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處不在的虛無感
你現在的生活有意義嗎?
在為什么而奮斗著?內心喜歡嗎?會經常感受到快樂嗎?
我想不少人都會偶爾抱怨自己的生活沒什么意義,人生充滿著無力與虛無。
比如很多來訪者就會選擇來到咨詢室,訴說他們的焦慮抑郁、迷茫空虛、自戀受挫、倦怠無力、無聊冷漠、漫無目的……
他們的生活正面臨著很大挑戰:
事業受阻,中年危機,失去了奮斗的動力;
親人疏離,夫妻失和,內心有強烈的孤獨感;
生活中有很難逾越的苦難和困境;
……
這些情緒或癥狀的背后,似乎都有一種無意義感的存在。虛無感如同無形巨網,籠罩著人的一生。
可令人不解的是,外人看起來很幸福的一些人,他們卻說自己經常陷入不為人知的虛無感。
比如有很多人過著穩定安逸、物質富足的生活,但他們好像并沒有自洽、充實、快樂的感覺。
所以,在全市為新冠疫情投入戰斗的期間,我總聽到周圍不少人說很想去做志愿者。再仔細聽其中緣由,他們是這樣說的:
人到中年,每天就上班下班,圍著伴侶和孩子轉,活得有點沒意思,怪空虛的。
偶爾去做做志愿者,或許可以讓生活有意義一點。
還有很多人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期待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人生意義。
比如有位朋友是個工作狂。她沒日沒夜地工作,為的就是升職加薪、實現職業理想。
可是,她發現,當她終于如愿以償獲得滿意的收入和職位之后,她開始自我懷疑了。
她抱怨說:“社畜的生活真累,有時候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沒日沒夜地工作到底為了什么?活著又是為了什么?不就是一日又一日的重復嗎?”
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推石頭就是這樣的故事。
遭到天譴的西西弗斯必須用盡全力把一塊大石頭推上山。但是,一到山頂,石頭又滑落回山下。于是,他必須一再地推石頭上山,而且每次它都將再度滾下山去。
不僅如此。還有人渴望名聲和財富,卻在夢想實現后覺得不過如此,甚至陷入情緒深淵中難以自拔。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創業成功后說了一句令人大跌眼鏡的話:”我有錢后,又空虛又痛苦!“
這種感覺,很像興致高漲、沒日沒夜玩一場游戲的人,一旦游戲打通關了之后,發現前面沒目標了。
頓時,整個人陷入慌亂和空虛中,甚至會懷疑之前的全情投入是為了什么。
這讓人想起哲學家叔本華著名的“鐘擺理論”: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而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欲望滿足了就無聊。
但是,也有看起來深陷人生苦難、卻生活得悠然自得的人。
我認識一位母親,是一位重度自閉癥患兒的母親。她的孩子不會說話,沒有自理能力,有極大的身體和情緒問題,每天不斷自殘和搗亂,需要跟在她后面收拾殘局,自己的生活和大部分時間被占據了。
在旁人看來,她的生活完全被孩子毀了,還有什么意義?
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她照顧起來愈發顯得力不從心。她每天都很疲憊,但也掩不住她的生命活力和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寧靜氣質。她似乎通過某種方式,觸摸到了人生的意義。
所以,人生的意義感到底是怎么來的呢?聽起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像是一個奧秘。
02
直面虛無
對于人生意義的探索,或許可以先從審視虛無感開始。
對于虛無感,有位朋友說過自己強烈的體會。
她有諸多艷遇。每次遇到一個人,她都會用盡心力死去活來愛一回。但是,當熱烈過后,她又會將情感很快地轉移到新的對象身上。
“我不知如何描述這樣的感覺。每次我一個人的時候,都有強烈的虛無感涌來,我就想抓一樣東西,防止自己被淹沒。
我沒有辦法面對獨處的自己。我必須在關系中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這讓人想起存在主義的四大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
而存在的孤獨,是每個人的一種根本性的孤獨,即與生命隔絕,也與世界隔絕。
有一些人,存在孤獨的底色無比強烈,給人生也涂上了虛無的背景色。
他們很難面對單獨存在的自己,必須進入各種活動和關系,讓細枝末節填滿空隙,讓自己被生活淹沒。
還有位來訪者,大學畢業后找到了好工作和好老公,生活順風順水。可即便如此,她也用”虛無”來描述她自己的人生。
“我感覺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她覺得她的過去從未精彩過。沒有動人的愛情,沒有熱烈的友誼,沒有做過瘋狂的事,沒有宿醉過、逃過課,未免太過蒼白。
所以她經常遺憾過去,并憧憬未來的自己是閃光的、美好的。
對自己、對現實、對當下不滿的感受,驅使著很多人追求更高的目標、走到更高的位置上。
然而,當目標真的實現時,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仍然是空虛、無意義的。
只有與理想化的自己和閃光的未來鏈接,才能獲得意義感,防御的是自己很差、很沒有價值的感覺。
所以,對他們而言,現實永遠是虛無的,只有現實不了的理想才是璀璨、有意義的。
在這些人身上,經常能發現虛弱的自體感和自戀受損的部分。
還有人告訴我,他中年單身,沒有親人,孑然一身,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對于他而言,人生無疑是虛無的,就像是少了一個抓手一樣。
他處在一種不斷自我掙扎、極度喪失安全感的狀態中。他總是問:人沒有親密關系和愛,真的能活下去嗎?
