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啊,孩子渴望被看見、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比成人更強烈。
經常頂嘴,可能不是叛逆,而是求助。
——凱叔
說到孩子“頂嘴”,
絕對是這屆家長的一大痛點之一。
不少家長認為,
孩子“頂嘴”就是不尊重父母。
更偏激的觀念還有:
孩子“頂嘴”就是白眼狼、不孝順!
為什么孩子怎么說都不聽?
到底怎么解決“頂嘴”問題?
看完頂嘴的真相,
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
我們或許能對孩子有多一些同情心和理解。
孩子頂嘴,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在覺醒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頂嘴”有三個高峰期。
分別是:
2~5歲的自我意識萌芽期,
7~9歲的準大人期,
12~15歲的青春期。
在這3個階段,
孩子會顯得特別難管、難溝通。
其實,這只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快速發展,
渴望做主,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相應地,父母就會感受到,孩子不那么“聽話”了。
親子間就會有“不舒服”的感受。
這種“不舒服”是正常的、必須的。
沒有這份“不舒服”,
孩子就沒法離開父母,健康長大。
我們的育兒建議是:
✔3-5歲,別總說“好不好”三個字
比如,部分大人在孩子面前過于“謙卑”,
常會反復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
“你自己吃飯行不行?”。
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
這等于父母主動給孩子提供了頂嘴機會。
事實上,6歲以前的孩子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這里的“有力量”指的是:
他們會給孩子設定基本的規矩,
小事多允許孩子嘗試,
家里主要的事情一定是父母說了算,
面對孩子的鬧騰他們不慌亂、穩得住,
這樣的父母,反而更能給孩子安全感。
✔7-9歲,少論對錯
6、7歲開始,陪讀家長經常遇到的難題是:
孩子明明犯錯了,大人指出來時,
他就是各種嘴硬、不肯認錯。
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錯了嗎?
當然知道。
只是,父母好心地幫孩子把錯誤一再找出來,
其實恰恰剝奪了孩子體驗到“我能行”的機會,
反而再次驗證了孩子弱小、無能為力的事實,
他們自然會防御性地頂嘴,下意識維護自己的顏面。
更好的做法是,少論對錯,多鼓勵。
實在需要指點孩子,
最好先肯定孩子的進步,
然后指出:“如果xx地方改進一下,就更好了。”
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12-15歲,熬過去
青春期的孩子,
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壯大。
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
有時會顯得很愛爭辯。
——這只是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希望被確認。
家長們一定不要跟這階段的孩子硬碰硬。
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在場,
孩子不需要了,咱們就退下。
(確實,嗯,有點卑微圖片。)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永遠會是這個渾身是刺的狀態。
其實不是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刺毛”都是一過性的。
父母們只要熬熬熬,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
下面這些話,在你覺得難熬的時候或許有用:
“青春期如果不折騰、不逆反,
到了中年了再折騰。可能就很糟糕了。”
“早叛逆,好過晚叛逆。”
“親生的。親生的。”
敢于頂嘴的孩子,未來更有出息
被孩子頂嘴,
老父母著實不好受。
但是,你知道嗎?
弗吉尼亞大學曾跟蹤調研過150個13歲的孩子,
最終發現:
那些在家跟爸媽經常爭論的小孩,
更能輕松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
更能冷靜承受壓力。
職場上的表現也更優秀。
聽話不是一個孩子必備的品質,
獨立思考才是。
而敢于質疑、爭辯、頂嘴,
恰恰是孩子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表現。
可惜生活中,
明明是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在發展,
卻被父母誤以為“不聽話”、“愛頂嘴”。
比如,前幾天去超市遇到有趣的一幕:
家長跟孩子說,一次只能買一樣零食。
孩子不滿意,跟父母爭辯:
“為什么你們在超市能買很多東西,我只能買一個?”
孩子爸爸當場批評:不得了哦,翅膀硬了,知道頂嘴了!
這孩子真挺冤的。
看上去他是在“頂嘴”,
事實上是孩子在觀察生活,思考問題。
這時,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將買的東西做個歸類,
幫助孩子更好了解:
哪些東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共用的……
孩子會明白,為什么買東西要有預算和計劃,
下次還可以請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購物清單,
這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參與感,
還能讓孩子懂得體貼父母的不容易。
最忌諱的是,完全不允許孩子質疑。
總是強調“我的意見才是對的”
“父母的權威是不允許被質疑的。”
孩子將學會,照著爸媽說的去做就好了。
多想、多表達也沒用。
這個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都會被極大打壓。
孩子頂嘴,可能是在求助!
