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那些讓你痛苦的人,讓你痛苦的事。
痛苦的時候,別著急發火,別著急逃跑。先穩住,照照鏡子。
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戳中我們痛點的時刻,是提醒我們覺醒的時刻。
下面這四種痛苦的情況,很多人都遇到過。
痛苦背后的覺察,是讓我們更好認識自己的通道。
當然,我們透過讓自己痛苦的人察覺自己,并不是為了過度反省,也不是為了自責。
正如我們照鏡子是為了正衣冠,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而不是為了嫌棄自己丑。
那個讓你無法拒絕的人
照出你的自戀
有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說她有一位同事,總是對她發號施令。
明明大家都是同級,可同事卻總是命令她去布置會場,去給領導端茶倒水。
我問朋友: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還能怎么做,就只能照做唄。我真的恨死自己了,為什么就不會拒絕別人?”
像她一樣的很多人,都可以稱之為“偽好人”。
好人的反義詞不是壞人,而是“偽好人”、老好人。
他們壓抑了自己的“壞”,把好人當成一個盾牌,作為自己的防御機制,當對方很強的時候,他們拿出討好當防御,避免面對自己的弱。
每當有人夸贊他們“好”的時候,他們不會覺得如沐春風,反而會覺得非常羞恥。因為“你真善良”,意味著“你真弱”、“你真傻”、“你被我欺負了還不敢說”。
假好人往往是高自戀低自尊的,他們想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每當討好別人委屈自己的時候,他們都在無聲吶喊:我這么努力,你能不能對我好點?我這么好,如果關系出現問題,那就是你的錯。
同時,他們又是低自尊的,一邊渴望別人的認可,一邊又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直接表達了拒絕,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那太麻煩別人了,太不懂事了。
“好人”是一個盾牌,隔離了別人的否定,也隔離了我們自己真實的需求。
做了太久的老好人,又覺得非常痛苦,那么不妨察覺一下自己,到底是真好人,還是偽好人。
那個讓你痛苦又離不開的人
照出你的共生需求
30歲了還要被父母控制,是一種什么體驗?
曾經有一位網友在后臺給我留言,她說自己真的非常痛苦,痛苦到想要自殺。
從小到大,媽媽總是要事無巨細地“關心”她。生了孩子后,媽媽又來幫她帶孩子。
吃哪家店的煎餅果子,上廁所用幾格衛生紙,能吃什么水果,不能穿什么衣服,媽媽通通都要管。
這次她痛苦到想死,是因為她買了一條長度在膝蓋以上的短裙,她不敢穿回家,怕媽媽罵她敗壞家風,不肖子孫。
就因為一條裙子,差點把自己逼瘋。
為什么她這么痛苦,卻離不開母親。
表面上是一些具體的原因,比如需要媽媽幫她帶孩子。可是從潛意識層面,是她和母親在建立共生的關系。
母親希望自己和孩子共生,就像小嬰兒一樣,跟母親深度聯結,誰也離不開誰。
小嬰兒沒有自主的能力,與母親的共生屬于健康共生。但是孩子慢慢長大,母親還在渴望掌控孩子,左右孩子的選擇,那就是病態共生。
這種痛苦的關系,我們應該反思自己離不開的原因。
每次母親發出“共生邀請”,想要干涉我們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很多人的選擇往往是——壓抑自己的攻擊性,順從父母的需求。
這也就傳遞了一種暗示信號:我接受你的邀請,我愿意與你共生。
這種接受也是有利可圖的,孩子可以把人生痛苦的責任推卸給父母,自己就不用面對痛苦的根源。孩子做父母的“情緒父母”,享受著自己的偉大感和犧牲感。
孩子的自我被閹割,背負著父母的情緒和需求,很難活出自己的人生。
打破這種共生,就要敢于“壞”一點。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拒絕父母的共生要求。
這個過程必然要面對父母的失望,會讓父母也很痛苦,但是這卻是分離的必經之路。
畢竟,溺愛任何人都是在阻礙他成長,溺愛父母同樣如此。
那個讓你討厭的人
照出你對自己的不接納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總是貶低孩子,是一種什么心理?怎樣才能改變?
