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乞丐很可怕,因為物質匱乏的年代餓死了幾千萬人。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生理上的餓死已經不常見,但精神的饑餓卻顯得尤為突出。
精神乞丐一般會不易像物質的乞丐那么容易被發現,而精神乞丐和物質乞丐也沒有太多的相關性,一個物質方面很富裕的人,也可能在精神?上很匱乏,而一個物質上很貧窮的人,在精神上卻也可以很滿足。所以精神乞丐和物質沒有必然的聯系,就算精??神乞丐追求物質的滿足,也不僅僅是為了物質上的富足,反倒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價值,也同樣是為了填補空洞的內心。
精神乞丐的起因在于從小并沒有被真正地愛過。一個沒有真正被愛過的人,往往內心會很空,就急于用各種可以獲得愛、獲得肯??定、獲得光環的東西來填補,但似乎這是一個填不滿的坑。但??對于內心缺乏愛的人來說,他別無選擇,畢竟內心就好像有一個黑洞,如果他不努力向上爬就會被黑暗吞噬。
“我是個精神乞丐,但是但凡我還沒餓死的時候,我就不承認是乞丐,因為我認為無論我是不是乞丐都沒有援助之手。好像只要我尋求幫助,或者提出要求
就會被拒絕或者被罵
不是尷尬,應該是一種恐懼
被責備,被挑剔、被批評是一種恐懼,害怕被罵,害怕被打
在我媽眼里,我一生下來,她就是我婆婆,我爸又基本沒有把我當女兒看待。我不知道我是誰。小時候,有時候作業寫到很晚,雖然有個火盆,腳都是冰涼的,我覺得我真的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子這樣,我怎么也想辦法呵護一點點,沒有陪伴,沒有任何改善。為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對我呢?我不是你們的孩子么?我只是一個孩子呀。
好像我像個乞丐一樣精神匱乏,但是我卻不是乞丐,因為我總在渴望別人會主動的為我做點什么,因為我好像一直停在那個地方,我是個孩子呀,他們是我的父母呀,為什么不可以主動關心我一下呢?,好像是我一直在求的東西,??再求他們主動的一點點關愛。盡管現在有了成年人的殼,好像那個小女孩一直坐在腦子里。好像我一直在想不通這個問題,其實到現在我都知道,我真的是求而不得,本來開始我還覺得他們改變了一點點呢,雖然現在也主動給我打個電話,但也是例行公事——你看我已經做出關心了呀。“
缺?愛,所以就需要補償,畢竟一個人可以自主獨立的根基在于自愛——內心深處的自我接納與認可。為了獲得活下去的勇氣與支撐,他必須在別人身上找“愛”,一開始是父母,接下來是身邊所有人的愛與肯定。所以從小他就學會了乖巧和懂事,通過努力與取悅他人維系了卑微的自尊,雖然這依然不是真正的自信,但卻是一種自愛的替代物。
肯定,鼓勵,認可,成功,價值,被愛,美德,努力,認真,追求,理想。這些都是他精神的食量,獲得這些比什么都重要,他寧愿出賣的靈魂與自由。所以,他往往為了別人,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活,為了成功而活,為了榮譽而活。因此,他總是在追求,追求那些看似“真善美”的東西,諸如美德,成就,贊美一類,在別人眼里,他是那么的好相處,那么的人品高尚,那么的有理想,有同情心,但這些一切其實反倒成了一種枷鎖,他不能放松,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反倒成了自我的囚徒。他必須不斷給自己尋找希望,尋找支撐,有時也好像是一個溺水者,他必須不斷掙扎,不然就會陷入到谷底,陷入到自恨的深淵。
“為什么總是閑不住,也許可以通過事情,把我支撐起來,感覺自己是一個枯木,就剩那么一個小小的春芽,如果那點牙都沒了,??呵呵呵,就不好活了,你覺得我可憐么?我覺得我好可憐。跟賣火柴的小女孩比也差不了哪去。”
因為自我價值的缺失,所以他必須尋找好一個又一個的“突破口”——那些可以讓自己成功,有價值的地方。所以他總是閑不下來,總是試圖在學歷,證書,工作各個方面成為佼佼者,當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不是所以的期望都能變成現實,此時,他就成了一個“枯木”,一個沒有能量的人,急需滿血復活,急需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目標,當失敗的時候又會陷入到抑郁之中。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篇關于考證族的新聞,一個大學生畢業前考了幾乎所以他可以考的證書,足足有十幾個。想必,他也是因為內心中安全感的缺失才會如此努力用外在東西來填補。正如一位男性患者,雖然已經是成功人士了,學歷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不過他依然不斷地學習,考取了研究生的學歷。他談到如果不這樣做,見到那些學歷比自己高的人,內心就會變得焦慮,為了緩解內心中的焦慮,他必須去花錢獲得那些其實對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文憑。
