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大多數的小男孩一樣。
很多時候,小小魚會想著去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情。
比如最近在老家,門前有一條河。
我們有時會在河灘邊玩,岸邊有一些矮樹,我隨口一提“爬樹”二字,他就按捺不住,想去爬。
攔都攔不住。
我說:“太危險了,你還不能爬!”
已經太晚了,他紅著眼,很不滿,哇哇大哭起來。
“說了你還太小,爬不上去的。”
這時他已經很憤怒了,不聽解釋。
這種感覺太熟悉了。
因為很多時候他想去做某件事,但是我說不行,或者否認他的時候,就會激發他的這種情緒。
比如劈柴這件事,也是如此。
他見大人拿著大斧頭劈柴,自己也想去做。
我第一反應肯定是不行,因為大斧頭太危險,弄傷了自己可不得了啊。
當然,這次我沒有去直接否認他,而是教他怎么去劈柴的技巧。
跟他說說我小時候劈柴的故事啊。
雖然他劈柴的樣子像小雞啄米,但至少他的動作正確,而且很滿足于自己在木頭上砸出來的小坑呢。
因為,父母如果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只會激發他們的憤怒和不滿。
孩子們對父母的信任和對自己的信心,也是一點點消磨掉的。
2
有一段時間,大部分孩子都在家里上課。
需要自己登陸網站上網課,看直播視頻。
很多時候,大人因為忙其他的事,會讓孩子自己看。
有好幾次,我們也讓小小魚自己看。
可有一次我過來發現他根本沒有認真看,而是斜躺在沙發上。
“你是不是沒看?”
“我看了!”
“那你認真看了嗎?”
“我認真看了!”
我越發表現出不相信他的樣子,他的情緒反應越大。
后來我才知道,那天他的確認真看了。
躺著的時候,是課堂上出了一個思考題,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一會。
他就躺在那想,難怪對我的不信任,反應那么強烈。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時間去弄清楚原由時,還是不要輕易去懷疑否認孩子。
因為那樣做的時候,孩子有口難辯,而且會很痛。
只有父母給足了孩子信任和支持,才會獲得孩子的信任。
哪怕是遇到比較難做的事,他們也不會那么畏難或者輕易發脾氣。
孩子真的做不到的時候,也不去否認,不急著代替孩子去做。
因為父母替代孩子,讓孩子在一旁看著,只會加深孩子的自責。
特別是有的父母邊給孩子做,一邊氣急敗壞地罵著。
“就你不會,這么簡單都不會”
“就你笨,為什么又弄錯了。”
為什么不多一點耐心,去引導他們想想辦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給一點建議呢。
比如擰瓶蓋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是不是有點難?”
這樣孩子成功了,會有成就感。
失敗了,也不會自責,因為的確有點難,爸媽也理解我。
說不定我大一點就沒事了。
還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在河邊玩,有一個地方比較高,我就率先跳了下去。
小小魚跟著想下。
媽媽擔心他,就說要我抱一下他。
但是小家伙不以為然,覺得自己能下,因為那里有一些灌木,可以踩著滑下來。
所以我告訴他,你觀察一下腳下那些小樹根,可以踩著下。
于是他自己蹲下來,伸出腳踩住小樹根,順利的下來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一些這樣的小小困難,讓孩子去面對。
而我們扮演什么角色,就會讓孩子養成什么樣的性格。
給孩子成長空間的父母,會讓孩子養成自信有主見的性格。
而總是否認或者牢牢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讓孩子變得極端自卑而畏畏縮縮。
可以說,孩子性格的養成和才能發展,歸根結底受家庭、父母的影響最深。
3
當孩子提出一些“出格”的要求。怎么辦?
如果讓他們去做,不僅僅做不好,有時還有可能受傷啊。
這就非常考驗父母了。
其實只要沒有大的危險,父母完全可以放手引導孩子去嘗試。
這樣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
不能粗暴地去跟孩子說“你不行!”、“你太小了,做不到!”
可以的話,去支持孩子嘗試一下。
可以跟孩子說“你試試看!”
還記得曾看過的一則泰國暖心廣告《豆芽引發的夢想》。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小女孩對豆芽產生興趣,于是就想讓媽媽種豆芽。面對女兒的要求,母親鼓勵說“我們來試試吧!”
雖然一次次失敗,但是在女兒面前,母親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我們來試試吧!”,最終母女倆成功種出了豆芽。
成年后的女兒回憶說,“媽媽說的‘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養育著我的好奇心。
雖然貧窮,但是媽媽教會了女兒一生的財富——用好奇心和實踐去試試。
所以我們不能急匆匆地去否定孩子們的那些奇思妙想,反而應該拿出更多的耐心去支持孩子。
所以我在河邊找到矮一點的樹,帶著小小魚一起爬上去,讓他去嘗試。
面對他那些新的想法,我也會告訴自己,去支持他試試吧,別急著否認啊!
當我們看到的跟孩子說的不一樣時,也別急著去指責孩子,說他是狡辯撒謊。
也許真的是我們弄錯了,或者自以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多溝通溝通,總好過亂下結論。
圖片
4
可是,面對那些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怎么跟孩子說不呢?
比如那次爬樹,我獨自爬了一棵大樹,小小魚一定要爬到我站的那個位置。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用梯子和繩子了。
可是我說做不到時,他根本不信,覺得我是拒絕他。
這時我伸出手,要他姑姑抱起他,看我能不能拽他上來。
嘗試了一下后,他發現是真的做不到。
這時他就不鬧了。
接受了重新找一棵矮樹的方案。
因為我跟他一起去嘗試了,感受了,就好了。
這樣的嘗試很多人會覺得是多余的。
你跟孩子講那么多干嘛呢。
他們不懂,直接說結果不就得了。
這是成人世界的思維。
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就直接跟孩子說不行不行。
甚至有的人連說都懶得說,覺得是浪費時間。
而且大人們追求更高的效率,覺得時間就是金錢。
覺得自己掌握了答案,何必去重新思考過程或者這個答案是怎么來的。
但是孩子們不一樣,如果沒有那些看上去出格的、可笑的、幼稚的嘗試,怎么能產生真正的創意和好奇心呢。
而且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
我們應該給他們最大的支持和極大的耐心。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