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浩瀚的詩詞海洋,納蘭性德就像一朵別致的浪花。
他顯赫的身世、平步官海的前程與淡泊功名的個性、深度的悲觀壓抑形成了鮮明對比,注定了納蘭性德是一位充滿矛盾的存在,也注定了其英年早逝的宿命。
卻正是這一切成就了他“滿清第一詞人”的美譽,身后的《納蘭詞》也注定成為千古絕唱!
這本詩集共計300多篇,涉獵諸多,而來令大眾熟知的卻是各種別離之作,譬如下面這兩首:
木蘭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想必你也與我一樣,這兩首詞最動心的正是這兩句:“人生若只如初現”與“當時只道是尋常”。
關于這兩首詞的具體含義與語境,你大可從網上搜索賞析,今天只分享我對這兩句詞的一點點感悟。
這兩句之所以被廣為流傳,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投射自己的心事。
特別“悵然若失”之時,一旦吟出,似乎被深度共鳴到了,就像自己莫名的思緒被聽見了,有了去處。
所以,至今依然有很多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甚至歌詞都在不斷引用、翻新這兩句詞。
02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代表一種“失去”。
這是“關系的失去”,又往往特指“戀人關系的失去”。
如今,你們仍有交集,也許就是你枕邊之人,也許依舊是朋友,也許成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許這人就只是靜靜躺在你的朋友圈里、通訊錄里,亦或是“點贊之交”。
但,那種“在一起”的感覺,變了。
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一種美好,而這美好只存在回憶里,只存在往事中。
這些美好有著不同的韻味,有的如青澀花,有的如陳年酒,有的如濃咖啡,有的絢爛如霞。
每次回憶都會讓你有時光倒流之感,去研磨、去品味、去咀嚼。
而這樣的時刻,唯有孤獨作伴。
回憶相對應的,卻是此刻的疏離,以及隱隱作痛。
唯有此刻這個人還是那個人,但這個人又不是那個人的時候,才會“人生若只如初見”,換言之,他已變,你也已經變了。
你們不再是“原來的你們”。
這感覺很奇妙,分明是兩個同樣的人,感覺卻是完全不同,過去的那兩個你們,就好像只是別人的故事。你說,怎不叫人感懷?
因何而變?原因多多,人心似水,又怎能不變?也許生活過于瑣碎,也許現實過于沉重,也許需求越來越多……
而心理學的解釋則簡單明確:“理想化破滅”。
所謂“理想化”用在關系中就是這樣:你與某人的相識最初,眼里看到的他,并非他自身。
當然也包含他自身,但更多的是“你的想象”。
想象絕非空穴來風,這就牽扯到“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給你帶來了足夠空間,建構了這想象。
舉個例子:假如成長給你帶來的是“限定”,內在小孩總是被壓制,總被告之“不允許”、“不應該”或“要溫順”、“要守規矩”,那么,你心中的“活力”就會壓抑。
然,循規蹈矩的壓抑背后,一定有顆桀驁不馴的心,但終究你是難以超越的,就會把桀驁變成想象滿足。
在某個機緣巧合下,你遇見了“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他勇敢果斷、自由灑脫、不走尋常路,你被他深深吸引了。
事實上,這些桀驁不馴并不是這個人本來的樣子,他只不過偶爾來點小叛逆,偶爾搞點小破壞,偶爾不守常規,這些表現會被你放大,放大到你想象中桀驁不馴的模樣。
因為,你是如此缺這個。
再比如:
你是個冷漠中長大的小孩,就會夸大溫暖的力量;你是個乖乖女,就會夸大叛逆的力量;你是個媽寶男,就會夸大母性的力量;你飽受虐待,就會夸大拯救欲望……
這一切夸大都是“理想化幻想”,你很容易投射給另一個人,這個人,也許就是你如今的伴侶或戀人。
幻想終不是現實,對方有他本來的面目,隨著進一步的相知相守,發現他不是你幻想中的那個人,你要的愛他給不了……
——這個過程就是“理想化的破滅”。
破滅多次之后,你會發現,“人只不過都是如此”,于是,失望、感懷、無奈。
失望卻又是希望的種子,代表了你的不甘,否則就不會有“人生若只如初見”了。
于是,你一邊回憶當初這人帶來的美好,一邊試圖改變這個人,一邊渴望遇見相似的感覺,一邊又在說服自己繼續茍活……
——這些矛盾心理,最終促使你成長,也促使你對心中的渴望,依舊念念不忘。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一種信仰、一種追憶,一種對當下的不滿、一種對流年的感傷,也是一種復雜心態交織以后的,無可奈何。
03
人生若只如初見,更代表一種“無常”。
無常,即變化。世間唯有變化是唯一的不變,兩個在一起的人,恰恰是無常的兩個人在不同時光中的糾葛。
關于“遇見”,我常說的一句話是:
此時的你遇不到彼時的他,彼時的你也遇不到此時的他,唯有此時的你遇見此時的他,彼時的你遇見彼時的他。
這,就是所謂的“緣分”。
倘若你違背無常,為了實現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情懷,非要強行遇見此時已經“陌生的彼此”,看看是否還有當初的美好,那你一定會失望。
同一個人不能在同一時間踏入同一條河。
這是三維空間的弊端,也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之遺憾的必然性。
同時,假如人生若都只如初見,又哪來那么多好故事懷念?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美好嗎?