他在黑暗的迷霧中穿行。他的心被未知的恐懼和無助占據了。
這讓我想起武志紅老師在某本書談到的與某位朋友的對話:人沒有愛能不能活下去?朋友說,愛可以用智慧來取代。
但這很令人懷疑。對于完全沒有親密關系和支持系統的人而言,即使獲取了某種上升和獲取意義的通道,虛無似乎也是一種幽冥一樣的存在。
感受到虛無和無意義感的人,似乎因不同的原因,都和自己脫離了連接,無法走向那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也許,真正讓人遠離虛無的,是于孤獨中看見自己,在平淡中擁抱自己,在無助中感受自己。
03
你看見自己了嗎?
人生或許本來就沒有意義。這讓人想到了兩個人說過的話。
記者問陳丹青:“人生有意義嗎?” 陳丹青回答:“人生沒有意義的。”
季羨林也曾說過,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可即便如此,羅曼羅蘭在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中說過:明知世界上沒有安慰可言,他就自己創造安慰。明知生活沒有什么意義,他就自己創造生活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也提到,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意義:
或通過創造和工作,或體驗某種事物或愛某一個人。而在極端的情況下,當一切歡愉都被剝奪,無法避免的苦難本身正是生命的意義。
他從集中營的經歷中,深深領悟到了通往人生意義的第三種途徑。
我從一位母親的身上,也體會到了這第三種途徑。
她描述牽著自閉癥的兒子去散步時的心情。她感受到清風和晚霞,遠處的有軌電車從一片綠蔭中駛來,讓她覺得自己身處宮崎駿的動畫中。馬路上逐幀的風景映入眼簾,暗香陣陣襲來,這一切,都讓她感受到幸福。
駐留在當下,是她抵御苦難庸常的法寶,也是她獲得生命意義的奧秘。
對此,皮克斯的動畫電影《心靈奇旅》也給出了很好的啟示。
主人公喬伊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然而,在通向夢想的路上,卻意外遭遇事故,通向往生的天梯,與無數靈魂一起,等待著點亮生命的火花后,拿到地球通行證,重返地球。
一個頑固的、對生命全無興趣的22號靈魂,極具思考能力和智慧,看透一切。
他覺得人總是要死的,為何要費力活著。于是,他做了一千多年的靈魂都沒能點亮生命火花、去往地球。
22號靈魂驚訝于喬伊的人生如此無趣乏味,卻懷著如此熱忱的返回愿望,便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與他一起游歷人間。
當22號靈魂意外進入喬伊的身體,感受到生活的每一分鐘,感受拂過的風,感受地鐵上的擁擠,感受潮汐和落日,那時,它的靈魂變得完整了,火花也被點亮了。
讓人生有意義的,原來是人世間那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活色生香。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曾說過:“不管是什么帶來了無意義感,治療的答案就是參與生活。意義是參與生活的副產品。”
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如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所說,就是“他自己人生的主宰”,自己命運的舵手,他過著自主、完全清醒、充滿熱情、富好奇心且充實的生活。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咨詢的意義在于幫助來訪者重新投入生活。
就像幫助喬伊最終悟到,一條魚潛心去尋找浩瀚無邊的海洋,去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就生活在海洋里。
你最終的朋友,就是此刻。
生命本無意義,是你點亮了此刻,所以照亮了自己。每個人通過當下看見自己時,就是生命所有的意義。
本文優選旨在平臺分享,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