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時,人分為兩種:
一種目標很大,但很容易放棄;
而另一種人,目標一般般,但最后慢慢做成了。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種人,代表了做事的不同心法。
二者的區別在哪?怎樣做事情才能成為高手?
今天分享的主題,源于武志紅老師的一段微博——目標主義和過程主義。
你是哪一種,這幾乎決定著,你如何創造人生意義。
很多人懼怕挫敗。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
高手做事,都是無往不利的;
而挫敗則意味著一事無成。
因此在經歷挫敗的時候,他們狀態會特別低落。
即便這個挫敗對結果影響不大,但腦海里卻總有個聲音在說:
“太糟了,我怎么會在這種事上犯錯誤?”
越自責,越低落;
越低落,越做不好事情……
從而導致內心更加挫敗,陷入惡性循環。
要想跳脫循環,我們首先要明白:
挫敗是十分常見的,高手也會經常栽在一些小錯誤上。
不同的是,
普通人經歷挫折,容易沉溺在失落的情緒里,一蹶不振;
而高手卻可以享受挫敗,并且從中找到更好的前進之路。
這也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間,目標主義和過程主義的區別。
害怕挫敗,
是什么心態作祟?
武志紅老師在《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學課》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女孩參加會計類的考試,考了三年都沒過。
咨詢過程中,武老師注意到,女孩有嚴重的拖延心理。
每次計劃提前半年備考,卻拖到考前一星期才復習,實際就兩三天。
這么短的復習時間,她雖無法全部通過(及格即為通過),但每次卻也能過1、2科(一共3科)。
換句話說——她不是沒能力考過,而是拖延的習慣,導致了無法全部考過。
隨著咨詢深入,她逐漸覺察到自己的拖延背后的矛盾。
她是一個「目標主義者」。
在考試這件事上,她一直將考試成績跟個人價值捆綁在一起:
考高分,證明我能行;
考低分,證明我不行。
她希望自己能一次性通過,最好門門90分以上;
而一旦做不到,她就會認為自己是無能的、甚至一文不值。
她對挫敗充滿了恐懼。
為了回避這份恐懼,她選擇了拖延。
如果努力半年還不能考過,這證明我水平太低了;
但只復習幾天而考不過,是因為我臨時抱佛腳啊!
如果好好準備,一定可以考高分的!
也就是說,她的拖延,是在為將來可能的失敗找臺階下。
理解了這一點以后,她開始有意識地調整目標、克服拖延。
第四次考試,她提前幾個月復習,勉強通過了考試。
她對武老師說,雖然沒有考到很高的分數,但她感到好像足夠了。
后來,她學會了從一些普通級別的、瑣碎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比如看燈展、逛超市等。
她終于不再擰巴地追求高目標、高需求了。
追求目標主義,
會陷入2種困境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看出:
目標主義者之所以無法享受做事的過程,源于對過程中挫敗的恐懼。
通常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會收到兩種反饋:
正反饋和負反饋。
挫敗,屬于典型的負反饋。
它往往很容易令人陷入2種困境。
其一,自戀遭受打擊。
心理學有一種現象叫“蔡格尼克效應”。
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大腦往往會對負反饋加深印象,這是“吸取教訓”的本能。
目標主義者常常習慣把事情結果與個人價值捆綁在一起。
只有做事達到預期,他們才看見自身的價值。
一旦出現負反饋,他們就會遭受一次自戀的打擊,并由此質疑自己的能力。
“我真的能把這件事做好嗎?后面再出問題,我能不能應付好?”
即便這個困難來自于外界,他們的大腦也會將挫敗歸咎于自己:
“我的能力根本不配把這件事做好。”
就像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孩,她在復習的時候有一個習慣:
不直接做題,而是不斷將答案抄在卷子上。
被問及原因,她解釋說,
如果直接做題,就可能會做錯;
一旦做錯,她就會不斷自我懷疑,甚至想放棄考試。
而抄答案,則可以幫她規避挫敗,維持著虛假的自戀,一直堅持下去。
從而導致,她不敢嘗試任何事情。
其二,壓縮個人成長。
心理學還有個概念叫“自證預言”:
你的意識越認定什么,就越可能實現什么。
目標主義者常常喜歡給自己定制一些高大上的目標,渴望一蹴而就。
一旦出現負反饋,就很容易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
“連這種事都沒干好,我注定一事無成。”
為了回避挫敗帶來的痛苦,他往往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防御機制。
比如拖延、擺爛——
就像案例中的女孩一樣,既然沒法達到理想的成績,那索性不全力以赴了;
等結果出來,就自我安慰說:我還沒全力以赴呢,本來也不期待高分。
比如早早放棄——
“我根本不是干這事的料,干嘛要在短板上出丑呢?”
長此以往,人會變得越來越退縮,越來越脆弱,不敢嘗試,不敢挑戰,最終真的變得一事無成。
從3個維度,
成為“過程主義者”
這時問題來了:
我們具體要怎么做,才能走出目標主義者的困境呢?
答案很簡單:成為一名「過程主義者」。
什么是過程主義?
我從以下3個維度,去解釋目標主義和過程主義的區別。
首先,「自戀和關系」的維度。
目標主義者做事情,會混淆“我”和“我做事情”的界限,并嚴重地把自戀覆蓋在結果和目標上。
他們認為:我做事情 = 我。
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她將考試成績和個人價值完全混淆在一起。
生活中的父母,也犯過目標主義的錯誤。
比如孩子考試差了,劈頭蓋臉指責孩子“學習能力怎么這么差!?”
