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認為故意自殘(不打算自殺)這種極端的行為是青少年在應對/表達他們難以抗拒的情緒。
然而,斯旺西大學的心理學家發表的(預印版)一組三項研究表明,感知和解釋身體情感信號的困難,在自殘行為中可能也起了一定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促進新的治療方法。
自殘者在訪談中說,他們感到某些無法識別的情緒“壓倒”了他們,同時也體會到了超然分離的情緒狀態,或者麻木感。
Hayley Young和她的同事們推斷,如果一個人正在竭力正確解讀自己身體的情感信號,(“知覺能力”——感知生理信號的能力——在青春期會下降),那么自殘行為可能會生成一種強烈的、讓身體能夠體會到的身體體驗。
我覺得自己被卡住時,我會傷害自己
研究人員招募了300多名剛成年的被試,他們大多都是女性。在最初的幾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尋找自殘和自我報告因素之間的聯系,例如,他們在識別和描述情緒時是否感到困難。
在最后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被試計算自己的心跳次數(不是搭脈,也不使用任何其他輔助手段),以此來測量被試的感知能力。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顯示,有自殘史的參與者“難以辨別和解釋各種內感受(interoceptive)信號”。
有過自殘史的被試比其他人更了解通常的身體知覺,但是他們在內感受準確性測試中的得分往往更差。
我割傷自己,只是想體會自己的感覺。
研究人員寫道:“這是一項重要的發現,因為對于那些自我傷害的人來說,他們的情感缺乏、超然分離(detachment)以及靈魂出竅(disembodiement)的生物學基礎可能就是較低的內感受性。”
研究人員認為:精確性較低的內感受性,確實促成了自我傷害——通過驅使個體操縱身體來體驗情緒。
研究人員寫道,自我傷害的一個功能“可能是解決情緒和內感受性的不確定狀態——這種行為可能有助于消除身體角色在情緒體驗中的歧義性,并且提供清晰的感受。”
這項新發現為以往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在更高級的內感受性與更好的情緒功能之間建立了聯系,比如,體驗更細微的情緒。相反,不良的內感受性與廣泛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包括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
Young和她的團隊補充說,他們的研究拓展了干預措施的新途徑:“專注于提高慈悲心的自我關注可能是有益的。”
事實上,其他研究機構正在積極研究新的方法,以提高人們的內感受性的準確性。蘇塞克斯大學的Sarah Garfinkel和她的團隊正在試用新的治療方法治療自閉癥患者(較差的內感受,在自閉癥譜系障礙的患者中比較常見)。
還有一項針對健康人的研究,研究者讓參與者數他們的心跳,并且將確切的數據反饋給被試,以便他們了解自己的表現,從而提高內感受的準確性、減少焦慮。
這項治療研究正在進行中。從理論上講,該研究對對于其他的狀況也會有所幫助。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著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參考文獻:預印版Non-Suicidal Se?lf-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di?mensional Deficits in Interoception: Evidence from Thre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