精神乞丐很有上進心,他必須有上進心,記得一位患者40歲的時候來做治療,因為他已經通過努力獲得了他想獲得的一切,好的文憑,好的工作,好的口碑,和上大學的兒子。本來他可以放松了,畢竟他該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但他卻突然陷入了迷失,畢竟他不知道接下來該做點什么了,而這都來自于——他根本停不下來。就如同落水的人,停下來意味著“死亡”
精神乞丐比較的參照物是他人及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可以超越他人及得到社會的認可。所以他沒有真正喜愛的事情,只有可以給他帶來榮譽的事情。所以他注定是一個“投機分子”,在他的眼里只有贏,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因為贏的渴望如此強烈,以至于在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在頭腦中幻想了自己成功的場面,就已經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所以,有時他并沒有真正做什么,只是停留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如果他開始去做,又難以忍受腳踏實地的艱辛,畢竟他要的只是結果,所以他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如同拜金女一樣,當對方不再是富二代,不再有名車和豪宅的時候,那么想必也就是不再愛的時候。
“因為從小不能自我接納,導致的自卑,我很難自己給自己補充能量,我需要不斷的從外界的認可,掌聲甚至肯定的眼神中,去獲取燃料和力量,多年來,我也下意識的一直把獲得外界接納和認可當作人生第一目標,買好車,減肥,演講,口才,專業知識,才藝,掙錢,成功,都是為了外界認可與接納我。邏輯告訴我,這個時代,最多的中國人只認可商業上的成功,那么我必須要做一個商人,所以我要努力,努力減肥,讓我更帥更受歡迎,努力學習得體的言談,努力學習商業能力。就這樣我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因此陷入到自卑,掙扎,焦慮,沉重,甚至迷失自我之中。”
成功是相對的,所以精神乞丐就會無時無刻比和別人做著各種比較,就算這種比較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和商業精英比金錢,和明星比外貌,和身邊受歡迎的人比人緣。對此,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中是如此評述的:“在我們的文化中,病態的競爭在三個方面不同于正常的競爭。首先,神經癥病人老是不停地拿自己與他人衡量,甚至即使在不需要作這種衡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他真正關心的問題并不是他所做的事情的內容,而是通過這件事他可能得到什么樣的成功和名望。病態競爭與正常競爭的第二點不同是:神經癥病人的野心不僅是要比他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是要使自己顯得獨一無二,卓爾不群;與此同時,他可能認為自己的目標比較起來總是最高的目標。他可能完全意識到自己正被這種無情的野心所驅使,但也往往不是完全壓抑了這種野心,就是部分地掩蓋了這一野心。病態競爭與正常競爭的第三點不同,是神經癥病人這些野心中隱藏的敵意,即他那種“只有我才應該是最美麗、最能干、最成功的人”的態度。