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曾在書中講過自己母親的故事。
當年他創辦新東方后,母親就在新東方邊上開了一家小飯館,照顧他的飲食。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求新東方所有員工去她那里吃飯,員工不去,她就在路上大罵。
母親事無巨細地操控自己的生活,讓俞敏洪又為難又尷尬,最后下跪請求母親離開。
生活中許多父母,像俞敏洪的母親一樣,不舍得與孩子分離,拉扯操控之間,鬧得兩敗俱傷。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
好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父母與孩子再親密,也不能代替孩子去過他的人生。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關鍵節點上,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三歲退出餐桌
前兩天,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家孩子上幼兒園后,回來老是喊餓。
他正在氣頭上的時候,接到了老師的電話。
老師說,“你家孩子吃飯時非吵著看手機,要不就老東跑西跑的,抓都抓不住。”
朋友這才想起,這場景在家中早已上演了無數遍。
因為怕孩子吃不飽,她會一邊放著動畫片一邊喂飯,或者在孩子玩耍時,趁機給他塞上幾口。
在家里尚有人能慣著他,但幼兒園孩子多,老師顧不上,孩子就餓肚子了。
有育兒專家建議,孩子在1歲時,可以手抓東西吃,2歲開始鍛煉用勺子,三歲時家長就可以退出餐桌了。
家長適時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五歲退出臥室
莫言小說中,有個主角叫上官金童,他患有嚴重的“戀乳癥”,一生都無法戒斷母乳。
因為自我意識的混亂,成年后他依然沒辦法獨立生活,最終導致精神失常。
過晚與母親分離,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孩子情感脆弱,就容易引發心理疾病。
有心理學家證明:5-6歲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機。
因為5歲孩子心智已經相對成熟,也具備了獨立意識。
這個時候應該退出孩子的臥室,讓他獨自入睡。
睡前可以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讓孩子在愛意的包裹中入眠。
孩子若是抗拒,家長要溫柔堅定、循序漸進地執行。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就在離你不遠的地方,你需要就可以隨時找到我們。
不要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獨立得更快。
六歲退出浴室
從兒童發展規律來說,三歲左右的孩子,性別意識就開始萌芽,到7歲時發育成熟。
6歲以后,父母就不適合再幫孩子洗澡,或是共浴。
退出浴室,讓孩子獨立洗澡,是讓孩子正確分辨性別,明確身體的界限。
陜西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高瑾曾說:
“如果孩子在一種性別含混的環境下成長,不能及時建立性別認同,對他的個人成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6歲,父母要有意識避開孩子洗澡,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私密部位。
父母及時退出浴室,是教孩子什么是底線,連父母都不能觸碰的隱私。
讓孩子具備足夠的安全常識,才能幫他們規避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傷害。
八歲退出隱私空間
前兩天朋友跟我說,自己八歲的孩子,一放學回家就把門關上,不知道在里面搗鼓什么。
我反而笑著恭喜他,說你的孩子真正開始長大了。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從嬰兒時期,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隱私,它是發展孩子獨立人格的關鍵因素。
尤其到了孩子八歲時,他們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想被打擾。
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思考,或玩耍。
覺得挫敗時,也需要一個空間去縫合傷口,撫平情緒。
單獨隔開的一個小世界,是他們內心安全感與歸屬感的來源。
所以,孩子八歲以后,未經允許,請不要擅自進入他的小世界。
你給孩子空間,孩子就會還你信任。
有點距離,有點隱私的親密關系,反而更牢固。
12歲適當退出廚房
早年間,有一則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20多歲的大男孩去留學,參加聚會時需要“露一手”,然而他卻連一道番茄炒蛋也不會做。
他只能給父母打電話,因為時差,父母半夜接電話、錄視頻,一步步教他。
許多人贊頌父母無私的愛,我卻在想,一個早就該獨立的大男孩,為什么連做飯這種基本技能也不具備?
有段話說得很好:
“孩子五歲不會系鞋帶,你幫他系了;孩子十二歲不會做飯,你幫他做了,那他此后的人生,也就只能跟你過了。”
只有讓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隨年齡一起增長,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十二歲之后,請適當退出廚房。
讓孩子學著洗菜、切菜,煮飯洗碗。
看似繁瑣的勞動,能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能讓他在身體力行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恩。
十三歲退出家務
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22歲男生,因為父母離異,全家人都對他眾星捧月,從不舍得讓他做半點家務。
后來他出國留學,2年時間就花光了200萬,最后卻連畢業證都無法拿到。
回國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戲,連吃飯都要奶奶喂。
已經成年的男孩,依舊理所應當地享受著家人的照顧,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蒙臺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讓孩子自己動手,無論是洗漱、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
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做家務的過程中,手指會做一些復雜、精細的動作,這會促進大腦的血流量增大,讓孩子的思維更敏捷。
同時,做家務會讓孩子學會責任和分擔,變得有責任感。
無微不至地照顧,是害不是愛,有遠見的家長,都舍得“用”孩子。
十八歲退出選擇
美國暢銷書作家姆辛曾說:
“父母首先要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從而學會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自己做決定。”
她對自己的三個孩子就是這樣做的。
小時候,孩子穿什么,買什么玩具,她不會干涉;長大后,孩子的學習計劃,人生選擇,她也是只提供意見。
因為媽媽的尊重,三個孩子都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后來相繼考入名校,成就了一番事業。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也說: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總是對我說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支持你的,不問為什么。”
正因為他兒童期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擁有完整的自我,他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并將之做到極致。
最終,成為知名漫畫家,獲得“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好的父母,應該成為一個容器,給孩子支持與接納,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易軼律師曾在節目《透明人》中說,80后的婚姻,父母干涉得太多了。
孩子結婚、買房、生孩子,兩邊老人都要事無巨細地照料,毫無邊界地干涉。
許多原本過得很幸福的夫妻,因為雙方父母的插足,矛盾頻發,最后生生被逼到離婚的地步。
網絡上曾有位母親,給自己新婚的兒子寫信說,“結婚之后,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
信中,她提到這么一個故事。
兒子12歲時,全家人一起去內蒙古旅游。
孩子興奮地想去摸小羊的頭,卻被護犢的羊媽媽撞翻。
媽媽說,“曾經我們也像小羊和羊媽媽那么親密。但你不知道的是,小羊長大后,羊媽媽就會離開小羊,這樣它才能學會獨立覓食,在游牧民族的遷徙中存活下來。”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不捆綁,不控制,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
寫在最后
看過這么一張圖片。
河南商丘的一位媽媽,將自己的女兒送入了大學校門后,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坐在學校的草地上,看著女兒消失的方向默默流淚。
她在那里呆了三四個小時,直到天黑才起身離開。
這位媽媽的身影,何嘗不是你我的縮影。
即便再不舍得,孩子總要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長成“千山萬水不必相送”的大人,離你去遠行。
而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在每個他需要獨立的節點,體面地退出。
就如有位作家所言:
父母與孩子是一場目送,你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告訴自己,不必追。
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場守望,也是一種成全。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