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情緒穩定的父母嗎?
如果是的話,那恭喜孩子呀!
他們肯定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因為孩子犯錯了也能被平和以待,有訴說溝通的機會。
他們能大膽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真實的脾氣,因為有父母的信任、包容。
情緒穩定的父母,能更好地包容孩子的情緒。
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情形時,你會怎么辦呢?
是隨著孩子的哭鬧而激動崩潰,還是會冷靜地找找答案?
孩子為什么會鬧?會發脾氣?
一定是有緣故的,哪怕是你說的無理取鬧,也帶著這樣做的目的。
一旦找到了原因,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可比發一通脾氣要管用得多。
比如有的孩子會害怕打預防針,怕疼,怕父母說自己不勇敢。
小小的他們憂心忡忡,想找理由逃脫。
你是直接抓著他的手,然后摁著他,任憑他哭著喊著也不管,還是耐心地跟孩子溝通呢?
我一直記得小小魚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帶他去社區打疫苗。
那次他看到前面的孩子哭得厲害,也跟我說不想打,能不能回去。
輪到我們的時候,拉都拉不動。
然后我就讓其他人先去打,想跟他談談。
我跟他說,“其實爸爸明白你的心情,說實話,我到現在都害怕打針,小時候就更加害怕了。”
聽到我這么說,他就覺得我真的理解他,“是啊,被針扎一下,真的很疼。”
然后繼續說:“雖然會很疼,但是也只疼一下,卻能保護我們,不會被病毒攻擊,我最后還是咬咬牙打了,其實不看針頭,很快就沒事了。”
他開始猶豫了。
邊上很多父母也在鼓勵自己的孩子,“你看那個小哥哥多勇敢。”
“你看,這位小妹妹都沒哭!”
我最后跟他說:“你再準備一下,下一個,我們就勇敢地過去,爸爸相信你的。”
“如果你害怕,可以抓著爸爸的手。”
到了最后,他慢慢的還是過去了。
看得出,打的時候很緊張,但是一直沒哭。
“你看,沒事吧!不錯,真的很勇敢。”
有了父母的接納和包容,孩子就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后來每次打疫苗,他都會自己主動排隊,獨立完成,我只要在邊上陪著就行。
如果是強行地按住他,那次次都要按著。
而如果批評指責一通,那更會打擊孩子,讓他們覺得“我真的很軟弱,都沒有勇氣打針,別人都做得到,可我做不到”
“我這樣真的很丟臉,爸爸媽媽肯定不愛我了。”
他們會想象出很多種恐懼的結果。
所以,遇到孩子哭鬧抗拒的時候,一定要耐心,保持情緒的穩定。
2
暴躁易怒的父母,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我真的很羨慕那些父母脾氣平和的孩子。
哪怕做錯了事,父母也不會大喊大叫的責罵。
而是很溫和地告訴他們哪里不對,應該怎么改正。
這種教養方式讓人感覺就像一陣清風。
有好幾次,我遇到一些搗蛋的男孩,他們故意把腳踩到泥坑之中,還濺起水花。
有的媽媽會把孩子拉過來,告訴他踩泥坑可以,但是不要用力濺起水花,因為會弄臟過路人的褲子。
真是好脾氣的媽媽呀!我心里想。
如果是小小魚這樣做,我有時也會數落他幾句的。
而有的媽媽真的會很生氣地責備孩子,要他馬上停下。
然后喋喋不休地說孩子的不對,掰著指頭把很多次的行為都算在一起。
其實,這樣的事,真值得這樣做么。
告知孩子行為的規則,就事論事就好了。
一旦孩子的行為有一點出格就被父母批評指責。
最后的結果就是讓他們變得畏手畏腳,父母在,什么都不敢做。
因為怕犯錯,怕被父母說。
3
在輕松而被信任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很多的爸媽是受不了孩子哭的,覺得會讓自己很難受。
也見不到孩子悲傷、發怒。
覺得這是自己沒有教養好孩子。
才會讓孩子有這么多“不良的情緒”。
心里期待孩子能快樂開心,平和。
覺得這些才是好的情緒。
如果一定要把情緒分好壞,那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會阻止孩子表達那些不好的情緒。
比如孩子一生氣,就會喝斥他停下來。
“不要哭,不要生氣,不要這樣子!”
“不要害怕,不要悲傷,快樂起來!”
可是,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存在,需要被看見,更需要被接納。
如果在親愛的父母這里,都要學會隱藏的話,那在外人面前,怎么放置和表達這些情緒呢?
那就只能壓抑在心底,任憑它們撕咬自己的內心?
久而久之,心理就會有傷痕。
父母應該去傾聽孩子的心,接納他們的所有情緒。
并且給予他們支持,告訴他們,我看到了,我理解你,并且我能支持你。
有的父母還會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和成長故事。
更能拉近跟孩子的距離。
他們會覺得父母是無條件接納我的,我可以袒露心扉,我可以信任他們。
這是親子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真正有效的溝通。
4
保持自己平和快樂的情緒,才能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孩子。
有一位媽媽曾來郵件說起自己的困惑。
她說有了孩子之后,因為要上班,所以把孩子送到鄉下奶奶家。
每個周末一大早就會回去看孩子。
可是發現孩子總是不理自己,看到孩子那雙推開自己的小手,心里感到很難受。
后來發現孩子很內向,而且有點軟弱,東西被其他孩子搶走了,都只會哭著找奶奶。
自己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于是把孩子接了回來。
覺得這是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造成的。
自己也辭掉了工作想彌補孩子,不想再跟孩子分開。
可是自己發現放棄了工作、休閑,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還是發現孩子有很多問題。
心里更急了,所以陪孩子閱讀、報興趣班,參加活動,培養他的好習慣和膽量。
而在這個過程了,她說自己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有時想要去逛街買東西,可想著還要帶孩子去上課,又放棄了。
自己變得焦躁易怒,有一次還因為責備他膽小,不敢上場表演,而在候場的時候狠狠地推了他一把。
那次孩子也嚇到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回家后她還是不想理孩子,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
可是過了幾天,冷靜下來后一想,其實自己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孩子。
這樣的焦慮和不穩定的情緒,反而讓孩子無法放松下來。
在家里都變得小心翼翼的。
如果媽媽或者爸爸一直是暴躁的,不快樂的,那肯定無法給孩子帶來平和跟快樂。
我這樣的感受很深。
如果我哪天因為某個原因,心里不暢快,板著臉,說話沖沖的。
那就會影響到老婆的心情,很容易激起矛盾。
而這樣的情形下,兒子就會變得沉默,也不像平時那么開心地在問這問那。
而如果我沒有控制住情緒,對家人發脾氣了。
每次都會后悔,因為這并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反而傷人,特別是傷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脾性,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
能管理好自己情緒,讓自己情緒穩定,真的是一門修養的大學問。
而做了父母,更應該好好修煉。
因為在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安全感。
這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最寶貴的東西之一。
本文有選擇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