他的這種感情可以清晰地描述為這樣一種信念──’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而這不過是’只有我才應該取得成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為了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他往往會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當如何努力都無法成為群體中最好的那一個的時候,他往往會選擇逃避,畢竟逃避現實,他又可以活在自己想象的完美之中。雖然病態的努力與逃避是他慣常的逃避失敗的方式,但就算如此,他依然無法逃出“如來的掌心”,所以當面對具有挑戰性和競爭性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陷入到深深的焦慮之中。比如,一個乒乓球專業運動員,每次在場上都緊張異常,所以每到重大比賽,如此的焦慮總是會影響他的發揮。就算是休息的時候和隊友下下象棋,他也不贏不罷休。似乎一切都那么重要,似乎一切都要做到最好,所以在內心中他已經分不清輕重緩急。
成功的欲望與失敗的恐懼是成正比的,因此他可能會存在選擇困難癥與拖延癥。畢竟,選擇就存在失敗的可能,他必須做最正確的選擇,但越是擔心失敗,越是想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最后都將使他無法做出選擇,所以有時他會把選擇權交給別人,畢竟這樣他就可以逃避犯錯誤的責任,就可以把責任推脫到別人的身上。在治療中也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來訪者總是期望咨詢師幫他做選擇,諸如,是否應該生孩子,是否應該繼續求學,是否應該和欺負他人吵一架等等,他反復的求證無外乎就是把責任推究到咨詢師身上,就算是錯了,也是咨詢師的錯。所以選擇困難癥的背后是依賴,他往往會依賴身邊那些看起來更權威的人,依賴他們做出更正確的抉擇。但他人也是人,此種依賴只不過說明他美化了對方,神話了對方,最常見的當屬對治療師的美化,似乎治療師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品性的典范,似乎治療師的看法就是正確的,所以在治療中他從不反駁。表面上是一個非常恭敬,一個非常認真,一個非常努力的患者,但當他的內心中反倒積累了很多對咨詢師的不滿與怨恨。
拖延癥也同樣是完美主義者的通病,畢竟任何事情他都必須做到盡善盡美,畢竟他要做到比周圍人強,用成功來擺脫谷子里面的卑微,或維系他自命不凡的自傲。但可悲的是,無論他如何要求,他依然是人,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做到百分百的成功,總會有不足,總會有失敗,所以拖延依然是在逃避失敗,逃避否定,逃避現實。只有到了那萬不得已,時間已經不允許的時候,他才能逼著自己開始做,此時事情本身的壓力會暫時讓他放下完美的要求,暫時壓過對失敗的恐懼。但一般而言,結果其實還不算差,畢竟他人和世界并不是用不能失敗及盡善盡美的要求來要求他的,所以大多數時候都只是虛驚一場。雖然事實一遍一遍在告訴他,不用壓力那么大,結果不會太差,但在下一次的時候,他依然會誠惶誠恐,依然會用拖延來逃避失敗。因為成功就好潘多拉的蓋子,一旦失敗,他內心中的恐懼與不安全感都會一股腦地爆發出來。
“嚴格地說:對權利的正常追求來源于力量,而對權利的病態追求則來源于虛弱。
對權利的病態追求,可以被用來作為一種保護性措施,以對抗自覺無足輕重會被人看的無助輕重的危險,神經癥患者形成了一種頑固的,非理性的權利理想,這種理想使他相信,他應該能夠駕馭一切,無論是多么困難的處境,他都應該立刻就對付他,這種理想漸漸與驕傲感聯系起來,其結果神經癥患者不僅視軟弱無力為一種危險,而且視為一種恥辱,他把人分為強者和弱者,崇拜強者而蔑視弱者,他對他視為軟弱無能的一切毫不領情"——卡倫.霍妮
正因為他如此絕對和極端的來評價一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忽高忽低,當他成功及獲得榮譽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強者,當他達不到自我的要求的時候,就會體會到強烈的自卑感,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而抬不起頭來。雖然他內心中對自己是自恨的,但他也總是在掩飾,畢竟他人的輕視會讓??他更加渺小,更加暴??露出內心中的恐懼。一個有社交恐懼的女性患者在別人總是很緊張,因為在患病前他總是自以為是一個強者,但發病后,他不想,不敢,把自己的緊張的一面暴露在別人面前,因為這樣別人就會輕視他,這樣他就不能繼續活在強者的幻想之中,而也許他真正的問題不在于社交恐懼,而在于他不敢面對那個弱小的自己把。
