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思維:如果我實現了什么,我就會怎樣怎樣。比如:“如果我有錢了,我就去旅行,到處走走看看。”“如果我有空了,我就多陪陪孩子和愛人。”
面對心靈的痛苦也是相同的思維模式:“如果我不焦慮了,我就可以去社交,去談戀愛。”“如果我不抑郁了,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不害怕了,我就能積極嘗試,擁有更豐富多彩的生活。”
與之類似的思維方式還有“等我做到什么,我就如何如何”,比如“等我買了別墅(帶院子的房子),我就建一個美麗花園”,“等我感覺更好一點,我就能好好享受生活。”
這樣的思維方式有三個很大的問題:
一、它會幫助我們去逃避真實的現實。
活在一個頭腦編織的美好未來里,去幻想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在等著我們。
二、它導致我們生活的割裂。
這種思維方式把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陷入一種好與壞的對立之中。仿佛現在是不好的,未來才是好的。仿佛我們一直在忍受現在的“不好”,就是為了那個未來的“好”。
三、它讓我們失去當下的生活。
仿佛一切的美好生活都在等待之中,仿佛你當下在過的生活并不是你真正想過的生活。這是很可怕的。抱著這樣的思維方式,你會輕視和不在意你當下的生活,失去和當下真實生活的聯結。假如你80歲時心中設置的那個“如果”才實現,那是不是說,你這輩子相當于白活了?
我們現在反過來試試。
“如果我有錢了,我就去旅行,到處走走看看。”改為“我要去旅行,到處走走看看,并且我沒有很多錢。”
“如果我不抑郁了,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改為“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我抑郁著。”
“等我感覺更好一點,我就能好好享受生活。”改為“我去好好享受生活,并且帶著我不好的感覺”
體會一下,感受兩者有什么不同?
會不會讓你的思維打開,開始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針對:“我要去旅行,到處走走看看,并且我沒有很多錢。”我們可能就會想到不需要花太多錢的旅行,比如可以玩遍家附近所有的免費公園,逛遍每一條美食街,享受那些不用錢也可以擁有的快樂;去遠的地方時,可以選擇坐便宜的火車,可以住當地的朋友家里,可以和其他驢友一起拼車、搭車……雖然會更麻煩更辛苦一些,但是我們有在真正的旅行,而不是在頭腦中想象自己有錢了再去旅行。
針對“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我抑郁著。”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進行難易程度的分類,每一個事情分分步驟,列出可以做的一小步的計劃和行動。我們并不是24小時都抑郁,抑郁感覺輕一些的時候,可以多做一些,抑郁感覺重的時候,就少做一些。如果這樣行動,結果就是我們帶著抑郁,確實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等待抑郁完全好起來。
想象一下,如果讓你做如下的選擇,你會怎么做?
左手的手心是你渾渾噩噩地度日,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左手的手背是,你感到很輕松,沒有那些你不想要的恐懼、不安、害怕、疲憊、辛苦、壓力……
右手的手心是你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做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可以多陪伴孩子和家人,生活變得更精彩和豐富等,右手的手背是,你會有那些恐懼、不安、害怕、疲憊、辛苦、壓力……
手心手背是合在一起的,沒法分開,如果二中必選一,你是選擇左手還是右手?
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右手。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并不想為了逃避痛苦而失去自己想要的人生。
帶著限制,帶著痛苦去生活,盡管不完美,但是我們能夠擁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們并不是等生活中所有的痛苦、不順、挫敗、疾病、危機、不適、自我懷疑…消除或者平息才開啟生活,而是本就帶著這所有的痛苦去盡享生活。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