其實,這是父母將“孩子成績不好”,等同于“我教不好孩子”。
進一步覺得:我不是一個好父母。
父母自戀受損,卻會將矛頭指向了孩子的考試成績。
而過程主義者則很不一樣。
他們能誠實地區分:我做事情 = 我 + 事實 + 我跟事實的關系。
這樣的父母會進一步探究:
問題不一定在孩子能力上,可能是他用錯了學習方法——
學數學,單純記住了公式,忽略推理邏輯;
學英語,只顧著語法規律,卻沒有背單詞。
一旦孩子學習方法用錯了,他再刻苦再用功,也是枉然。
這時候,他們就會著手去幫助孩子優化學習方法;幫孩子和知識之間,建立深度關系。
如若孩子學習方法掌握了,考試分數還是不高。
這時,追求過程的主義的父母,還會進一步探究:
如果不是學習方法有問題,那就可能是考試技巧沒有掌握——
孩子不熟悉考試答題的技巧和思路,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在考卷上呈現出來。
這時,他們就會著手輔助孩子提升考試技巧。
如此一來,既維護了孩子的自戀,也促進了孩子與學習、考試建立深度關系,提升自我價值感。
發現了嗎?
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過度執著于目標,就會忽略過程,無法與事物建立深度關系。
過程主義者不會為目標暫時無法達成而焦慮,也不會把負反饋當作對自身的否定,
而是從關系和事實之間尋找問題的根源,探索和調整使這個過程變得更有價值。
其次,「思維和體驗」的維度。
目標主義者向思維認同。
什么叫“向思維認同”?
只有在做事成功時,才感受到這是快樂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這本身沒錯。
但一個人過度關注結果和目標,被思維牽著鼻子走,就會壓抑了做事的感受,無法沉浸其中,更無法體驗到過程的愉悅。
就像哲學家韓炳哲在著作《倦怠社會》里所說的:
現代社會是競爭性和效績主導的,我們越需要成功的結果來“鼓勵”自己,就會在各種目標上拼命沖刺,忽略了過程本身的意義。
這種“積極性”看似充滿正能量,其實我們會給自己施加更多壓力,導致焦慮和歇斯底里。
過程主義者則很不一樣。
他們在做事時非常注重體驗與感覺,并且遵循著內心的感受去摸索下一步。
這種對“體驗”的追求,看似捉摸不定;
但它卻冥冥指引我們,探索生活的價值。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就是非常注重體驗的人。
他的創作往往不從故事情節出發,而是先就著腦海里天馬行空的想象,把想要表達的場景畫出來。
即便電影已投入制作,他也還不急著寫劇本。
舉個例子,《千與千尋》中千尋坐的列車這一幕,被認為體現了宮崎駿式的美感。
其實在宮崎駿的印象中,他第一次獨自坐列車專注于旅程本身,也不記得車外風景的樣子,因而決定處理成水天相接的畫面。
如他在采訪中說:
“我會深入潛意識,在某一時刻,紛繁的創意與構想自行涌現。憑著這些,我才著手投入創作。”
對普通畫師來說,創造一個動畫故事,只需按劇本推演就可以了;
但對像宮崎駿這樣的大師而言,他要先擺脫思維慣性,尋找體驗。
因為體驗,是人和事物建立關系那一剎那的產物。
跟隨體驗去表達、去創作,在做事中注入情感與靈魂。
也由此,我們在看宮崎駿動漫的時候,常常會有一種直擊心靈的感覺,忍不住潸然淚下。
這就是普通人與高手之間,思維和體驗的區別。
最后,「個人能量」的維度。
目標主義者注重結果。
他們不希望收到負反饋,常常會焦灼、謹慎地規避它。
就像有人上臺演講時,滿腦子想的是如何避免出錯、哪些常犯的口誤、容易忘記的臺詞等等。
一碰上意外,比如演講忘詞了,他們就覺得完了,目標即將死亡。
對他們而言,每一個不好的事情,都是死能量的隱喻。
當遇到的問題多了,他們會深陷自我懷疑的痛苦境地。
最后被逼急了,還會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干了”,這是在制造死能量。
而過程主義者則很不一樣。
他們能沉浸在過程之中,感知于當下。
對他們來說,任何反饋只是一個信號,提醒自己下一步該如何做——
當做一件事得到好的反饋時,那就重復它,來加強自身對這件事的良好體驗。
如果遇到問題,那只需要去接受這個負反饋,并從中修正做事方法。
在他們眼里,負反饋好比一條不通的路:
它并不是堵死了去向,而是告訴我們,繞過去或先退一步而已。
雖然它可能會影響進度,但通過時間的累計、空間的調整,最終仍有實現的可能性。
如此做事情的人,是充滿創造力的,也是在制造生能量。
當我們不再急功近利,不再緊緊地盯著目標,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做事的過程上,在過程中持續反思、改進、創造,
成功便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寫在最后
到這里,突然想起紀錄片《回到太空》中,有這樣一句話:
“SpaceX不怕挫敗,而是擁抱挫敗。”
的確,做事情時遭遇挫敗,我們多少會有些不好受。
但事實上,挫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本身的恐懼與焦灼。
做事的目標固然重要,但不妨礙我們沉浸在過程中,并享受它。
用體驗去感知事情的正/負反饋,才能不斷從中建立深度關系。
愿我們都能擁抱挫敗,在做事情中,活出高價值感的自己! END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