有一位網友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她的媽媽很喜歡用“雞”、“賤”、“不三不四”這樣的詞語形容她。
她眨了兩下眼,媽媽就說她是為了勾引男人。
和男友因為異地而和平分手,在她非常痛苦的時候,媽媽說她“就是讓人白玩”。
以前她以為媽媽只是嘴毒,后來知道了,媽媽罵她的那些話,其實都是罵自己的。
她的媽媽私生活不檢點,出軌過很多人,也被很多有婦之夫拋棄過。
一個人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就會把對自己的恨投射出去。
自己窮的人,就總是關注別人窮不窮;自己丑的人,就總是罵別人“矬丑胖”;自己笨的人,總是覺得別人是傻X。
她的媽媽通過罵她,就好像自己離這些形容詞遠了一點。通過說女兒被男人拋棄,來避免面對自己不配被愛的感受。
我們不能接納自己的某些特質,覺得自己這樣會被討厭,就會把這種自我厭惡投射出去,表現形式就是關注別人的這些特質,并且諷刺挖苦。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有一些非常討厭,討厭到不愿意見到的人?
那個人可能穿著邋遢,可能做事很慢,可能說話很快,可能總是愛麻煩你……
透過這些人,我們可以試著察覺一下自己,對他們的厭惡,背后是不是折射出了對自己的厭惡。
我們是不是覺得如果自己邋遢,磨蹭,喜歡麻煩別人,就會不被喜歡,所以也無法接納別人的這些特質?
就像那位“惡毒”的媽媽,如果她察覺出對女兒女性特質的厭惡,也許就能看到虛弱的自己,看到不配被愛的自己。
那個總是遇到渣男的人
照出你的匱乏
隨著《狼姐3》的熱播,甜心教主王心凌召喚了一代人的青春。
這么甜美的一個女孩,卻一直都被網友稱為“渣男收割機”。
她每一次談戀愛的男性基本上特征都很一致:事業無亮點,緋聞有亮點。
17歲和范植偉戀愛,分分合合了六年的時間。范植偉在公開場合提起,自己兩次家暴過王心凌。還戲謔般地說,王心凌17歲和他談戀愛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處女。
這時,王心凌的初戀也出來補刀:王心凌15歲和我談戀愛,沒上過床。
后來,王心凌又和姚元浩談了七年的戀愛。這段戀情王心凌“被小三”,被傳出私密照,被傷的遍體鱗傷。
頻頻遇到渣男,也許顯示出了一個人內心的匱乏。
王心凌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在她弟弟出生幾天后,就丟下她們母子三人走了。
在生活的壓力下,媽媽患上了抑郁癥,王心凌自然地承擔起了家庭中“媽媽”的職責。她接收媽媽的負能量,代替媽媽養家的責任。
匱乏的內在小孩,讓王心凌一直都在重復童年的模式——懂事、缺愛,又渴望被愛。
這樣的女孩,最容易愛上渣男,也最容易遭遇情感暴力。
渣男的不穩定性,能夠激起她們的圣母心,重復童年時,自己“當媽媽的感覺”。
同時,她們還享受渣男做錯事之后,在她們面前痛心悔改的樣子,就像戀愛初的蜜月期一般。
這種高濃度的感情,讓她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匱乏的內心,無法被一個正常的男人填滿,只能重復與渣男戀愛的上癮行為。
如果你也沉浸在這種痛苦的關系中,不妨察覺一下自己,為什么不舍得離開錯誤的人,為什么不能擁有好的感情。
看到自己的匱乏,才能努力去填滿它。
寫在最后
生命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來教會我們愛,有的人來教會我們恨,有的人來教會我們覺察。
那些讓我們覺得厭惡、憤怒、痛苦的時刻,或許都是提醒我們自我察覺的。
但是,這察覺并不是意味著“受害者有罪”,也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過度反思自己,更不意味著不能離開傷害我們的人。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認識真實的自己,釋放自己的生命力。
不是為了檢討自己是不是活該,而是為了觀察自己的軟肋與脆弱。
人吶,可以適度察覺自己,但是不能過度反省自己。
覺察多了,容易變通透。反省多了,容易變抑郁。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