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媽媽說,孩子只要輸了,就會哭鼻子,甚至跟父母大吵大鬧。
比如跟爸爸下棋,輸了死活不認,你多說一句,他就發脾氣。
還記得有一位媽媽說,覺得孩子從小就被一家人捧著長大的,孩子也聽話,在幼兒園的時候,孩子也很乖,又好學,是老師們經常夸獎的好孩子。
家里的親戚朋友也經常表揚他。
但是去了小學后,這些就變了。
有一天孩子癟著嘴回來說不想去上學了。
問了很久才知道是挨了批評,因為排隊的時候沒有站好,被老師點名了。
他說老師很兇,一點也不像以前的老師。
想到孩子是剛剛上學,就哄著他去了。
結果沒幾天又不高興了,說自己想當班干部,可是只有兩票。
為什么同學們都不選我呢?
這次他看上去很受打擊,悶悶不樂的。
“難道我不是最棒的嗎?奶奶”吃晚飯的時候他問奶奶。
讀幼兒園的時候,老人家總是說“我孫子是最棒的!”
這次奶奶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了。
感覺孩子受到挫折就想著逃,輸不起。
一想到這就著急。
該怎么辦呢?
2
首先,我們要正視一個事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競爭,而有競爭就有輸贏。
孩子不可能總是贏,而且失敗處處皆是。
所以,讓孩子品嘗挫折的滋味,也是一種愛。
有一位兒童心理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因不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而痛苦倍增。
所以總是給孩子創造一個無障礙的環境,把一切麻煩都掃除,并非好事。
孩子能做的事,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呢。
比如孩子能自己穿鞋子,為什么不讓孩子去穿。
孩子覺得麻煩,發脾氣,你就去替代他,減少麻煩,這樣對孩子好嗎?
我們面對的世界就是有這么多的現實和殘酷,你在班級競選班干部,總是有其他的孩子在其他的方面比你優秀,比你更加受到同學們的支持。
你多才多藝,可不是在什么場合都能夠吃得香。
所以,我在養育小小魚的過程中,一直提醒自己的就是,讓他去吃點苦,因為在外邊的世界里,沒有人會將你捧起了,也沒有人會讓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只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肯定也會發現,孩子有時并不是輸不起。
而是情緒出了問題。
有時是真實的情感壓抑了,或者是不知怎么正確表達。
他們也許還無法處理這種挫敗感,只是覺得難受,想哭。
又遇到父母著急地逼問或者責備,情緒就崩潰了。
這樣,就讓大人覺得是輸不起。
所以,面對孩子這樣的情形,我們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引導他們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去鼓足勇氣面對這些困難。
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
3
當孩子“輸”了的時候,父母的做法和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怕輸,想去贏?
因為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跟孩子強調要“贏”。
也許你嘴巴上說“沒事啊!寶貝,輸了也沒事。”
可是臉上的表情和言語間透露的心情卻是另外一回事。
當孩子贏了的時候,就高興地擁抱他,表揚他。
總是興高采烈地去祝賀他,而且還會附帶一些物質獎勵。
“你要什么獎勵呢!真棒呀!給媽媽長臉了。”
而孩子沒有做好,輸了的時候,沒有祝賀和鼓勵。
就算沒有去責備,也是滿臉的失望。
甚至連一個理解和肯定都沒有,有也是草草應付。
埋怨的情緒藏都藏不住。
孩子當然能捕捉到這種態度的不同。
這會讓孩子怎么想?
他們會覺得自己輸了就很糟糕,讓父母失望了。
我不再是父母的驕傲,他們也不再關注我,甚至會不愛我了。
贏時的風光和輸時的慘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讓孩子在心底告訴自己“我不能輸,我要贏。”
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要真正做到:重視過程,不過度強調結果。
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無論是輸還是贏,爸媽都是支持我,愛我的。
不會因為結果而愛我或者嫌棄我。
我是被愛的,是被認可的。
如果真的做到了這點。
孩子還會那么在意輸贏嗎?
4
另外,請記得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期。
不要逼著孩子去認輸。
有時你會發現,孩子輸了,卻偏偏不肯承認自己輸了。
有點像耍“無賴”,這時爸媽就氣得很。
怎么能這樣呢,你這孩子。
長大還得了,趕緊認輸,輸了就是輸了。
怎么能說沒輸呢?怎么能狡辯呢?
然后就是一通爭吵,倔強的孩子往往到最后也不肯認輸。
不要別把孩子逼得太緊,要給他們一個心理緩沖,來接受自己的“失敗”
來面對這種挫敗感。
比如有段時間,小小魚愛上了下軍旗。
但是跟我這“老手”玩,如果我不讓,肯定會輸。
所以雖然玩得哈哈大笑,卻也有不高興的時候。
有一次他就覺得我不能炸掉他的旗子,心里不爽。
后來又輸了棋,直接就紅著眼想哭了。
因為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發脾氣,看他怎么說,讓他說出來。
剛開始,肯定是“反抗階段”,表現的就是耍賴,不愿意承認結果。
于是他們固執,氣惱。
不如先讓他們先哭一會。
說實話,孩子看重這盤棋,輸了還能高興?
也不要跟他說太多大道理。
只要引導他產生同理心就好,再下一盤,你自己輸。
這時告訴孩子,“你看,我也輸了,我覺得沒什么的呀!我們再下一盤就好了。你覺得呢?”
這時孩子會換位思考。
父母一次次的接納,引導,孩子一次次的體驗思考。
就會變得越來越能“輸得起”。
因為他們覺得輸了也沒事,可以再來一盤。
而且輸了,爸媽也還是很愛我呀!
孩子因為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游戲或比賽中,總害怕輸,希望通過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來獲取認同感和“安全感”。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在不停評價自己。
這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基礎。
他們會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也會給自己一些減壓的方式。
比如有一次小小魚的數學老師布置了一次網上數學測試。
因為之前也沒有嘗試過,那天小家伙就很緊張。
老師來設置了幾個等級,全對的是“最強王者獎”
當然,還有金獎,只要認真參與了,也能得一個鉆石獎。
那天兒子就問了我幾遍,爸爸,你說我能得一個什么獎呢?
我說你應該能得那個最強王者獎吧。
因為你這些知識點我想難不倒你。
“我覺得應該是鉆石獎。”他跟我說。
看得出他是在降低這種期望,以減輕自己的壓力。
我就沒有跟他繼續討論這個獎。
而是想辦法給他減壓。
“沒事,你認真做題,結果出來再說,反正爸媽也不會說什么的。”
“你平時認真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考試只是一個檢測而已,不要太緊張。”
想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那么當孩子輸的時候,父母給予的安慰,被接納的體驗,及時的回應。
會變成心靈力量,陪伴孩子一生,給他們心靈溫暖的支持。
這樣,在經歷人生中的挫折時,他們也會不害怕,鼓足勁兒朝前走。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