這是朋友家剛遇到的一件小事。
她家7歲的小女兒,近來動輒跟大人頂嘴,
和4歲的弟弟發生沖突。
有時候甚至有點無中生有、胡攪蠻纏。
直到那天晚上,
女孩在跟爸爸頂了嘴后,
把自己關在臥室生悶氣。
媽媽跟進去,坐在女兒身邊,
輕聲說:
“寶貝,爸爸媽媽最近有點忙。可能忽略了你的感受。
能跟媽媽講講,你最近怎么了嗎?”
女孩一聽,眼睛頓時紅了,
眼里含著淚說:
“我只是希望你們好好聽我說話,
到了你們那兒,就成了頂嘴……”
那天晚上,母親陪女兒閑聊了很久,
母女倆還一起整理了女孩小時候的小衣物,
回憶曾經的小美好。
第二天,女孩明顯地情緒轉好,
像是換了個人,變得樂觀、健談,和善。
為什么會這樣?
作為家里的老大,小女孩其實在嫉妒自己的弟弟。
她迫切需要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
媽媽的耐心陪伴,
某種程度上修復了親子關系,
孩子的不安情緒才算得到疏解。
所以,假如孩子頻繁頂嘴,沖父母發脾氣,
很可能是在向父母求助。
只是限于語言能力的發展,通常不能準確地表達。
只好通過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不嘗試去看到孩子內心的擔憂、困擾,
不去和孩子鏈接,
那么再多的教養技巧,再多的說教,
都可能適得其反。
說到底,孩子是有權“頂嘴”的。
而教會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頂嘴或爭辯,
是父母的責任。
推薦下面這4步走,
可以把孩子對頂嘴轉化為親子溝通的契機。
第一,克制情緒。
不要跟孩子對罵。
這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不要輕易發脾氣。
心理學上,有個十二秒效應,即:
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時間只有12秒。
很多人會被這12秒控制,說出或做出后悔的事。
過了這段時間人會恢復往日的平靜。
當我們情緒情感上,
真正放松下來,并能接納孩子的“頂嘴”,
孩子就不至于下意識自我防衛,
為了反抗而反抗。
第二,設立底線。
如果孩子的“頂嘴”確實很無禮、讓你不舒服,
建議用這樣的話引導孩子:
“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
“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
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直接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還可以跟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線:
“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的做法。
今后,每當你不尊重我,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
第三,給孩子話語權。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
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所以,嘗試用提問的方式,
讓孩子有機會把心里話說出來,
還能鍛煉到孩子的語言能力。
比較好用的句式有:
你被老師批評了,應該比較難受吧?
這件事,可以詳細的告訴我嗎?
你現在是什么樣的心情?
你的看法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呢?
通過詢問,去傾聽孩子,嘗試了解事情的全貌,
再陪孩子去尋找具體的解決辦法。
第四,平日里,父母做好言語示范。
不要說:這有什么好難過的,不就是……
改為說:我看到你很難過,因為……
不要說:你是我孩子,就該聽我的。
而是說: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
不要說:你這樣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看看你這成績,真是沒救了!
而是說:顯然你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你需要我為你做什么?
不要說:你這樣跟我說話像什么樣子!我們為你付出那么多,你對得起我們嗎?
而是說:你這樣做,讓我很難過。
不要說:你反了天了!
而是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咱們好好聊聊,看看這么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父母如果能夠盡量心平氣和說話,
孩子就能學到更合理、更有分寸的表達。
有人說,“每個小孩都會‘干掉’父母,才能長大。”
意思是說,只有孩子敢于頂嘴,
有機會在父母面前平等對話,
能夠被父母尊重,
那他走出家門,跟外界打交道,才能更自信。
所以,被孩子挑戰,甚至被孩子“干掉”,不丟人。
愛因斯坦懷疑傳統物理學,因此創造了相對論力學;
達爾文懷疑傳統的生物學,因此提出了達爾文進化論……
孩子要長大,同樣需要這樣的質疑和反抗。
這樣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確實不公平。
孩子越長大,
父母就越被動,
甚至還有點心酸。
但正如作家倪匡所說:
“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
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