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懼怕死亡嗎?
人死了之后會經歷什么?又會去哪里呢?
由朱一龍主演的電影《人生大事》會告訴你答案。
這部電影剛上映就刷爆全網,持續排在熱門電影前列,截止7月12日累計票房突破12億,豆瓣評分7.3分。
專欄作家、影評人@楚沐風稱其為“今年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國產電影”。
這在國產電影中非常少見,尤其是疫情過后剛剛蘇醒的電影行業,堪稱2022年暑期檔的開門紅。更有人稱,2022年度最佳電影前三名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
電影《人生大事》到底有何魅力,可以讓觀眾如此追捧?
故事講述了殯葬師三哥偶遇女孩武小文,共同經歷四場葬禮,在死亡面前體會人間溫情,開始思考“死亡”,并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電影從孩子的角度結合殯葬師的職業特點,引發觀眾從死亡的視角窺探人生。
直面死亡,能幫助我們更坦然的面對人生。
-01-
——“死”與“生”一樣,都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你是否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
電影中的武小文只是個七歲的小女孩,一覺醒來發現外婆依然在旁邊“睡著”,便不停地喊著外婆,外婆卻始終叫不醒。
原來外婆早已在睡夢中離開人世。
隨后屋中突然涌入一群人,亂哄哄的。殯葬師三哥走了進來,將外婆放入大箱子里,抬起箱子離去。
小文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她以為找到三哥,找到那個大箱子,愛她的外婆就能回來了。于是小文纏上三哥,大鬧三哥舉辦的葬禮,希望能找回外婆。
不僅僅是電影中的小文,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對死亡也不了解,沒有人告訴他們“死”意味著什么。
我國缺少死亡教育,人們總是對“死”避而不談。
美國著名作家早崎繪里香曾在《生死功課》里說道:“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性。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死亡。”
讓孩子接受死亡教育,是每個父母應盡的責任。
也許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但對死亡不理解的不止孩子,還有許多成年人,甚至是我們自己。
我的外婆去世時,我已經26歲了,依然盯著從火葬場送出來的骨灰盒不解:“這么大的人,怎么就裝到這盒子里了呢?”
至于外婆去了哪里,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對死亡恐懼,人們對殯葬師職業更是嫌棄,覺得晦氣。
不許他們上酒席,不許他們參與慶生宴。三哥的店鋪“上天堂”旁邊是一家婚慶公司,老板娘每天對他們嗤之以鼻,滿口晦氣。
這對他們顯然是不公平的,“死”與“生”一樣,都是人生大事,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
就像史鐵生所言:“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人,生來有人接應,死后也需要有人幫助送走,留住一生最后的體面。
“死”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
生而為人,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懂得生的意義。
-02-
—— 一個人的成長,先從直面死亡開始。
人生最大的成長禮莫過于直面死亡。
三哥像極了一無所有的中年人:為女友打架入獄,女友卻轉身嫁給了別人;不喜歡殯葬行業,卻為了繼承店鋪不得不接下這份家族產業;每天接單般處理葬禮,看遍生死,內心麻木。
生活中有多少人像三哥一樣渾渾噩噩地活著:不理解自己的職業,不正視自己的生活,抱怨、不滿、頹廢。
當遇到無家可歸的小文后,經歷四場特殊的葬禮,一切都變了。
前女友的現任丈夫出了車禍,身體被碾碎沒了人形,連自己的親人都認不出。前女友找到三哥,挺著大肚子跪地請求三哥幫忙。
曾為女友打架入獄,如今卻要為她的丈夫整理尸體。三哥內心五味雜陳,但沒有拒絕,和父親一起一點一點的拼湊尸體:先四肢,再身體,對著逝者照片拼湊面部......
拼裝完成后,親人們認出了逝者,嚎啕大哭。此時三哥抬頭看了一眼前女友,前女友早已淚流滿面,三哥瞬間釋懷。
蘇格拉底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從死亡的角度看人生,世間恩恩怨怨皆渺小無比,不值一提。
死神從不挑人,每時每刻都有人離去。
一位因病去世的小女孩,年齡和小文差不多大,三哥負責為她送葬,幫小女孩訂制骨灰盒。
小文看了后問道:“這個小女孩也要被燒成煙嗎?”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直接刺痛人心。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離開人世,換算下來就是,每1秒鐘就有1.8個人死亡。
當你刷視頻,發愣走神時,就已經有幾十個人永遠閉上了雙眼。
當你稀里糊涂混日子時,有些人卻早已結束了人生旅程。
有句話令我記憶深刻:“你的今天是逝者遙不可及的明天。”
作為生者,過好眼前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次次地心靈洗滌,讓三哥逐漸看清這份工作的意義,接受了這份特殊的工作。
電影中三哥處理的最后一場葬禮是自己的父親老莫。老莫一生為他人畫上句號,最后任性地將自己的葬禮交給兒子處理。
見慣了人間生死的三哥,也難逃親人的離去。
父親老莫說:“人生,兩樣苦,生離和死別。哪一個都要嘗盡,哪一個也躲不了。”
三哥坦然地接受了父親的離去,他將父親的骨灰做成了煙花。瞬間,黑暗的天空中綻放出一朵朵璀璨的花朵,耀眼,明亮。
三哥望著煙花含淚說道:“爸,這樣夠體面了吧。”
托爾斯泰說:“人生惟有面臨死亡,才會變得嚴肅,意義深長,真正豐富和快樂。”
因為有了死,才有生的珍貴。
站在死亡視角,品味生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更好的“活”。
-03-
——死亡不是人生的結束,遺忘才是。
小文失去外婆后跟著三哥一起生活,雖然三哥的愛讓她感到溫暖,但當夜幕降臨時,小文還是會忍不住思念已去世的外婆,默默流淚。
她無法理解外婆為什么會在她一覺醒來后就消失了。
為了安慰小文,三哥告訴她,外婆變成了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都是愛我們的人。
這樣美好的比喻,讓七歲的小文瞬間明白了。
從此一想念外婆她就仰望天空,對著天空寄托著思念,還親切地稱三哥為“種星星的人”。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愛我們的人也未曾離開,只是換個地方,換個方式陪著我們而已。
電影《尋夢環游記》就為我們描述出不一樣的死亡世界:逝去的人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那里環境優美,光芒四射,每個逝去的人來回穿梭,充滿歡聲笑語,生活依然豐富多彩。
只有當現實世界中無人記住你時,靈魂才會消散,才是真正的消失,真正的死亡。
《道德經》里也有類似的說法,叫“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當一個人的人格沒有消亡時,他才是真的長壽”。
你的人格還留存于世,還被世人記著,就是還活著。
正如電影《尋夢環游記》的主題曲《請記住我》中唱的那樣:“請記住我,我即將會消失;請記住我,我們的愛不會消失;我用我的辦法跟你一起不離不棄,直到我再次擁抱你,請記住我......”
人雖逝去,但記憶仍在,他們仍活在生者的記憶里。
不遺忘,便不會離去。
-結尾-
可怕的不是死亡,是人們心中對死亡、對分離的恐懼。
但這份恐懼誰也逃不掉。
三哥的父親老莫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每個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頁。人生除死無大事”。
學會直面它,接納它,尊重它,能幫助我們更坦然的面對人生,思考如何過好眼前的生活。
人的一生就是“生”和“死”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能做的是行走在這座橋梁上,盡可能地多看一些風景,讓這個過程變得更豐富一些。
正如這部電影中所說:“人生沒有標準答案,珍惜當下永遠是最優解。”
愿你我不再懼怕生死,坦然接受生命消逝的現象,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