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從小到大,父母總是無法理解你?
你的父母會讓你為他們付出的感情和他們的身心健康負責嗎?
你的父母會不會經常呵斥你或者批評你?
與父母相處,你是否會深感痛苦?
即使成年了,你是否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與認可?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說明你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自戀型父母的行為和態度的影響。
自戀型人格指的是一個人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一直超乎尋常地關注自己,無時無刻不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盡管他/ 她的有些行為看上去是為別人著想。
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哪些特征?
癡心妄想:這種父母不切實際地追名逐利,貪戀權貴。他們想要贏得一切,自認為知道什么才最適合別人,絲毫沒有自知之明。
控制欲強烈:這種父母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操控師,所有人都是提線木偶,應該任其擺布,以滿足自己的所想所需。
缺乏同理心:這種父母常常無視自己批評、貶低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卻希望自己能夠被理解。每當出現差錯或無力回天時,他們總是將原因歸咎于別人。
雙重標準:這種父母意識不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只希望別人樂善好施,自己卻不懂得知恩圖報;總是打探別人的私事,教育別人該怎么做,而且從不尊重別人的私人財產和界限。
內心匱乏:內心匱乏的人總會抱怨世態炎涼、命運不公,總是覺得自己被剝削、被排擠、被輕視。內心匱乏的父母會自我貶低,他們貶低自己,其實是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
尋求存在感:這種父母經常表現出引人注目的行為舉止,比如:高聲說話,喋喋不休,在房間里吵吵嚷嚷,打扮得花枝招展,總是故作姿態。
渴望被欣賞:自吹自擂,積極回應別人的恭維,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卻沒發現這些只是客套話。
情緒貧乏:自戀的父母很少表達和體驗其他情緒,通常只會憤怒和恐懼。他們深諳各種描述情緒的詞匯,卻體會不到喜悅、快樂等情緒。
嫉妒:言語之中透露出對他人的憎恨,嫉妒別人功成名就。這種父母認為別人都德不配位。嫉妒會吞噬他們的內心。
蔑視:總是把周圍的人分為三六九等,假如覺得一個人毫無價值,他們就會詆毀他,比如認為窮人不配得到幫助。
自大:自視高人一等,交流時盛氣凌人,讓對方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這是一種粗魯無禮的行為,而自戀型父母從未因此羞愧不安。
內心空虛:內心空虛的人認為人際交往只是圖一己之便,并不愿意真心對待他人。這類人很難建立和維系有意義、令人滿足且持久的人際關系,他們在獨處時非常焦慮,非常渴望社交。
沉浸在孩子的榮譽里:希望孩子在各方面出類拔萃。孩子必須成功,否則就會非常失望。但他們對孩子的需求和心愿卻漠不關心,充耳不聞。
不能容忍子女的價值觀和需求:這類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容不下任何批評或反對意見,假如孩子對父母有所不滿,或者發現父母也會犯錯誤,他們就會惱羞成怒。
親職化:親職化的父母認為孩子要對父母的身心健康負責,這種觀點有悖常理。親職化常體現在父母的言語之中,比如:
“如果你在乎我,你就應該……”
“只要你……,你就是我的乖孩子……”
“難道你不希望我關心你嗎?”
“ 你讓我很失望!”
“ 你就不能按照我說的做嗎?”等等。
我經常被問到,自戀型父母的孩子是否應該或必須原諒他們的父母,我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你可以選擇原諒,但這不是必須的。
孩子受到了很深的傷害,在成年后仍然無法療愈,所以他們應該把精力放在追求更積極的事物上,比如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顯而易見,在得到我的回答后,孩子們如釋重負。
有人告訴我他們因為無法了解父母而痛苦,我通常也會回答他們,當他們做出足夠多的努力,反思良久,認為似乎可以原諒父母時,他們才可能會做到。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如果你是一個局外人,沒有經歷過自戀型父母經年累月的攻擊,那么鼓勵原諒當然易如反掌。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選擇了原諒,那些孩子仍要遭受父母的折磨。成年子女必須要先強化和發展自己,才能經受住這些打擊,以積極的方式進一步成長和成熟,才能選擇是否原諒父母。
別忘了,即使你現在已經是成年人,父母也可能有以下想法:
● 我這么做是對的;
● 我有權做我想做的事;
● 孩子質疑我的行為、需要和要求,這太荒唐了;
● 如果我的孩子功成名就,他們會感激我的;
● 我應該受到欽佩;
● 如果沒有我,我的孩子會很差;
● 我比孩子更清楚他需要什么;
● 我的孩子太敏感了,對我給出的建設性(實際上是破壞性的)評價反應過激;
●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我總是料事如神;
● 孩子的一切都是我給的。
大多數人都是從小就飽受自戀型父母的折磨,能夠承受這些痛苦,并超越它們,去感知父母正在經歷的凄涼、恐懼和孤立,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父母可以擁有如此多有價值的東西,卻對如何豐富自己的生活一無所知。豐富的生活必須來自內心,而自戀的父母毫無內在可言。
父母和孩子之間往往存在著深厚的情感紐帶,這條紐帶蒙蔽了成年子女客觀合理地看待自戀型父母的雙眼,因此父母負面的言行舉止會持續地傷害他們,這也讓成年子女原諒父母變得難上加難。
你可以選擇是否要原諒父母,但不要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試圖強迫自己原諒父母。
多關注有助于療愈的每一小步,以下一些步驟可以判斷你是否有一些愈合跡象:
● 你可以回想一下父母的行為,并接受父母不太可能改變的事實,說服自己,其實你也不指望他們做出改變。假如他們沒有改變的意愿,你也不能強迫、強制、要求或影響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 父母對你的負面評價并不會給你造成太大的傷害,這些傷害也不會一直影響著你。哪怕你會因此受傷,傷口也會慢慢愈合。
● 你可能仍然害怕與自戀型父母接觸,但不會像以前那樣主動活躍氣氛。在和父母接觸時,你能保留心底的感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不會長時間受到影響。
● 你意識到自己對父母的回應可能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而且你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讓這種情況發生。
● 你更能理解他人,這也改善了你的人際關系。
● 你更專注于自己的內心,更腳踏實地,不會以順從或挑釁的方式回應父母。你也更清楚自己何時會像對待父母那樣,對他人做出反應或與他人打交道。
● 在某種程度上,你意識到自己有能力抵御父母的傷害,即使你深知父母不會尊重你,你也可以選擇對父母做出更多克制的、保守的反應。
● 你從其他關系中獲得滿足感,并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且得到很多回報。
● 你能夠在最親密的關系中對他人伸出援手,與他們感同身受,但不會因此陷入情緒的困境,也不會感到不知所措或想要逃離,你能以一種深刻而有意義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系。
當你感覺到自己已經準備好原諒父母時,你就可以跟隨本書繼續前進。當然,你也有可能一輩子都躑躅不前。我能理解,這沒什么。千萬不要為不能原諒父母而感到內疚,因為你需要時間療傷。
這段療愈之旅即將到達終點,但是全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你要繼續治愈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更加強大,卸下重負,輕裝上陣。唯有你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相信自己,你可以!
本文選自書籍《父母的羈絆》,本文屬優選文章,旨在平臺發布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收益。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