04 當時只道是尋常
“當時只道是尋常”與“人生若只如初見”有很多相似之處,也代表一種失去、一種遺憾、一種懷念、一種無奈。
但后者更代表“無常”,前者更代表“珍惜”——“唉,本來應該好好珍惜的”。
你是否也有同感?我們總不在意當下的身邊人,總認為來日方長,總覺得在一起的時光是如此漫長。
這是關系很大的弊端,這弊端來自“趨利避害”。
人總對聽到的、看到的災難、意外、痛苦隔離為“離自己很遠”,以此覺得苦難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有時即便發生在身邊,活生生在親朋好友身上出現,比如重病、離婚、死亡類,你也只是惋惜片刻,內心仍堅持認為離你本人——很遠。
如此,面對罪惡與災難,總有人麻木冷漠或嗤嗤作笑,或裝模作樣,甚至為罪惡搖旗吶喊,因為他們總以為自己就是時代的幸運兒,那一粒灰無論如何都不會落在自己頭上。
直到那粒灰變作大山徑直壓來,你才明白,之前的都是臆想,盡管這臆想有助于保護當下免受痛楚,也追悔莫及。
為了提示各位珍惜眼前人、眼前生活,才會有“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句扎心的叩問。
人這個物種,不甘于平淡,卻又害怕動蕩。于是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總是無法安住當下,動蕩的時候又只能懷念平淡。
“當時只道是尋常”正是發生在你與某個人一點一滴的平淡瑣碎中。
也許就是如往常一樣的逛菜市場、跳廣場舞、接送孩子、周末小聚、時常拌嘴、互相嫌棄。
突然有天,你發現這一切都不在了,那些日常小事與吵鬧,才變得如此踏實卻又遙不可期,永不重來。
才會感嘆“當時只道是尋常”。
時常,我在遛狗的時候,經常一邊撫摸它,一邊與它對話;上下班路上我也會突然停住,看著周圍這些婆娑的樹葉、葉縫里傾瀉的光,還有喳喳叫的麻雀,心存感激……
因為我不確定,在將來什么時候,這一切終會變成不再擁有的尋常之事。
05
人無法完全活在當下,因為一切情緒絕非靜止。
憂郁會讓你活在過去、焦慮會讓你活在將來,恐懼會讓你活在證明里、匱乏會讓你活在索取中——你就是無法安心在此時此刻。
你只需稍加覺察就會發現這一點:看看你,要嘛忙著各種事,不忙就各種翻手機,發呆時腦子也閑不住,即便睡覺也有各種夢境擾動,你是真的很難活在當下。
當你與某個人在一起,即便睡同一張床、蓋同一床被,也絕非全然在一起。
你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都在“神游”,游走在紛亂的外部世界、荒誕的想象世界、復雜的內心世界。
唯有失去,才有珍惜。
就算當你正在感嘆“當時只道是尋常”時,那個人立馬出現在你身邊,接下來你依然無法全情投入,無法盡然與對方相遇——這,就是非動物之本性。
卻也正因如此,那些瞬間的“遇見”才會像一道道閃電擊中靈魂,讓我們那么多年念念不忘。
你看,依然是回憶在承載美好。
于是,我們一次次放棄身邊人,去尋夢中情人、靈魂伴侶,卻不知此時此刻與你在一起的人、這個沒法再尋常的當下,恰恰是你唯一的擁有。
但,但,我依然會勸你至少有一部分要心系遠方、去尋靈魂伴侶。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永遠的希望,希望就是意義。
這個悖論是永恒的,猶如人性矛盾亦是永恒的!恰如親密又獨立,依賴又疏離,珍惜又揮霍。
接受矛盾與無常,才是順勢而為、隨心而動,也唯有接受,才會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才會用過去的尋常點滴,不斷參悟此刻的點滴尋常。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