我還相?對真實一些,不高興就不高興了,但對本部門的領導和同事,我就非常敏感。比如,本部門新來了一個同事,當談到買房的事情的時候,我無意識地說了一句他笨,因為他本來可以早點買,結果一直在等,錯過了好時機。雖然對方沒有說什么,不過這個“笨”字已經在我頭腦中轉了兩天了……但如果是外部門的人,想必我就不會這么敏感。當我問道他,為何如此敏感自己所說的話,又為何格外敏感本部門的人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也許我這樣做是為了獲得!
“獲得”好一個獲得。他到底可以從監控和敏感中得到什么呢?前面已經談到過,一個行為要持續存在,那么這種行為一定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益處,而病態的行為的持續存在,一定是我們獲得的比失去的多。所以很多人甘愿痛苦,而繼續維系著癥狀。
“益處”——其實他的監控無外乎是想讓自己的表現更得體,而敏感無外乎是他想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為??了表現的更好,為了博得他人的肯定,他出賣了自己,成了一個演員,一個超級演員——沒有休息,沒有節假日,每時每刻都是舞臺。他不放過哪怕任何一個細節,他在乎幾乎每一個“觀眾”,而這樣做的代價是,他幾乎無時無刻不活在被他人看穿焦慮中;不活在他人的審??視與評判中;不活在自己各種苛刻的要求中……
后來,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依然停不下來,當問道為何別人的肯定及把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對他如此重要,甚至比做自己,自由地活都要重要的時候,他談到: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我回答到:如果一個人的價值是建立在超越他人,獲得他人的肯定??的基礎上,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價值”的人還真不多!他接著說道:其實,我不僅是想超越所有人,就算是一個人,我都想各個方面比他強……我談到:這種價值觀太“詭異”了,也許正是如此的價值觀,才會產生如此多“可笑”的行為……
到這里,畫面越來越清晰了,他所有癥狀的背后都隱藏著如此的動機——超越所有?的人,超越所有人所有的方面;討好所有的人,獲得所有的人全方位的肯定;做好所有的事,每件事都做到面面俱到……
案例四:
我對我的這二十幾年的人生有好多懷疑,為何我和同齡人相比顯得無知和幼稚?別人在學習和適應這個變化的社會的時候我在干什么?比如別人聊房,聊車,聊很多事的時候,我發現我都不懂,或者僅僅限于一些表面的信息,我感到對于這個社會中的很多事我好像都反應遲鈍,去辦理一些社會事務我也顯得很小心翼翼,而且容易出錯。此外還有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情世故,我好像在任何一個人際情景中都是一個站在門口的禮賓小姐,只有禮貌,禮貌,或者更像一個機器娃娃。
最近的一次爆發不知道原因,是不是隔幾年就要洗禮一次。之前和一個條件與我差距很大的男生(比我小三歲,還暫時沒有穩定的工作)交往過,我那時感到如在天堂,被愛被關懷,而且是對我百依百順的那種。雖然我跟父母爭取過,但是最終他們還是不同意,也許差距太大也是一個婚姻中的隱患。無法和這個男生在一起,讓我一下子脫離了溫室,站在一個危險的路口,現在交往的一個準備結婚的對象,雖然人也不錯,但是我會有擔心,他如果知道我有這樣“悲催”的性格,會不會認為我不正常。
王老師,你說要做真實的自己,可是我好像已經迷失了,我從未發現過真實的自己是什么樣?我常常覺得自己像一個驚慌失措的孩子,迷失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我越是簡單,就越是感到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就越是感到低人一等。要問我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那答案就是“簡單”——簡單的事,簡單的人際,可是我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對未來的人生常感到忐忑不安。
我對著鏡子跟自己說,你有哪里不好?干嘛這樣瞧不起自己?我一邊這樣安慰自己,一邊又在現實中體驗到“失敗”,體驗到自己的“與眾不同”。我這樣寫著,想著你會如何回復——那些話,真的有道理嗎?為何我一直做不到?我好像又一次對心理治療產生懷疑和排斥。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個性,不那么容易被別人討厭,我該怎么做?
我的回信:看了你的信,感覺問題出在兩個方面。首先,談談迎賓小姐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以前你和我談過的“知心姐姐”。似乎你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在討好別人,維系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以這一點活得真實。當然你可能會問:不這樣,還能怎樣……當然,我不知道真實的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我卻知道,過于禮貌的背后是一種虛假的表??現,或者是一種偽裝。所以在人際中表現得好像木偶,其實不是說你就是一個呆板的人,其實是你顧慮的太多,就好像一個小丫鬟,給“大奶奶”倒茶水,怕“??二奶奶”不高興;什么都不做,又怕老爺不高興。試想一個想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人,如何能表現出自己個性及幽默開朗的一面?簡單來說,你對別人有所圖,畢竟討好他人僅僅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這樣只能迷失你自己……對,去找到你圖什么?為什么,如此為了別人而迷失你了你自己。
“不那么容易被??別人討厭”,這句話,我看著怎么這么別扭……別人,別人討厭,是別人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喜好,你如此關??注別人,或者說,有個性,普通人等云云,似乎都是為了做到不那么令人討厭,也許不令人討厭,你就不會那么討厭自己了。從中會發現,問題不在于別人討厭你,而是你一直討厭你自己,所以別人才成了評委。其實,你到底是一個討人喜歡,或討厭的;有個性,或沒有個性;普通,還是不普通,這一切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何討厭你自己,這也是需要反省的問題,畢竟芙蓉姐姐都喜歡自己,為何你不能;畢竟,一些不受人歡迎的人,也可以活的很好,為何你不能?問問自己的心……
對于心理?治療,她僅?僅是一面鏡子——內心中的鏡子。她僅僅是幫助你,看清你自己真正的問題——病態行為的背后隱秘的動機。
不知不覺寫了很多,其實可以??一直寫下去,因為每個案例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患者沒有意識到的隱秘動機。我們往往責怪病態的行為或過度的情緒反應,卻沒有反思:我們到底可以從這種行為中獲得什么?是什么促使病態行為一直維系至今?如果我們能找到癥狀背后的原因及動機,相信我們距問題的核心更進了一步,對自己的了解更深了一層。
當然不是說,我們找到了這背后的原因,就可以一下子好起來,但總歸不至于一味地在表面的癥狀上打轉了。此時,我們才可以發現我們真正的“敵人”及問題所在——也許,正是某些病態的欲望與追求,才造就了我們病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