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點走啊!擋住人了,你沒長眼睛嗎!”
電梯剛打開的時候,一個男孩推著自行車出來。
因為車尾朝外,而他還是有點不熟練,慢慢挪著。
爸爸已經有點不耐煩地大聲斥責他了。
孩子漲紅著臉,趕緊推著。
“說了多少遍了,要你不要這個點推著車出門,人這么多,就是不長耳朵。”
爸爸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快一點,而且可以換個時間,不要干擾到其他的鄰居。
但爸爸用兇巴巴的語氣吼向孩子的時候,原本的好意,在孩子的心里應該也大打折扣了。
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情景。
早上催著孩子刷牙洗臉,當孩子磨蹭時,就會立馬吼幾句。
催孩子寫作業,總是吼著,“你怎么就這腦子啊!”
“還要我講多少遍,你才記得住!”
……
情緒上來的時候,往往整個屋子都是憤怒的回音環繞。
2
若是愛孩子,先從控制音量開始!
跟大聲吼叫相比,孩子更喜歡大人用低的聲調溝通。
有很多父母判斷一個老師能不能管好班級,就看那個老師的聲調大不大,夠不夠兇?這樣孩子才會聽話。
可事實上呢?
管好一個孩子絕不是靠聲調,而是需要真正的愛和尊重。
在溝通的時候,除了語言本身,最直觀的就是語調。
記得我上中學時,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班主任老師。
一個老師很溫和,很少朝我們發脾氣,總是面帶微笑。
她對每個學生都很好,不會因為誰成績不好就為難他,而且還經常給那些家庭條件差的孩子送點文具。
班上的同學都很尊重她,遵紀好學,班風很好。
記得那時候她被調走的時候,全班幾乎都哭了。
同學們對她更多的是愛。
還有一個班主任,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男老師。
他總是會把那些調皮搗蛋的同學叫出來站教室后面。
然后很大聲地數落他們,讓他們出丑。
覺得這樣就能讓他們遵守紀律。
有一次,一個高個男生跟他頂嘴吵了起來,兩人還在教室后面扭打在了一起。
他在的時候,班上總是鴉雀無聲,幾乎能聽到針掉落的聲音。
因為他可能會突然朝著你大吼一聲:“站起來,出去!”
或者直接拍你的后腦勺,揪著耳朵把人提溜起來。
可只要他一轉身出去,馬上就有人鬧哄哄起來。
似乎是對老師的一種反抗。
學生們對他更多的是畏懼。
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跟孩子之間溝通,選擇了哪種方式,最后的結果也會不同。
這兩位老師的做法,應該能給一些啟發吧。
大人的心意如何,是傳遞給孩子愛,還是傳遞給孩子恐懼?
是平等地尊重,還是居高臨下的訓斥?
孩子的心是能清晰感受到的。
也許他們說不清楚那種感受,但內心會指引他們行為的方向。
3
如果你也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不妨試試看,降下聲音來跟孩子說說話。
情緒的管理,是一門學問。
沒有誰天生就會,哪怕是做了父母,我們的脾氣性格,還是各不相同。
都需要去花時間去學習。
來了脾氣,想控制聲調,給大家幾個建議:
1、自我察覺和分析。我們一定要盡量對自己的脾氣有一個客觀的認知,我是比較平緩溫和的,還是急躁沖動的?有了自我的認知,才能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比如經常易怒,那就要告訴自己,不要這樣做,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2、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比如深呼吸,或者暫時離開這個情境,等會再說。因為陷入了情緒漩渦之中,只會越來越失控。而忍一會,再忍一會,氣頭過去了,往往不會那么生氣了。
3、想想孩子的好,冷靜下來了再說。不要抓住孩子的一個問題牢牢不放,可以想想孩子的優點。而且冷靜的時候跟孩子談,效果會更好的。特別是跟青春期的孩子,彼此對抗,只會激發矛盾。
4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心別太心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很多媽媽說孩子就是不聽,喜歡磨蹭。
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叫了一遍不動就上火了,叫了三遍幾乎要去拽孩子了。
可有時孩子做著自己的事,耳朵可能根本就沒聽見。
或者他并不想去做你安排的事。
那怎么辦?
可以在開始前告知一下,等會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
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
然后在開始前幾分鐘,提醒一句。
這樣孩子往往不會反感和磨蹭,而是會馬上行動。
適當的多提醒一兩次,是正常的。
不要覺得孩子一說就動才叫聽話。
當然,如果你提醒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去做。
比如他不做作業,就是要看手機或者動畫片,怎么辦?
這是另外的一些問題了,關于時間的安排,規矩的制定,學習態度的培養等。
但父母靠高聲大吼,絕對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反而只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嚴重。
因為吼叫僅僅是情緒的發泄,達到一時的教育效果。
副作用卻很大。
如果總是朝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也往往會學著父母的樣子。
久而久之,容易讓孩子養成暴躁的性格。
其實,你會發現,原來聲音低一點,孩子不僅僅會聽。
甚至更愿意聽,效果更好!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