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那么,面對困難,你會如何做呢?
幾年前我的導師群才有400人,有位導師私下對我說,有些人聊的話題他不感興趣,他因此感到很失望,要退出。我覺得可惜,因為這不僅是退群的問題,而是一種人生的模式。
當別人的觀點和我們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放棄、逃跑;另一些人,會選擇和對方對罵,也就是網絡上俗稱的噴子。攻擊或者逃跑,這是我們最常見的遇到不同意見的兩種應對行為。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會選擇對困難視而不見、忽略它的存在,或者用大腦把它合理化。
攻擊、逃跑或者忽略,是人們處理問題的應對模式,你習慣于哪一種?哪一種能讓我們擁有美好的人生?
這讓我想起了我當年創業時期的一個股東,在二十多年前,我曾與4位股東創辦過一家公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張姓股東,他非常聰明、有才,我很欣賞他。
我們在當時做了一次大型論壇,請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來做演講,作為一個小小的公司能夠辦一場震驚到省政府的論壇,當時,我們??是相當驕傲的。
遺憾的是,那一年是文化事業的低潮,所以,那一年我們大概虧了30多萬,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們這位最聰明、最有智慧的股東選擇了離開,退出了公司。
他退出我們公司之后,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收??到他要去另一個地方工作換手機號的短信,直到后面,杳無音訊。
有些人真的很聰明,反應很快,可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的模式就是逃避,很容易就會退出一個市場、退出一家公司。
退出也許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不過也透露了一個人的模式,你今天會在這里退出,明天你就會在別的地方退出,因為沒有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這個世界有盡頭,你總會退到退無可退的地方。
而攻擊型的,當遇到困難或不同的意見的時候,就會去批評、去指責,首先去找一個該為此負責任的人,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這樣,自己就像個英雄似?的,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擺脫了自己的責任,可是卻于事無補,得罪他人,處處樹敵。
那究竟是攻擊好,還是逃避好呢?從心理學對人的研究來看,攻擊、逃跑和忽略,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不能打又跑不了時,就忽略它的存在。
事實上,這三個本能,都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那只是動物求生存的本能。
可是今??天我們已經進化成人了,人是擁有智慧的生物,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這些原始的應對本能,??我們又與一般的動物有何不同呢?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讓事情變得更好。
做一名建設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觀者。建設者無論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負責任的,當一個人能夠為一件事負起責任的時候,困難就已經離解決差不了多遠了。
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當一個人對微信群失望時,作為??群里的一員,除了逃跑、攻擊或忽略它的存在,是否能拿出新提議,或者為這個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群的溝通和交流價值呢?
如果我們總是把一個群體的責任推給別人,那究竟誰才是該為此負責的人?當每個人都覺得是對方該為此負責時,又有誰能為此負責?
一個人的應對模式一旦養成,他在哪里都會用同一模式去應對,婚姻家庭里也一樣。那些出現了問題的家庭,他們要么攻擊對方,要么選擇離婚逃跑,或者忽略問題的存在,貌合神離冷漠地生活在一起。
而那些幸福的家庭,一定有人是建議者,他們為建設一個溫暖的家負起責任,遇到問題時主動去解決它。
當然,最好是一家人都是建設者,同心合力地解決問題的過程,本就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家庭如此,企業、國家也是一樣。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噴子批評社會,我是家長,也是老板,我深深知道做為一個家長的不容易,作為一名企業家的不容易,雖然我沒當過國家領導人,但我想領導一個幾十人的企業都不容易,何況是領導十幾億人口呢?
還不如想一下作為普通公民,我們能做些什么來改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整個國家一定會更加美好,家庭也一定會更幸福。
模式,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一旦改變,它會影響到個人、婚姻、家庭、事業等方方面面,這也許就是古人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吧?
所以,我對那位對整個群失望的朋友說,我知道你?的內心是為這個群好的,我能否邀請你,為這個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呢???
在我的邀請之下,他開始提了一些建議。這個群果然越來越好,群里的每個人都是導師,他們都知道,只有成為建設者,才配得上“導師”的稱呼。
我也希望有幸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能覺察到自己的原始應對模式,成為建設者,去建設你的人生、家庭、社會。而不是去抱怨這個世界,要讓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