除了成功,榮譽可以填補他的內心,良好的人際與口碑同樣可以起到降低焦慮的作用。一個女性患者,從小就非常懂事,把上大學的機會留給了大姐和弟弟,其實從風俗傳統上來說,她本可以不必如此的犧牲,畢竟她是老二,應該是老大放棄學業,去打工,來供養弟弟和妹妹。但她沒有計較這么多,反倒承擔起本應該大姐來承擔的責任。工作后她也勤勤懇懇,從不和別人發生矛盾,唯一的一次還是因為老板欺人太甚,才和老板吵了起來,那是唯一的一次。當人際上出現問題的時候,她慣常的做法就是壓抑,當忍無可忍的時候就用辭職來逃避矛盾。一年前她通過一個東北的朋友得到了一份高薪的職位,但和這個女友共事的過程卻讓她非常痛苦,因為對方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雖然很多話讓她不爽,但她卻都壓抑到了心里,因為她害怕和別人產生矛盾和沖突,因此她也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好評。但長期的壓抑卻讓她陷入了抑郁。從中可以發現,她為了獲得人際上的好評,壓抑了自己的性格,脾氣,扮演成了一個老好人。但老好人也是悲哀的,畢竟,老好人僅僅是外表,一個人的內心是有情緒的,有感受的,有個性的,所以越是老好人,內心中就潛藏著對他人的憤怒與敵意,從根本上來說反倒破壞了他的人際關系,反倒讓人際關系流于表面。
并且,老好人給人感覺沒有脾氣,沒有想法,就好像一個人習慣了“孔融讓梨”,那么最后也許別人都不會詢問他的意見,會直接把最小的梨給他。此時,他也只能自食惡果,欲哭無淚了。就算如此,他也不敢和別人說他其實想吃那個最大的梨子,畢竟他害怕被人發現他的真面目而離他而去,陷入到眾叛親離的地步。所以,就算他的人際關系很好,就算別人對他的評價很好,其實內心深處他更喜歡一個人呆著,畢竟一個人的時候他才最放松,才最真實,才不必偽裝,才不用壓抑,才能做自己。
但越是以他人的肯定,以虛偽的善意和老好人的面具來與人相處,就越加不敢活出真實的自我,一個不能用真實自我與真心與別人相處,那么最終他反倒會沒有朋友。就算是有的話,在他內心深處也不相信別人是愛他的,接納他的,畢竟他自己都不能接納面具背后的自己。其實,這也是一種外移與投射,畢竟缺乏自我接納是來自于對自己的苛刻,而這一切與別人無關。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老好人,這僅僅是對他人的討好,對自我的壓抑,對拋棄的恐懼而已。所以這一切僅僅是虛假的面具而已,和成功一樣,好人的面具與他人的肯定都可以起到降低他內心焦慮的作用,所以老好人不是來自于內心中的善,反倒是來自于內心中的怕。因此,老好人的背后往往隱藏了太多對他人及社會的憤怒與不滿,當別人沒有像他那樣“善待”他的時候。正如同一些重大案件中的行兇者,當記者采訪他身邊的人的時候,身邊的人往往無法把這一切的罪行和他聯系在一起,畢竟在生活中他的“善”,讓人無法相信他能做出如此的“惡”。想必,在一個人的內心中善與惡本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正如太極八卦一樣,但一個總是如此極端地展現自己的善的一面,掩蓋自己內心中的惡,結果他的惡不但沒有消失,在某些刺激下反倒會迸發出來,當然這不僅會嚇壞他自己,也會嚇到周圍的人。正如一些強迫癥患者,總是擔心自己把孩子扔下樓,擔心自己不要夢游的時候亂倫,擔心自己不要拿著刀殺了自己或小朋友一類,當然他并不會真正做出來,但這如此強迫意向的背后卻折射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他不敢面對自己的“惡”,甚至是壞的想法,他都無法直視。
為了贏得別人的肯定,那么就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越是活在高尚人格的背后,就越是無法接受自己的“惡”,無法接受他人的“惡”。但這一切并不說明他真正品性高尚,畢竟發自內心與不得不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被內心恐懼感所驅使的人來說,他不敢不高尚,畢竟不高尚就會被人言可畏淹沒。
所以真正的高尚發自于內心,而虛假的高尚來自于恐懼。
當一位患者以自己不亂搞男女關系而自覺品性高尚的時候,我提醒他,也許如此的高尚僅僅是掩蓋了自己不會“把妹”的無能,進而又把無能升華成了一種高貴的品德,通過如此的品德抬高自己以貶低他人。而另一位患者看不起自己身邊做別人小三的女性朋友,她的一輩子可想而知有多純潔,不過我還是問了他一句:難道你不遺憾嗎?
