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們總會遇到一些“新”的難題:
不小心看到女兒的抽屜里有一封情書,我該怎么辦?
孩子好像早戀了,我要不要罵醒他?
兒子會偷偷瀏覽一些小網站,怎么跟他聊“性”,才不那么尷尬?
隨著孩子的長大,身體逐漸發育,心理也開始懵懵懂懂地對“愛”和“性”產生了好奇。
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又特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因此這些象征著孩子走向成熟的標志,在很多家長眼中卻是“亮紅燈”。
再加上,我們這一代父母,多數人自己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性教育。
盡管也很想要正確地引導孩子,但與孩子開口談“性”,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更怕自己本身的知識和觀念也“不對”,稍有不慎,反而讓孩子被“性”過度吸引。
如果繼續這樣“避而不談”,只會讓孩子在生理沖動和錯誤認知中受到更大的傷害。
根據《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被調查對象中,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集中在18至23歲。
以年齡群分,95后發生的平均年齡為17歲,90后為19歲。而95后初戀平均年齡為12歲。
這是什么概念呢?
多數人初戀在小學五年級;
初次性體驗是高中;
少數孩子甚至更早。
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對于“愛”的認知來自于偶像劇和言情小說,真正的“性知識”儲備依舊是一張白紙。
并且當孩子們的性知識,來源于社會里龐雜的信息,而不是正確的引導,無形中會制造很多“性隱患”。
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900萬例。
20歲左右的大學生甚至成為人工流產的“主力軍”。
在這種人流比率高、初次性關系低齡化的社會環境下,正確的愛情觀和性教育實在太重要。
只有當我們正視這個問題,“不羞恥”“不隱晦”地把它擺在孩子面前。
才是對他們負責的保護,才能幫助他們獲得健康的內在與健全的人格。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性教育”不過是向孩子普及生理知識,讓他們意識到重要性,防范風險。
但實際上,它跟孩子的自我接納認同,甚至人格健康都有很大的關系。
接受過良好“性教育”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自在幸福的人生。
就像是我的朋友小玲。
她自信開朗,從來不為身材和外貌焦慮,懂得接納取悅自己;
她有底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拒絕,尊重別人也不受委屈;
她在感情里勇敢追愛、及時止損,讓婚姻充滿快樂和活力,老公也越來越愛她;
當我問到她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她回答說:
“或許和我媽媽在青春期時對我的性教育有關吧。”
在媽媽的指導下,小玲除了能正確看待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她的內心也在成長:
她不會因為身體的發育而羞恥自卑,能夠驕傲地相信自己的身體是美的;
她懂得交往時的分寸,知道如何處理心中“早戀”的情愫;
更重要的是她學會了自尊自愛,真正開始向成熟的心理邁進。
好的性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性”的自我保護,也包含了孩子在青春期對內在與自我的探索。
只有當孩子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他們才會不陷入困惑與焦慮,才會減少與父母之間的沖突,擁有更加穩定的內在。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