她談到你不要教我學壞呀,我提醒他,也許這是人性,而不是用好或壞可以評判的。當他過于用好或壞來評判的時候,如此的應該反倒成了人生的枷鎖。最后??她自己都意識到,似乎這個不行,那個不該,自己似乎已經活在一個牢籠之中。這一切除了是表演給被人看,似乎也成功的欺騙了自己,好像自己真的已經成為了自己塑造的那個高尚純潔的人。
成功、和諧的人際、完美的形象可以掩蓋自己內心中的恐懼,但當這一切都失效的時候,那么愛情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在專業上叫做“病態的依賴”。一位女性患者形容自己對愛情的態度的時候用到了一個詞,叫做能量體。畢竟當一個人成為枯木的時候,當然需要能量的注入,但當一個人無法再依靠自己滿足自己內心中的需要的時候,那么就需要外界的填補,當我們找尋到一位有能力的人,那么與之融合,獲得他的愛,就可以起到填補內心的目的。
“愛與對愛的病態依賴之間的差別就在于:真正的愛中,愛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態的愛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愛的錯覺不過是次要的感受罷了。如果我們發現把另一個人僅僅當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說僅僅是因為或主要因為他能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加以利用,我們也會人為,這些與關于愛的觀念完全不同。
如果一個人需要另一個人的愛是為了獲得對抗焦慮的安全感,則在他的自覺意識中,問題往往被完全攪合在一起,因為總的說來,他并不知道自己內心中充滿焦慮,不知道自己因此而不顧一切地抓住任何一種愛以獲得安全感,他能感覺到的僅僅是我喜歡這個人,我信任這個人,我完全被他迷住了。
而實際上這種愛,只不過是一個人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僅僅抓住對方不放,這并不是真正可靠的愛情,?一旦自覺的愿望得不到滿足,這種感情就隨時可能發生劇烈的轉變。情感的可靠性和堅定性——我們愛情中的一個基本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沒有能力去愛的人“這種不考慮對方人格,個性,局限,需要,愿望,發展,這種不考慮對方的原因是,由于焦慮,促使神經癥病人要僅僅抓住對方不放——一個落??入水中奄奄一息的人,一旦抓住一個游泳者,通常是不考慮對方是否愿意,或有無能力救他上岸的。以對愛的追求作為保護手段的神經癥病人,幾乎根本意識不到自覺缺乏愛的能力,他們中大部分會把對他的需要,錯誤地視為一種富于愛的氣質”——卡倫.霍妮
因為內心的恐懼,精神乞丐放棄了對內的探索,只是活在對外的依賴之中。就算來做治療,也是因為現實打破了他原有的保護機制,他依然想要維系找回之前的安全感和價值感。但對此我是反對的,畢竟這如同魔鬼契約,這一切是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以換取虛假的價值和安全,只能暫時的掩蓋自己內心中的自卑與脆弱。根本問題依然沒有緩解,而且其中也存在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隱憂,畢竟越加逃避,內心的恐懼與卑微只會更加的無限放大化。
所以,首先要放棄各種對理想化自我的維系手段,諸如,成功,榮譽,和諧人際,完美形象及所謂愛情。畢竟,只有讓內心中的恐懼與自卑暴露出來,只有直面自己內心中的恐懼,向內探索,而不是向外依賴,才有醫治內心傷痕的可能。
精神乞丐大概就是因為不?敢面對本來的自己吧,所以才會沉浸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里。但只有放棄自我,才能找回自我。也許,我們一生的重要任務,不是改造自己,而是成為自己。當一個人慢慢地有面對自己的勇?氣的時候,也許精神的土壤才不會如此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